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2540827
特别是中国人、中国话的变动很大,
1702540828
1702540829
收信人能够理解发信人的信息实属不易。
1702540830
1702540831
不知是你听错了,还是我说错了?
1702540832
1702540833
反正有一个错了,构成沟通障碍。
1702540834
1702540835
先说先死,不说也死,构成沟通的两难困境。
1702540836
1702540837
说也不是,不说也不好,令人左右为难。
1702540838
1702540839
说到不死,才是理想状态。
1702540840
1702540841
在先说与不说之间,寻找合理的平衡,以求不死。
1702540842
1702540843
二者最好兼顾,做到面面俱到,
1702540844
1702540845
既不可有话不说,也不能有话直说,更不可乱说。
1702540846
1702540848
扫除沟通四大障碍
1702540849
1702540850
沟通,其实就是发信人和收信人的两情相通,但是实际上却经常出现两情不通的现象,我们称之为沟通不畅。沟通障碍源于四个方面,即发信人的障碍、收信人的障碍、信息的障碍以及沟通双方的语言、心理障碍。
1702540851
1702540852
发信人的障碍
1702540853
1702540854
发信人对于沟通的效果影响十分重大。如果发信人发出信息的方法不当,收信人就很可能产生误解或反感。
1702540855
1702540856
一般来说,发信人通常有三大错误:
1702540857
1702540858
1.认识不清。包括对收信人不够了解,对信息不够清楚,所用的文字或语言不够明确,对沟通的主旨不够明白以及对沟通的功能有所怀疑。
1702540859
1702540860
2.发信不当。包括选错时间、选错方法、选错地方、选错信息、选错收信人、选错语气,发出信息太多或太少,所发信息不足以引起收信人的注意和兴趣。
1702540861
1702540862
3.态度不好。包括对信息抱持排斥或不想沟通的态度,对收信人抱持不热心或不愿意沟通的态度,不理会收信人是否了解,以轻率的态度来运用沟通技巧,以及发信人自己言行不一。
1702540863
1702540864
认识不清容易发出错误的信息,使收信人产生误解;发信不当,违背发信人习惯的沟通方式,也可能带来沟通障碍。有些人喜欢亲眼见到,不善于用耳朵聆听,属于目视型;有些人不善于阅读书面文件,喜欢人家讲给他听,称为耳闻型。当然,有更多的人两者都可以接受。
1702540865
1702540866
所以,在沟通之前,最好先了解收信人的沟通习惯,明白他究竟喜欢口头沟通、书面沟通还是电话沟通,然后尽量投其所好,以利沟通。例如,上对下可以试探地问:“你喜欢哪一种方式?”下对上不方便直接询问,可以向上司的助理或秘书打听。实在不清楚,可以找一些无关紧要的事尝试一下。平行沟通,可以让自己的部属向对方的部属先行了解,再做决定。或者先试着口头沟通,看看效果如何,如果不行,再换其他方式。
1702540867
1702540868
就算信息本身十分正确,也将引起收信不良的恶果。发信人如果态度不好,即使再正确的信息,再合适的发信方式和途径,也会激起收信人的不满情绪,特别是中国人的情绪变化很大,只要第一句话说得不中听,常常就无法沟通下去。
1702540869
1702540870
此外,发信人因身份地位不同,形成一些不良的习惯,也可能产生某些沟通障碍,影响沟通的效果。唐朝名相陆贽指出,上下两情不通源于上司或部属各有其人为的沟通障碍。具体说来,上有六弊,而下有三弊(见图10-1)。
1702540871
1702540872
1702540873
1702540874
1702540875
图10-1 上下两情不通的九大弊端
1702540876
[
上一页 ]
[ :1.702540827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