1702489566
[17] 《城镇乡地方自治章程》,北京,商务印书馆,1909。以下,引用章程时不一一记述。
1702489567
1702489568
[18] 夫马进前揭书,第513~526页。
1702489569
1702489570
[19] 《解决自治区域问题(苏州)》,《申报》宣统元年10月10日。
1702489571
1702489572
[20] 本章所引用的《江苏自治公报》,来自江苏苏属地方自治筹办处编:《江苏自治公报类编》,台北,文海出版社,1998。
1702489573
1702489574
[21] 王树槐前揭书,第199~200页。
1702489575
1702489576
[22] 《卷头文》,见《武阳城乡区域始末记》,宣统年间木刻本,上海图书馆藏。
1702489577
1702489578
[23] 《武阳旧志负郭四乡固有境界图》,见《武阳城乡区域始末记》。依次为怀南乡图,怀北乡图,德泽乡图,孝仁乡图。
1702489579
1702489580
[24] 《武阳自治公所之开幕(常州)》,《申报》宣统元年5月11日;《派定办理地方自治员绅(常州)》,《申报》宣统元年5月16日。
1702489581
1702489582
[25] 《自治公所区域之争议(常州)》,《申报》宣统元年8月18日。其中所谈及的“十八坊厢”,乃指城外坊厢的公共事务与城中一起办理的习惯。
1702489583
1702489584
[26] 《武阳负郭四乡士绅禀督抚及筹办处各宪暨两邑尊文》,见《武阳城乡区域始末记》。
1702489585
1702489586
[27] 《附筹办处批武阳城自治公所原批》,见《武阳城乡区域始末记》。
1702489587
1702489588
[28] 《常州府禀请筹办处派委沈令陈棨来常会议禀复文》,见《武阳城乡区域始末记》。
1702489589
1702489590
[29] 《城乡区域问题之解决(常州)》(《申报》宣统元年10月16日)报道:依照城绅主张的解决办法,城外坊厢也划作城区。
1702489591
1702489592
[30] 《常州府禀请筹办处派委沈令陈棨来常会议禀复文》,见《武阳城乡区域始末记》。
1702489593
1702489594
[31] 《再禀筹办处文(宣统元年十月十三日投)》,见《武阳城乡区域始末记》。
1702489595
1702489596
[32] 《钦加同知衙署理武进县为照会事》,见《武阳城乡区域始末记》。
1702489597
1702489598
[33] 《怀南北乡自治公所申复武邑尊文(宣统元年正月初二日投)》,见《武阳城乡区域始末记》。按:此文应该发于宣统二年。
1702489599
1702489600
[34] 《武阳负郭四乡之领图应留为乡区办理之依据节略》,见《武阳城乡区域始末记》。
1702489601
1702489602
[35] 《武阳筹备城自治公所各绅擅画负郭四乡领图为城区之确据七条驳》,见《武阳城乡区域始末记》。
1702489603
1702489604
[36] 《筹办处第二次批书后》,见《武阳城乡区域始末记》。
1702489605
1702489606
[37] 《申报》也刊载相关报道,沿用了城绅将“十八坊厢”视为固有边界的看法。这与其消息来源具有密切的关系。《自治公所区域之争议(常州)》,《申报》宣统元年8月18日。
1702489607
1702489608
[38] 《筹办处第二次批书后》,见《武阳城乡区域始末记》。
1702489609
1702489610
[39] 稻田清一前揭文。
1702489611
1702489612
[40] 有关厂董,参见稻田清一前揭文;吴滔:《清代江南市镇与农村关系的空间透视:以苏州地区为中心》,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第三章《分厂传统与市镇区域之塑造:以嘉定宝山为例》。
1702489613
1702489614
[41] 《武阳负郭四乡之领图应留为乡区办理之依据节略》,见《武阳城乡区域始末记》。
1702489615
[
上一页 ]
[ :1.702489566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