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2505401
1702505402
无疑,如同阿帕杜莱(Appadurai 1986,p.5)观察到的,“如果除去人们赋予它们的那些交易、归因和动机,事情将变得没有意义”。它们的意义因此是随着文化的不同而不同的,并且,像文字或服务之类的“抽象物体”,会呈现出商品或货物的特征。例如,在特罗布里恩德群岛,魔法咒语是通过继承得到的并且有时可以买到。对于是什么使一个物体(或非物质资源)变成了商品的问题,没有简单的答案,但是,如同之前我们有关交换、礼物和贸易的讨论所显示的,一项关于商品流通的研究(在广泛的意义上,包含了非物质的贵重物品)能够高度清晰地阐明这个问题。因为商品从定义上说是稀缺的(Georg Simmel,引自Appadurai 1986,p.3,说道“我们用来称呼那些有价值的诱惑我们产生拥有它们的欲望的物体”),商品的流通告诉了我们在社会中占据主导地位的文化价值观。马克思(1906[1867—1894])在著名的《资本论》的入门章节里描述了商品化如何使非常不同的物体变成是可以交换的和可以比较的,而一些其他的作者受到了他的启发,包括捷尔吉·卢卡奇(György Lukács 1971[1923])和尤尔根·哈贝马斯(Jürgen Habermas 1967),他们写到有关现代社会中的商品逻辑的蔓延:市场原则是如何进入到多种关系当中的,而这些关系在以前是按照一种不同的、更加“人性”的逻辑被组织起来的,以及因此,商品逻辑如何促进了社会疏远和“商品拜物教”。
1702505403
1702505404
当代人类学对于商品流通和消费的视角与这种思路有所不同,关注的不是疏远而是商品介入并定义社会关系和自我身份的方式——也就是说,他们的文化含义和社会意义。参考了博安南对于提夫人的经济领域的研究和其他事物,阿帕杜莱(Appadurai 1986)引入了价值政体的概念,他将此定义为某些系统,在这些系统之内,有着或多或少始终如一的共同价值观以及可交换性的观念。经济领域无疑构成了这些离散的价值政体,但同样明显的是现代资本主义社会中也存在着许多其他明确的政体。布迪厄(Bourdieu 1988[1984])就将学术界当成为了交换声望和权力的竞技舞台进行了分析,因而构成了一个只有少数人才能参与其中的领域。这样,对价值政体的研究就能够成为探究社会多样性的一种策略,因为其概念预示着在对商品的估价中并不存在统一性。
1702505405
1702505406
虽然在所有的交换中都有一个计算的维度,就像阿帕杜莱和丹尼尔·米勒(Daniel Miller 1987,1994)都认同的那样,这个维度不能脱离它的文化内容和社会含义而单独存在。一方面,各种物体和人造物品形成了我们认为理所当然的环境中的某些部分并因此有助于塑造我们的习惯——它们“定制了人们”(Miller 1994,p.404);另一方面,它们是通过消费被有意识地选择的,用来制造意义和特定的自我身份。在一项对英国工人阶级的居住区的调查中,米勒(1988)显示了,内部装修是如何传达了居住在每个单元里的人的详细而精确的信息的。厨房,一开始都是一样的,被它们的住户有意识地进行了改造,人们结合使用商店里面的各种标准化产品,按照个人化的方式表达个性。米勒没有将他们看做“商品拜物教”的疏离的受害者(正统的马克思主义观点),而是将消费者作为有意识地利用他们环境中的物质文化来增强他们自己的身份感的行动者进行分析。按照这种观点,各种物品成为文化事业中的重要因素:它们使社会关系和等级制度客观化,被用来清晰表达自我身份,被不同的人进行不同的解释,并且有助于界定社会关系。社会和个人的记忆也能够在人造物品中得到体现:不仅在墓碑和教堂中,而且也在诸如“旧啤酒罐、纸版火柴和连环画册”之类的世俗物品中(Kopytoff 1986,p.80)。按照米勒的话(Miller 1994),“商品和礼物都具有建构文化事业的能力,在其中,没有物品和人的简单二分法”。在后来的《一个购物理论》(A Theory of Shopping,Miller 1998)中,米勒反驳了在他看来是常见而易引起误导的把现代社会的消费当成一种任性的行为形式的观点。以在伦敦的家庭主妇中所做的大量田野调查为基础,他说明了她们的消费行动是因为对他人的情感关注而产生动机的:实际上,这种购物常常是满足了莫斯所说的那种全面给予的需求,他的书中最长的一章,标题是“在超级市场中做爱”。
1702505407
1702505408
再论交换
1702505409
1702505410
在人类学文献中,将“西方(the West)”的和“其余(the Rest)”的交换逻辑进行对比是很常见的做法(有关经典研究,参见Sahlins 1972)。所以,应该强调的是,真实图景并非像前面的讨论可能暗示的那么轮廓清晰。互惠和市场交换并不是相互孤立的,要在它们之间做一个清晰的区分也不是那么容易。如同萨林斯本人在一篇文章中所注意到的太平洋地区的经济和文化变化那样(Sahlins 1994),新几内亚高地部落民族如今已经成为工薪族,而且货币已经在以前各自离散的领域之间搭起了桥梁。但是,他补充道,高地人民并不会把钱主要地投资于收音机、录音机和其他现代的随身用品上,而是按照传统的习惯。例如,钱可以使他们献祭比以前更多的猪给祖先。所以,我们不应该相信:新的经济系统的引入必然会扼杀旧的经济系统,或者社会要么是“传统的”,要么是“现代的”。
1702505411
1702505412
