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2504506e+09
1702504506
1702504507 尽管最近社会文化人类学家和生物人类学家和睦相处(Dunbar et al. 1999),但他们各自对亲属制度的解释之间仍然存在着深刻的紧张关系,这方面最有争论的研究之一是马丁·戴利和马戈·威尔逊(Martin Daly和Margo Wilson)关于家庭暴力的著作,发表在《杀人》(Homicide)(Daly and Wilson 1988)和后来一系列的出版物中。他们著作中的一个主要论点,由来自一些西方社会的统计资料所支持,说的是继父母比生物学意义上的父母更加容易伤害孩子,这是因为他们之间不具有共同的基因。社会文化人类学家试图用其他方式解释他们的发现,认为有继父母的家庭与双方都是生物学意义上的父母的家庭之间大概在社会关系上存在系统差异。
1702504508
1702504509 在社会文化人类学家中,最普遍的观点由霍利(Holy 1996)清楚地表述了出来。在一篇关于亲属制度的文本中,他特别提到新几内亚高地的许多人是通过分享食物而成为亲戚的,而且他们与其母亲的关系也似乎是因为她是提供食物的那个角色而不是因为她是给予生命的那个角色。在给出一些关于亲属制度的不同的文化观念的例子之后,他下了结论:
1702504510
1702504511 所有社会都有它们自己关于女人如何怀孕的理论,因为这些理论对男女在生育中的作用进行了非常不同的归因,在不同的社会之间,涉及父子关系和母子关系的观念差异可能是非常不同的。(Holy 1996,p.16)
1702504512
1702504513 本章主要通过血脉、遗产和继承描述了亲属制度,并且简述了基于共同祖先观念的合作是如何形成的。在下一章,我们更进一步探讨的是:总体上,对于继嗣和亲属制度而言,婚姻所具有的重要性。
1702504514
1702504515 进一步阅读的建议
1702504516
1702504517 Alan Barnard and Anthony Good: Research Practices in the Study of Kinship. London: Academic Press 1984.
1702504518
1702504519 Ladislav Holy: Anthropological Perspectives on Kinship. London: Pluto Press 1996.
1702504520
1702504521 David M. Schneider: A Critique of the Study of Kinship. Ann Arbor: 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 1984.
1702504522
1702504523
1702504524
1702504525
1702504526 小地方,大论题:社会文化人类学导论 [:1702503206]
1702504527 小地方,大论题:社会文化人类学导论 第八章 婚姻和联盟
1702504528
1702504529 他们是我们的敌人,我们与他们结婚。
1702504530
1702504531 ——努尔人谚语
1702504532
1702504533 从男性的角度来看,女人是稀缺资源。不论男人如何统治社会,男人需要女人确保其生存。在母系系统,由男人的姐妹确保这一点;在父系系统,由妻子确保这一点;在同族或双边社会里,姐妹和妻子分别承担一部分的任务。男人可以拥有几乎是无限数目的孩子——在理论上,他每天都可以成为几个孩子的生父——而一个女人的生育能力是有限的,最理想的条件下,也只能每年生一个孩子,而在许多社会,很多孩子在长大之前就夭折了。从人类繁殖的角度,你可以说,精子是廉价的,而卵子是昂贵的。这一事实也许可以部分地解释男人为什么试图控制女人的性生活,也可以解释男人为什么把自己家族群体中的女人视为一种如果没有其他女人交换就不愿意失去的资源。
1702504534
1702504535 为什么大多数社会里的男人想要许多孩子,也许有很多原因。他们往往因为土地或畜群而需要孩子们的劳动力;孩子们也能形成政治支持的基础,或被看做是年老时的保障政策。也有生物学的解释认为这是男性的“生殖冲动”。
