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2497579
现代科技社会的源头在工具理性。工具理性的可怕在于,它所提供的世界图像是物的本相,是对造物主造物初衷的分析与解剖。它要代替上帝成为向人类发号施令的新教主,代替人文伦理成为人际关系的仲裁者,代替道德与自我完善成为人类的终极目标,代替撒旦成为天人关系的挑拨离间者,也将代替天道成为人类末日的宣判者。它在创造物质价值的同时也在毁灭非物质价值,在解放人的肉体的同时也在奴役人的心灵。
1702497580
1702497581
1702497582
1702497583
1702497584
人的元素:人类不变事物中的基本构件 以科技化、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全球化为特征的人类战车已经创造出了巨大的辉煌,给人们带来了很多财富、福利、方便和亮丽,但它也给人类带来了很多麻烦和危机,如果再不给它装上刹车,迟早会带来倾覆之灾祸。让战车倒退到传统社会去绝无可能,让它不再前进也不可能,唯一可能的是给它安装刹车,让它的奔驰速度慢一些,让它的行驶安全稳健一些。
1702497585
1702497586
人类进入战车状况是由几方面的力决定的,人类战车的未来命运也将由几方面的力决定,这几方面的力是:人类自身的贪婪力、人类掌握的外在科技力、人类对自身命运的审察和反思力。贪婪力和科技力推动着战车滚滚向前,审察反思力则企图给它提供安全装置。现在的推动力是如此势不可挡,以致任何安全装置都令人担心。
1702497587
1702497588
1702497589
1702497590
1702497592
人的元素:人类不变事物中的基本构件 一、人类社会的三大旋律
1702497593
1702497594
舞蹈的旋律决定着它的精神走向,一个社会、一个时代的旋律决定着它的精神底色。人类社会只有三种旋律:田园诗旋律、进行曲旋律和迪斯科旋律。
1702497595
1702497596
舞厅总有一定的旋律,人类社会也有一定的旋律。社会的旋律是一个社会的主要色彩,它会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人们的心态或精神风貌。就像物质世界有红、黄、蓝三种原色一样,人类社会也有田园诗、迪斯科、进行曲三种旋律。色彩斑斓的感官世界逃不脱三原色的组合,千姿百态的人类社会离不开三种旋律的构架。把三种旋律理解为人类社会的三原色,有利于对人类社会进行解剖还原式的分析研究。田园诗旋律和迪斯科旋律可以长久地作为一个社会的主旋律,所以它们成为人类社会的基本旋律。进行曲旋律不能长久地作为一个社会的主旋律,因而它不能成为人类社会的基本旋律——在短暂时期内它可以成为主旋律,在社会形态的历史尺度上,它只能成为基本旋律下的一个副旋律。田园诗旋律主导的是传统农耕社会,迪斯科旋律主导的是现代工业社会,在这两种社会形态下,进行曲旋律有时以插曲形式成为短暂的主旋律,更多时候是以副旋律的形式存在。
1702497597
1702497598
(一)农耕社会的田园诗旋律
1702497599
1702497600
人类进入文明社会以来,经过了几千年的农耕社会。所有国家的农耕社会,都具有手工劳动和与大自然亲密接触的特点,而只要有这两个特点,社会的旋律就必定是田园诗旋律。田园诗旋律其实就是大自然旋律,人跟随着大自然的律动节奏,享受着大自然的神韵,也被大自然主宰着命运。
1702497601
1702497602