约翰·戴维斯(John Davis 1992b)的一篇有趣的文章表现了一种不同的、对于互惠和市场交换的经典二分法的更加根本的批评。他有力而优美地反驳了被他视为在给予礼物和市场交换之间所做的一种武断区分。他赞成最早由莫斯提出而后被萨林斯(Sahlins 1972)深入发展的设想,其中,更宽广的交换的社会和文化语境得以揭露,并显示了非工业经济必须从文化的角度被加以理解。但是,戴维斯发现了一个缺点,当人类学家将经济科学的局限性应用在非工业社会中时,却并没有建立起类似的关于交换在现代工业社会中的文化解释。在讨论了某些使得马林诺夫斯基对特罗布里恩德的研究闻名天下的交换形式之后,他继续展示了那儿实际上存在至少与英国文化同样多的关于交换的明显的文化种类(图12.1),它们中的每一种都与一种特定的基于文化的评价相联系。与那些抱怨“圣诞节的商业化”的人恰好相反,戴维斯“更加高兴,因为似乎对我来说,可以用另一种方式表达:它可以是市场上的礼物的一个例证,也可以展现市场相对于给予礼物的持续力量的不稳定性”(Davis 1992b,p.53)。在任何社会,互惠都是日常社会互动的一个重要部分,也许在家户中意义特别重大。戴维斯的文章有助于当前人类学中的一个设想:解构那些简单化的边界,比如存在于“我们”和“他们”之间、“现代”和“传统”之间、“礼俗社会(Gemeinschaft)”和“法理社会(Gesellschaft)”之间的界限。用阿帕杜莱的话说,“在那些过于频繁地被简单地呈现为放大的经济学的社会中,修复它们的文化维度,而在那些过于频繁地被描述成团结的缩影的社会中,修复它们的计算维度。”(Appadurai 1986,p.12)
1702505413
1702505414
1702505415
1702505416
1702505417
图12.1 英国的交换类型部分清单
1702505418
1702505419
(来源:Davis 1992b,p.29)
1702505420
1702505421
这并不意味着所有的交换系统都是“同样的”。提夫人和其他民族的各种“经济领域”的崩溃是不可挽回的,有着深刻的社会含义。货币交换的产生当然改变了社会关系和社会规模,但是它的本土重要性需要得到经验式的研究。在下一章,我们将思考被我们称为经济的另一个同的方面的变化的社会和文化含义,也就是生产。
1702505422
1702505423
进一步阅读的建议
1702505424
1702505425
Arjun Appadurai, ed.: The Social Life of Things: Commodities in Cultural Perspective.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6.
1702505426
1702505427
John Davis: Exchange. Buckingham: Open University Press 1992.
1702505428
1702505429
Bronislaw Malinowski: Argonauts of the Western Pacific. Chapter III. Prospect Heights,IL: Waveland Press 1984[1922].
1702505430
1702505431
Daniel Miller: A Theory of Shopping. Oxford: Berg 1998.
1702505432
1702505433
Marshall D. Sahlins: Stone Age Economics. Chicago: Aldine 1972.
1702505434
1702505435
1702505436
1702505437
1702505439
小地方,大论题:社会文化人类学导论 第十三章 生产和科技
1702505440
1702505441
我们生活在一个消费社会,我非常确信我们将会使“自然的民族”消失,当以下情况变得明显的时候:他们不能满足知识分子们对纯度的要求,因为他们不是大自然的化身,甚至在许多方面比我们本身更加“造作”和“文明”。
1702505442
1702505443
——汉斯·彼得·杜尔(Hans Peter Duerr)
1702505444
1702505445
人类和大自然的交换
1702505446
1702505447
在生态环境和生活方式之间存在一种相互作用的思想已经很陈旧了,早在18世纪中晚期的启蒙哲学中就已经出现(例如在孟德斯鸠的著作和萨德侯爵的非色情描写的著作中)。孟德斯鸠与许多其他人一样,认为欧洲技术和科学进步的主要原因是恶劣的气候,为了适应气候和维持生存,要求居民善于发明和思维敏捷。稍微近期一些,人类地理学者埃尔斯沃思·亨廷顿(Ellsworth Huntington 1945)也在一项原创研究中为气候决定论进行辩护,他显示了在波士顿的雨天和图书馆的借书数目之间的统计学的相关关系,在晴天,波士顿的居民不爱借书(也就是说:太多的阳光似乎使人们没有兴趣追求知识)。即使今天,许多门外汉也以为非洲人从未发明出内燃机和微芯片是因为他们的物质求生太容易了以至于他们从不用“被迫使用大脑”。
1702505448
1702505449
从比较的角度,很容易反驳这种呆板的决定论——认为一个简单而随意的因素(在这里是气候)就能够解释世界上主要的文化多样性。因为世界上有些其他地区的气候条件与欧洲的气候类似,比如被征服以前的北美地区和澳大利亚的南部地区,它们却没有沿着同样的路线而发展。在大致也是有着类似的生态环境的印度尼西亚,却是稻米种植者、园艺栽培者和狩猎采集者。
1702505450
[
上一页 ]
[ :1.702505401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