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2491701e+09
1702491701 多少狂男淫荡女,大都借汝自由名。(《周浦塘棹歌·风俗》)
1702491702
1702491703 新文化运动期间涌现的各种政治观和秩序理念,对希望“乡土”整体秩序的恢复,进而推动地方社会“现代化”的秦锡田而言,“解放之说”所倡导的“自由”,或许只是披着“自由”外衣的放纵。这也反映在“解放之说盛行,男女防闲因之大溃,有心世道者多忧”的感想之中。
1702491704
1702491705 (三)岁时和祭事
1702491706
1702491707 为了探讨当地士人对岁时和祭事的观点,以下从岁时中迎神赛会上不可或缺的演艺活动入手。迎神赛会是岁暮时最受民众重视的活动,早已广为人所知。[56]对此,秦锡田有诗吟咏道:
1702491708
1702491709 最是喧阗十月朝,出巡神像竞招邀。
1702491710
1702491711 香烟缭绕笙歌沸,无数金钱暗里消。(《周浦塘棹歌·时令》)
1702491712
1702491713 十月初一日有“出巡”习惯,即把神像从各庙宇中抬出,巡视邻近乡镇。而神像巡回的村镇,要摆设筵席,并进行求神降临的“厂会”仪式。在仪式过程中,乐器声和歌声齐作,夹杂着孩子和妇女们的喧闹声。针对这种景况,秦锡田经常以“真有举国若狂之势”之类的言语来表述其感想。迎神赛会被认为不属于正当风俗范围,村民钱财也被浪费在无用之处。而且“拳勇”聚集一起时,往往开设赌场,敛取村民钱财(《上海县竹枝词·风俗九》:“练技拳场到处开,迎神赛会敛多财。诸无赖总为魁首,群饮三更聚赌来”)。
1702491714
1702491715 赛会中不可或缺的是演艺活动。但是,当地士人对于民间演艺的认识,完全与发掘民间文化中特有价值观和艺术性的立场背道而驰,认为那是扰乱秩序的主要因素。这一点并没有超越传统士大夫民间文化观的认识高度。从下面两首的内容具体可见:
1702491716
1702491717 花鼓淫词蛊少孀,村台淫戏诱乡郎。
1702491718
1702491719 安排种种迷魂阵,坏尽人心决大防。(《上海县竹枝词·风俗九》)
1702491720
1702491721 影戏摊簧花鼓戏,导淫诲盗害宜防。
1702491722
1702491723 改良风俗推新剧,澈夜西园看化妆。(《周浦塘棹歌·风俗》)
1702491724
1702491725 清代被官方禁演的花鼓戏、街头表演,后来吸收各式各样的元素,发展成为申曲一类地方剧,如摊簧、皮影戏等,被指责为诱惑子弟,导致“放荡废业”,为害甚深。从中似乎很容易看出,这与以往士大夫对民众文化的态度是一致的。[57]清末以来风俗观念的新开展,最富深意的莫如过于新剧。话剧始终关注以实践“改良风俗”为手段,是因为他们有感于乡民识字程度较低,而不得不充分重视戏剧对现实启蒙活动的有效作用。[58]秦锡田记述陈行乡组织的话剧团——“容与会”,在夏夜演出新剧,观戏者如潮,但没有人因此行为脱出常轨。笔者认为这与花鼓戏动辄令年轻人放荡相比,鲜明地传达了秦氏的态度。
1702491726
1702491727 二、自治和民俗
1702491728
1702491729 如上所述,竹枝词中吟咏的民俗,被看作地方精英阶层在教化民众过程中,必须改良的对象,强调历经改良后诞生的“国民”,应与既有文化决裂。尽管如此,背后不容忽视的,是他们进行的事业与民俗所具有的关联性。当地士人同时也是地方领导阶层,他们既实施地方自治,也参与县、乡两级的政治活动。众所周知,这一国家和“官治”相互对立的过程,亦扩张了“社会”和“民治”领域,已积累了不少相关研究成果。[59]另一方面必也须指出,参与地方自治的精英阶层,在社会和国家之间,有其相同性和延续性。比如,伴随嘉定县西门乡自治机关的成立,被选为乡议事会议长的黄守恒,宣称自治推进“以保存增进地方人民生活为主要”。“保存”指的是注意清洁、减少疾病,“增进”指的是发掘各式各样的谋生方法。[60]因此,在乡议事会上提议,将其中部分内容,如装设路灯、清扫道路、架构桥梁、驱逐乞丐、创设公园、禁止赌博与吸食鸦片等办法付诸实施。这类以城镇为中心的地域空间“现代化”,受社会进化论身体观和社会观的影响。在这一点上,“社会”事业和“国家”事业之间具有其共通性。