田园诗旋律首先表现在农耕经济上,农耕经济有诗意的一面(“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也有与自然保持和谐的美好一面,但在物品丰富方面却乏善可陈,甚至贫穷困乏是普遍状况。究其原因,在于农耕社会的生产方式只是服从自然,“让自然顺其自然地进行生产”。经济物品主要不是来自人们的制造,而是来自自然物的收获:庄稼是来自土地的收获,五禽六畜是来自禽兽自然生长的收获。人们虽然可以对庄稼、禽兽的生长做施肥、喂食等工作,但丝毫没有改变它们生长的自然节奏。也就是说,大自然始终是按其天然属性进行物品生产的。当然,农耕社会也有一些手工制造物品,如铁器、铜器、陶器,竹木器具等。竹木器具只是被人改变了形状,并没有理化性状的改变。只有铁器、铜器、陶器的生产,被人们改变了物品的理化性状。但这种与火相连的改变还只是浅层次改变,没有发生现代科技下的深刻改变。人不能对大自然进行强力驾驭的结果,就是自然给人类多少财富,人类就只有多少财富。历史事实证明,未经充分改造的自然是不能给人足够财富的。因此,田园诗旋律下的农耕社会,通常难免经济上的困乏。经济贫乏不是小事,它给人们带来的沉闷、不便、痛苦可能达到难以忍受的程度。如果要人们在经济贫乏但富有田园诗情调的农耕社会与富裕、甜俗、热闹而麻木的现代迪斯科社会之间做一选择的话,恐怕多数人都会选择后者。
1702497603
1702497604
田园诗旋律的温馨不仅表现在人们与自然亲密接触,还表现在农耕社会人际交往的简单性和亲缘性上。农耕社会几乎没有产业链、没有大规模的集群生产(手工作坊的人群集中度也很低),因此没有工厂、没有工厂聚集的现代城市、没有高度社会化的密集人群、没有广泛的陌生人交往,人际交往主要发生在小规模的社区之内,交往内容也非常简单。生产、生活内容的简单化,决定了人际交往内容的简单化;生产生活范围狭小,决定了人们的社交圈也小。人们生活在熟人社会,彼此之间有情感纽带维系,容易产生小国寡民式的温情脉脉的交际圈。
1702497605
1702497606
田园诗旋律的另一个直接表现就是田园诗,田园诗就是大自然之诗,农耕社会的人们和大自然厮混在一起,最容易发现大自然的诗意。从审美角度看,大自然给人带来的美感和诗意,怎么形容都不过分。古今中外,文人墨客描绘自然美的作品不计其数,其中不少高人的作品,不仅能把自然界的美妙景象刻画出来,还能把蕴含其中的深刻神韵“蒸馏”出来。一般人只能看到美景,诗人却能发现美景后面的神韵即诗意。大自然一年四季,富有无穷的韵味。春日里百花开放,嫩芽破土,枝叶翠绿,生机无限;夏日里万物疯长,葱茏繁茂,一派鼎盛;秋天里金风飒爽,果实飘香,宁静淡雅,温馨沉醉;冬日里万物收敛,沉静庄重,肃杀中孕育着希望。大自然的每一幅画面、每一个节律都充满着神韵,是除人的美(异性美)之外最大的美的源泉。农耕社会的人们,不论是劳动还是生活,都跟大自然紧紧地贴在一起,可以看到云的舒展、种子的破土、枝蔓的攀爬、庄稼的生长、百花的开放、落叶的枯黄、积雪的融化,古道西风、枯藤老树、小桥流水、晨钟暮鼓、鸡鸣狗吠、树影婆娑,都围绕在人的周围,慰藉着人的心灵。
1702497607
1702497608
历朝历代的诗人作家,描绘自然之美的不计其数,但似乎没有谁能超越曹雪芹在《红楼梦》中的描绘。《红楼梦》对田园诗神韵的描画,达到了登峰造极、无与伦比的地步。下面让我们看一看最有代表性的《芦雪庵争联即景诗》:
1702497609
1702497610
一夜北风紧,开门雪尚飘。
1702497611
1702497612
如泥怜洁白,匝地惜琼瑶。
1702497613
1702497614
有意荣枯草,无心饰萎苕。
1702497615
1702497616
价高村酿熟,年稔府粱饶。
1702497617
1702497618
葭动灰飞管,阳回斗转杓。
1702497619
1702497620
寒山已失翠,冻浦不闻潮。
1702497621
1702497622
易挂疏枝柳,难堆破叶蕉。
1702497623
1702497624
麝煤融宝鼎,绮袖笼金貂。
1702497625
1702497626
光夺窗前镜,香粘壁上椒。
1702497627
1702497628
斜风仍故故,清梦转聊聊。
[
上一页 ]
[ :1.702497579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