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2496557
1702496558
让知识分子对公共事务畅所欲言,是政治开明的标志。所谓“堵塞言路”,在很大程度上就是不许知识分子说话。堵塞言路不仅在政治上是危险的,也会因为给知识分子造成精神压抑而打击他们的工作热情和创造精神。历史似乎已经证明,凡知识分子思想自由度大的时期,就是知识分子创造性爆发、思想成果大量涌现的时期。中国的春秋战国时期、南北朝时期、清末民初时期都是如此。而一旦把知识分子管得服服帖帖,他们的创造性及思想成果就会萎缩。比如清朝后期文字狱盛行,结果搞得中华大地万马齐喑。我看“钱学森之问”(为什么中国不能出杰出科学家)的破解,要从民族灵魂和民族思想的高度着手。
1702496559
1702496560
1702496561
1702496562
1702496564
人的元素:人类不变事物中的基本构件 十一、微观单位的“无宪法权力”
1702496565
1702496566
“宪法”者,“限制权力之法”也。微观单位的“无宪法”状态,会使职场的权力关系变得很麻烦。只有制定“微观宪法”防范滥用权力,员工的尊严和利益才不会轻易受到伤害。
1702496567
1702496568
(一)微观单位掌权者可能对群众进行不正当的意志强制
1702496569
1702496570
通常人们谈论权力制约时,针对的只是社会领域的权力,而微观单位内部的权力制约问题,几乎都被忽视,没有像样的学说和理论,更没有规范的体制设计蓝本。致使在一些微观单位内部,掌权者和群众之间的关系与猴群中的关系相去不远。如果说社会领域的权力对人民群众的意志强暴和利益强暴,人们的感受还比较间接比较模糊的话,那么在微观单位内部则可能赤裸裸地呈现在人们面前。正因为如此,人们对本单位无良掌权者的专横、自私、贪婪往往感受更深、义愤更大、痛苦更烈。据说在日本,上司最可怕可恨,日本人想出了一个泄愤的办法,就是在某些公共场所摆放一些假人,满腹怨恨的职员们走进去,对着假人一边拳打脚踢,一边痛骂着他的某个上司,据说这样可以减轻权力强暴带来的心理痛楚。最近在报纸上看到一篇《近七成上班族挨过“职场冷暴力”》的文章。施暴者主要是上司,他们用讥讽、挖苦、呵斥、“目光杀戮”等方式让下属长期饱受讥讽、漠视,甚至停止其日常工作,使下属处于委屈、压抑、郁闷、愤怒、无助、被杀戮的痛苦状态,许多被施暴者说,这种严重伤人自尊的精神虐待,杀人于无形,比真正的暴力更摧残人(2007年10月31日《潇湘晨报》)。我认为这种现象是权力强暴的必然产物,而不是一般人际摩擦的产物。掌权者对下属不仅施行工作必须的意志强制,而且可能越过工作必要的边界,把私愤、歧视和强暴施加到下属头上。这正是:
1702496571
1702496572
强盗砍人用钢刀,
1702496573
1702496574
权盗砍人用权刀。
1702496575
1702496576
我若不遂强盗意,
1702496577
1702496578
他用钢刀砍我身;
1702496579
1702496580
我若不遂权盗意,
1702496581
1702496582
他用权刀砍我心。
1702496583
1702496584
钢刀砍了血淋淋,
1702496585
1702496586
权刀砍了印无痕。
1702496587
1702496588
钢刀砍了尚可医,
1702496589
1702496590
权刀砍了惨兮兮。
1702496591
1702496592
钢刀拦路逃之夭,
1702496593
1702496594
权刀笼罩无处逃。
1702496595
1702496596
(注:德性好的掌权者是领导,德性差的掌权者是“权盗”,权盗和强盗的差别只在暴力工具不同。)
1702496597
1702496598
此外,微观单位掌权者谋私也是比较普遍的现象。当然,也有不少光明磊落、关怀下属、勇担责任、清正廉明的好上司,但这种圣贤人格不具有普遍性。
1702496599
1702496600
在我们的现实中,虽然也有工会、职代会、教代会等组织,但基本起不到监督、质询、约束权力的作用,不能成为员工意志和利益的看护者,只能做一点员工福利方面的工作。
1702496601
1702496602
这种治理格局,掌权者自然是最喜欢的了,因为他们的决策和工作情况不必受到群众的质询、批评、评价,也不必听群众的七嘴八舌的建议,可以没有压力、我行我素地过他的“权瘾”。如果领导德才兼备还好,如果碰到德行恶劣的领导,员工就要倒大霉了。换言之,员工不能主动监督、质询掌权者,他们的命运就只能寄托在领导的个人品德上,那多危险啊。
1702496603
1702496604
(二)现在的企业章程不是理想的微观宪法
1702496605
1702496606
在各类微观单位中,现在只有规范的大公司有正式的公司章程。而这些公司章程一般都只是为股东与掌权者(经营者)之间的权责利关系制定规则,重点在界定所有权与经营权边界,与员工权益没有多大关系。没有哪个公司章程,会从限制、监督权力的角度来规范掌权者与无权者、上级和下级的关系:员工可以在什么情况下用什么方式制约掌权者,员工从哪些方面参与公司治理,员工有没有决策信息和财务信息的知情权,员工的去留(劳动权)由谁决定,等等。
[
上一页 ]
[ :1.702496557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