1702491730
1702491731 在陈行乡地区,也推行以上述秩序意识为基础的空间现代化。担任乡董的胡祖德,在创建学堂和设立善堂及课勤院等自治事业的同时,特别热衷于桥梁的架设和修复。如前所述,胡祖德对此怀有强烈的自豪感,自称为“四桥老人”“六桥老人”。[61]胡祖德精心收集、出版了有关乡土掌故,却几乎没有留下自己的文字。不过从他亲自撰述的《度民桥工程记》中,可以略知一二。该篇记载了度民桥改建为石环桥的经过。其中,他对自己现场指挥桥梁改造的烦琐工程中,所表现出的能力深感得意,认为这是对以地方自治为目标的地方空间现代化,所不可或缺的。[62]秦锡田盛赞这项工程三分之二的费用,由征收的捐款支出,不足部分则由个人出钱弥补,终使工程得以完成。[63]这一赞美不仅针对胡氏在公共方面的贡献,同时也肯定其强大灵活的实践能力,并认为如此领导能力足可保证自治。
1702491732
1702491733 必须注意的是:与地方精英阶层的新秩序意识相对应,乡民对于地方空间现代化事业所造成的结果,还引申出其他意涵。在与水路关系紧密的江南自然环境中,桥梁被纳入民众的岁时活动之中。著名的习俗中有“走三桥”,竹枝词中也吟咏其情景:
1702491734
1702491735 肉馅馄饨菜馅园,灶神元夕接从天。
1702491736
1702491737 城厢灯市尤繁盛,点塔烧香费几千。(《上海县竹枝词·岁时八》)
1702491738
1702491739 元宵例合走三桥,环洞新桥只二条。
1702491740
1702491741 吾愿苏家桥改建,三桥走遍路迢迢。(《周浦塘棹歌·时令》)
1702491742
1702491743 这里可知:“走三桥”是旧历正月十五日元宵节广为流行的民间习俗。正月十五日元宵节当晚是举行“走三桥”活动的日子;传说这一天人们要走过三座大桥,可免于各种疾病。[64]在祈求一年丰收的同时,元宵节通过“走三桥”仪式,也与女性产生密切关系。这一天为了驱逐疾病而结伴出访的妇女们,让著名的桥边景色显得格外不同。如同秦锡田竹枝词中所见,陈行镇的“走三桥”活动中,桥梁横跨的镇上繁华街道,由于妇女们的出行,也变得热闹起来。通过这样的习俗,传诵搭建、改造这些桥梁的精英阶层事迹,从而彰显他们进行的事业和桥梁所象征的权威。这样一来,渡桥妇女就空间现代化,引申出不与精英阶层一致的意义,一起被纳入民间习俗之中。[65]
1702491744
1702491745 三、民间文化和启蒙
1702491746
1702491747 以上考察了地方精英的民俗观,以及自治和民俗之间的关系,接着要探讨的是,竹枝词吟咏民俗、收集由民众所传唱的歌谣,在当时有何意义?如上所述,秦锡田的《周浦塘棹歌》吟咏于1919年前后,胡祖德的《沪谚》和《沪谚外编》则出版于1922年。另外,秦锡田和胡祖德共同参加编纂的《陈行乡土志》,民初便开始计划编纂,后于1921年出版。这些事实都说明精英人士对民俗的关心,跟地域整合的这一课题密切相关。从胡祖德和秦锡田整理并出版秦荣光所著《上海县竹枝词》(1912年刊行)来看,可以说这些书籍反映了以地域实践主义为基础,以及在新文化运动高涨的气氛之中,持续关心民俗系谱的地方精英对新秩序问题所作出的回应。
1702491748
1702491749 利用民间文化的启蒙活动,到底希望形成怎样的秩序呢?秦锡田的弟弟秦锡圭为《沪谚》所作序文,清楚地说明了这个问题。秦锡圭进士及第之后,历翰林院庶吉士,后来出任山西省寿阳县知县。在民初第一次国会议员选举之中,秦锡圭被选为参议院议员,但因为是国民党党员,而被袁世凯取消议员资格。后来他恢复参议院议员资格,反对曹锟贿选,出席广东政府的非常会议,是一贯以国民党立场采取政治行动的人物。[66]秦锡圭即以这样的身份活跃于国家级政治舞台上,他在上海的活动,也从国家主义立场出发,反对浚浦局租界的扩张。[67]
1702491750
[ 上一页 ]  [ :1.702491701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