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2501177
当逆向工程被运用于全球经济衰退、恐怖主义或航空安全等高度复杂的问题时,我们往往得出不准确的危险结论。举个例子来说,A·J·迈克尔维蒂(A.J.McEvity)在其论文《一个逆向工程的错误:案例分析》(Reverse Engineering Gone Wrong:A Case Study)中阐释了复杂性如何难以解构:
1702501178
1702501179
工作人员在2000小时的检修中,对私人飞机的轴和轴套进行了检查,如果过度磨损,这些部件就会被更换。在当时的情况下,检查人员发现轴和轴套需要替换。不过,原装蝶形闸的生产商已经破产,另一家生产厂家提供了替换零件。
1702501180
1702501181
这个生产厂家在制造零件时运用的就是逆向工程,即想方设法地模仿原来的轴和轴套的细节特点。然而,他们忽视了热处理的重要性,结果蝴蝶闸在飞行过程中出现故障导致飞机坠毁。
1702501182
1702501183
复制蝴蝶闸这个案例揭示了我们在试图解构很多相互联系的过程时,很容易忽视基本特征,并得出不正确的结论。随着我们的技术和环境日益复杂,忽略其中一个因素的可能性也越来越大。所以在处理航空安全、财政援助、日益严重的犯罪和核废料处理时,逆向工程往往会引发灾难性的后果。
1702501184
1702501185
将事实民主化
1702501186
1702501187
一天深夜,我听到人气喜剧演员乔恩·斯图尔特(Jon Stewart)在慨叹互联网上维基百科的大流行。
1702501188
1702501189
假使你不熟悉维基百科,你可以了解一下:这是一个协作式免费在线百科全书,任何人都可以编辑、添加、修改、补充,不管他们有无资格、背景或偏见。网站背后的想法是——错误可以由维基百科用户自己来更正:如果他们看到的东西不准确,他们可以实时更正。由此,维基百科的创始人希望,人类累积的信息能够与时俱进、准确,并且普通民众可以获取得到。
1702501190
1702501191
维基百科非常成功。2009年,网站提供的文章超过300万篇,涉及的领域非常广泛,而且这部在线百科全书的发展势头非常迅猛。根据维基百科创始人的说法:“与过去的百科全书相比,维基百科总共有140多万篇文章,3.4亿字;而大英百科全书大约有85000篇文章,总字数是5500万;微软的电子百科全书约收录文章63000篇,总字数达4000万字。”
1702501192
1702501193
而且,根据互联网用户测量和监测服务工具(comScore)的统计,现在每个月大约有3.26亿用户使用维基百科,将其作为信息来源。
1702501194
1702501195
所以,最近乔恩·斯图尔特提醒用户,依赖匿名专家提供信息是有风险的,如果信息的正确性没法保证,就更要当心。他说道:“只要你赞成就是事实吗?根据维基百科的规则,如果大家都同意,那么就是对的。都同意就行了吗?仅仅是同意?我认为事实是另一码事。”
1702501196
1702501197
如果事实由共识决定,那意味着什么呢?这反常吗?毕竟,投票显示绝大多数美国人认为辛普森杀了他妻子,尽管在法庭审判中陪审团宣布他无罪。这难道不是由共识达成的事实吗?那么责怪3个汽车公司总裁搞垮了美国汽车行业又是怎么回事呢?这也是由共识确定的事实。还有,别忘了每星期回收垃圾有益的说法,这也是共识。
1702501198
1702501199
既然我们现在知道,当我们很难获得事实时,就会代之以非理性的信仰。有时这些信仰基于假关联,有时是操纵逻辑的结果,还有些时候则只是基于普遍接受的共识。
1702501200
1702501201
但是如果无法牢牢地把握事实,我们就没有能力去确定我们最大的威胁是何种原因造成的。所以我们开始用信仰来代替知识。
1702501202
1702501203
一天下午,我有机会看到了前美联储主席、金融偶像阿兰·格林斯潘(Alan Greenspan)向国会议员做例行的季度报告。格林斯潘一边小心地使用措词,确保不去挑起“反对”和“指责个人”那些超级文化基因,一边冷静地处理着一个又一个暗含的关联。最后,他少有地面现怒容,提醒国会议员们说:“先生们,你们都有权持有自己的观点,但是你们没有权利拥有自己的事实。”
1702501204
1702501205
这是复杂性大师给人们的一个恰当的警告。
1702501206
1702501207
1702501208
1702501209
1702501211
1702501212
即将崩溃的文明:我们的绝境与出路
1702501213
1702501214
1702501215
1702501216
1702501217
即将崩溃的文明:我们的绝境与出路 2009年9月9日,科学界的两位传奇人物,因发现DNA双螺旋结构而与弗朗西斯·克里克一起获得诺贝尔奖的詹姆斯·沃森,和世界著名自然主义者、社会生物学之父E·O·威尔逊在哈佛大学一个隐秘的小剧场同台亮相。80多岁的威尔逊像往常一样身穿宽松运动外套、卡其裤、打着领带,这套装束让他显得精干利落,如同一个研究生。沃森也80多岁了,身穿一套白色亚麻西装,很有美国南方的参议员的派头。当这两位巨头在主持人两边落座时,全场一下子安静下来,大家都满怀期望地猜想下面将会发生什么。
1702501218
1702501219
这是一个历史性的时刻。在将近25年的时间里,沃森和威尔逊在生物学领域的争论都是十分激烈的。
1702501220
1702501221
20世纪50年代,沃森将威尔逊的自然历史著作比作“集邮”,从而拉开了争论的序幕。
1702501222
1702501223
然后威尔逊反驳说,沃森的研究可能更适合化学系,因为他显然误解了生物学的目的。
1702501224
1702501225
慢慢的,随着分子生物学引起越来越多的关注,两个科学家之间的对立也越来越被公众知晓。
1702501226
[
上一页 ]
[ :1.702501177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