1702504536
1702504537 在许多社会,一夫多妻(一个男人有好几位妻子)很流行。一妻多夫(一个女人有好几位丈夫)就要少多了。实际上,在拥有863个社会的可比性统计资料的大型数据库《民族志地图集》(Ethnographic Atlas)(Murdock 1967)中,一妻多夫只有4起。现在,考虑到这样的婚姻制度,其基本原理很明显,至少部分地,在于其生产和养育孩子的能力。比较而言,浪漫的爱很少被看做是一桩好婚事的一个重要前提。而且,婚姻常常是被家族群体所安排的,而不是由个人的兴趣所决定;如果双方刚好相互喜欢,这就是一种意外收获。无论人们是否选择配偶,婚姻通常是作为两个群体之间的一种关系,而并非主要的是在两个人之间。
1702504538
1702504539 西方社会流行的思维方式认为:婚姻应该建立在纯洁的爱之上,这种爱甚至能够跨越阶级的界限。如果从比较的角度看,这种观念是独特的。在东部非洲著名的牧牛者马塞人那里,如果配偶之间的浪漫爱情过于强烈会被看做是与众不同的缺点。这个社会中,婚姻主要是作为一种商业关系,目的是为了抚养孩子和管理畜群。如果配偶陷入爱河,其后果可能是猜忌和感情爆发以及在商业方面的相反后果。许多马塞的妇女认为婚姻是一个必要的不幸(Talle 1988)。另一方面,如某些人的观念,相信只有在现代社会才有高离婚率,这是不对的。世界上的多数社会里都有离婚发生,并且一些“传统”社会的人民比德国汉堡居民的离婚率还要高。
1702504540
1702504541 嫁妆和彩礼
1702504542
1702504543 在欧洲和一些亚洲社会,嫁妆传统上就是一个重要的制度(有时被描述为是一种“印欧语系的制度”)。意思是新娘从她的娘家带一些礼物到婚姻中去,常常是家用器具、被单、桌布或其他家庭用品。这个制度可以看成是对夫家承担照顾这个女人的经济重任的一种补偿。嫁妆也可以是提前给予的遗产。在一些社会,置办嫁妆成了一个相当大的经济负担。与女儿出嫁相关的费用是导致印度的杀死女婴高比率的一个主要原因。
1702504544
1702504545 在许多社会,尤其是非洲,彩礼(有时被叫做聘金)比嫁妆更为常见。在此,新郎的家族不得不转让一些资源给新娘的家族,作为对拥有新娘的劳动力和生殖力的一种回报。彩礼的给付使男人对女人及其孩子拥有了权利。如果没有给付彩礼,婚姻可能会无效,而在彩礼上的不一致意见传统上成为许多民族内部长期不和的一个常见原因。
1702504546
1702504547 在彩礼较为常见而男方亲属较为强悍的社会,兄终弟及的转房婚(levirate)可能会发生。这意味着寡妇与死去的丈夫的兄弟(the Levir)结婚,而通过这种方式,该父系家族仍然能对这位丧夫妇女及其孩子保持控制。而娶姨制——鳏夫与已故妻子的姐妹结婚,并不是转房婚的一个简单倒置:在多数情况下,这意味着该妇女所在的家族承诺用一个活着的女人取代死去的女人。
1702504548
1702504549 彩礼创造了人们之间的几种道德纽带。首先,它在不同家系之间创造了一种契约关系,作为相互信任的一种符号。当彩礼是以一种长期的方式给付时,如新郎为他的岳父母劳动一段时间提供服务,这种纽带会被进一步加强。其次,彩礼系统为给付彩礼的家族群体内部加强了团结。通常,一些亲戚必须为彩礼贡献一二,而新郎也常常从他的亲戚那里借债。这一借贷可能会让新郎对他的家系产生长期的债务和深重的义务。
1702504550
1702504551 半偶族和婚姻
1702504552
1702504553 异族通婚的群体从定义上就可以知道,男人要从群体之外获得女人。在许多社会,财产、遗产和政治公职都跟随男人,而且是由男人正式决定谁该与谁结婚。因此,即使居住模式是从妻居(也就是说,新郎入赘新娘的家),女人的婚姻归宿往往也是由其兄弟和其他男性亲戚所决定,即使这些男人和他们的妻子住在另一个村子里。
1702504554
1702504555 交换妇女的最简单形式就是交换姐妹:我把我的姐妹给你,你也把你的姐妹给我。在家系社会中,交换妇女的是以团体为单位而不是以个人。如果一个社会由两个相互间有规律地交换妇女的家族群体组成,这个社会就可以分为两个半偶族。通常,半偶族在交换妇女以外,也有一种劳动的分工。
[ 上一页 ]  [ :1.702504506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