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2491883
1702491884
[57] 花鼓戏和摊簧起源于上海周边农村的山歌,后发展成为申曲、沪剧等地方剧。虽然有“山歌”“东乡调”“花鼓戏”等各式各样的称呼,但初期仍以说唱形式为主,后来才逐渐具备排演话剧的要素。多数剧目反映了上海周边农村的生活状况。参见汪培、陈剑云、蓝流编:《上海沪剧志》,第113页,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1999。
1702491885
1702491886
[58] 也被称作新剧和文明剧的话剧,在“改良戏剧”的演剧史上,不仅对京剧和沪剧等地方戏产生影响,而且有必要以开化“民智”、导入启蒙运动和社会教育角度,来分析其社会观和人际关系。陈伯海、霄进编:《上海近代文学史》,第401~424、第460~485页,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有关中国话剧的概况,参见濑户宏:《中国演剧の20世纪:中国话剧史概况》,东京,东方书店,1999;袁国兴:《中国话剧的孕育与生成》,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00。
1702491887
1702491888
[59] 比如前文所举有关“公共领域”的议论,多采取这一立场。
1702491889
1702491890
[60] 黄守恒:《西门乡自治公所成立式宣言(庚戌正月)》,见《谋邑编》卷一,1916年铅印本。
1702491891
1702491892
[61] 《云翘胡君家传》,见《享帚续录》卷二。
1702491893
1702491894
[62] 《度民桥工程记(胡祖德)》,见上海县陈行公社编志组编:《梓乡杂录》,1983年油印本。
1702491895
1702491896
[63] 《云翘胡君家传》,见《享帚续录》卷二;《陈行乡土志》,《创建度民桥记(秦锡田)》。
1702491897
1702491898
[64] 有关地方志中“走三桥”叙述,在此难以详举。光绪《嘉定县志》卷八《岁时》记载“妇女走三桥,云免百病”。光绪《宝山县志》卷十四《风俗》中也记载着元宵节的各种活动:“正月十五为上元节,有打灯谜闹。元宵过三桥走百病。紫姑卜诸名目。十三试灯,十八收灯。乡村联千百灯笼,又为龙灯。亘街穿巷,导以鼓吹。”又说“走三桥”是正月十八日举行“收灯”的日子。参见刘克宗、孙仪编:《江南风俗》,第254页,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1。
1702491899
1702491900
[65] 苏州城内同一座庙的前后被河夹断,而各自建有渡河桥,就出现了“庙挑桥”式建筑,和在一河之隔两庙间建桥的“桥挑庙”式建筑。不管是哪一种,桥梁发挥了增加寺庙庄严宗教气氛的作用。《桥梁史话》编写组:《桥梁史话》,第223页,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1987。“走三桥”习惯在上海近郊农村的宗教仪式中仍有保留。朱建明:《上海南汇县老巷乡农家渡桥仪式及桥文化》,《民俗曲艺丛书》第43号,台北,施合郑民俗文化基金会,1996。
1702491901
1702491902
[66] 《仲弟介候行状》,见《享帚录》卷二。与加入同盟会、国民党的秦锡圭相比,秦锡田与姚文楠和唐文治(1856—1954)等共和党人物交往较密。不过,与其说这一关系是由于政治派别缘故,还不如说是由于地方精英网络,笔者认为较为妥当。
1702491903
1702491904
[67] 森田明:《清末民初の江南デルタ水利と帝国主义支配》,收入森田明:《清代水利社会史の研究》,东京,国书刊行会,1990年。
1702491905
1702491906
[68] 《沪谚序》,见《见斋文稿》。
1702491907
1702491908
[69] 《例言》,见《沪谚》。
1702491909
1702491910
[70] 李孝悌前揭书,第201~221页。
1702491911
1702491912
1702491913
1702491914
1702491915
1702491916
1702491918
近代中国的乡土意识:清末民初江南的地方精英与地域社会 第三编 新文化与市镇社会
1702491919
1702491921
第七章 清末民国时期近代教育的引进与市镇社会——以江苏省吴江县为例
1702491922
1702491924
导言
1702491925
1702491926
战时曾对江南农村社会进行调查的社会学者福武直,将江南基层社会的整合特质概括为 “町村共同体”(即乡镇共同体)。“町村共同体”除了具有市场圈的作用,也同时有通婚、信仰、娱乐等社会圈的性质。本章将着眼于其中的教育圈,分析清末民国时期市镇社会变化的过程,亦即透过市镇与农村间具有的空间性,探讨近代学校如何在地域社会中成立。而在近代学校中产生、成为地域社会“新文化”主要接受者的新式知识分子,又是怎样认识地域社会。再者,厘清近代教育为什么没能渗透到农村之中。
1702491927
1702491928
关于清末以来近代学校制度的引进与地域社会间的关系,教育史研究方面已取得了不少成果。[1]本书所关注的,是清末学校制度及新式知识分子的出现,如何使得滨岛敦俊提出江南社会三层结构产生变化。也就是说,江南社会的三层结构——由乡绅主导的县社会、生员与监生肩负的市镇社会与以富农为中心的“社村”,尽管彼此间有所差异,但从语言与知识等角度来看,仍涵盖在“科举文化”之中。[2]然而,近代教育制度的引进,却使得这三层结构发生变化,特别表现在市镇与农村对教育的态度上,出现非连续性和分裂的情形,即近代教育在市镇里得到推广,却不为农村所接受。若要阐明农村为何拒绝引进近代教育,有必要从他们如何选择教育方式的问题来把握。[3]因此,研究乡村私塾为何占有优势,必须得从“社村”对识字能力和知识程度的需求,还有“社村”中人们对生存方式的选择上来考虑。[4]在意识到江南社会这种阶层性之后,掌握其中的变化过程便成为本章目的之一。
1702491929
1702491930
为了分析以上问题,笔者运用江苏省吴江县的地方文献进行分析。这些地方文献大致可分为两类。第一种是有自己主观意志和谋生手段的地方报纸,如于20世纪20年代初期到中期在县内各市镇发行的《新盛泽》《盛泽》《盛泾》《新黎里》等。这些报纸由受新文化运动影响的知识分子编辑发行,体现了他们对现状的认识与对世界图景的想象。[5]第二种是有关“社会调查”的史料,像是民国初年《吴江县教育状况》《吴江县及市乡教育状况》等有关教育普及的调查记录。另外,还有一些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的私塾与私立小学之调查记录,诸如《1950年各小学私塾概况调查表》等史料。[6]这些史料有它们特定目的,但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地方社会的状况,因此在对其调查方法进行仔细考证的基础上,对地域社会的分析亦将是可行的。[7]
1702491931
1702491932
[
上一页 ]
[ :1.702491883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