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2607159
对话的形式
1702607160
1702607161
女性在对话的表现上比男性更加变化多端。举例来说,根据一项研究指出,女性在男女混杂的对话中的问题比男性多,而且是近乎三倍。其他的研究也指出在男女海杂的对话中,男性打断女性说话的次数胜过其他的谈话方式。男人也比女人更常用评断式的形容词(“读书是一件烦人的事”),更多的直接指导(“再多想一下”),更多跟自己有关的陈述(“我有很多事情要忙”)。女人比较常强调副词(“他真得很有趣”),情绪的陈述(“如果他是真的关心你……”),不确定动词(“这对我来说好像是……”),语带矛盾(“有点冷,不过,还好啦!”)这些差异显现出男人说话典型地倾向于直接、简洁和任务取向,相反的,女性说话比较典型的方式是间接的、详述的和关系取向的。
1702607162
1702607163
因为女人都通过对话来追求社会需求,女人经常使用陈述来向他人表现支持、显示同等地位及让对话持续的努力。因为有这些目标在,传统上被认为属于女性的对话通常都会含有同情及同理的陈述——“我觉得那根本就是我”、“我也有相同的遭遇”——也就是很正常的事情了。女人也倾向会去问问题来请他人分享资讯“你觉得怎么样?”“你下一步会怎么做?”女性看重经营关系,这也解释了为什么女性的谈话通常有点缺乏效率和犹豫不决。“这只是我的想法……”和较为明确的“我的观点是……”相较之下,前者显得较不可能去妨碍另一名对话中的伙伴。
1702607164
1702607165
接纳话题对女性来说不一定是个缺点。一项研究显示,女性这种试探性的方式,事实上会比运用较强硬言词的男性来得更有说服力。另一方面,这种试探性的说话方式在说服女性上却没有那么好的效果。这项研究建议,在谈话方式上愿意并能够比较灵活的女性,能更好地说服其他女性和男性——只要听众不是男女相混。
1702607166
1702607167
非性别因素
1702607168
1702607169
虽然男女生在说话方式上有所差异,但其实性别和语言的使用之间的关系并不是非常清楚。许多回顾研究发现,女人和男人在沟通方式上的相同点多于相异点。举例来说,一项超过1200份研究报告的分析指出,只有1%的沟通行为的不一致是由性别差异所造成的。男女性言词在一些方面没有显著的差异,如:不敬词语的使用、修饰语的使用(如“我猜”或“这只是我看法”)、附加问句和口语的流畅性。某一项现在正在进行的研究指出,在同一职位上的男女性主管,形式风格一样,且同样是有效率的。
1702607170
1702607171
最近正兴起的研究发现,在解释两性言词上的相似点和相异点方面有明显矛盾之处。研究显示:其他影响语言使用的因素和性别比起来有过之而无不及。社会哲学就扮演了特定的角色,主张女权主义的妻子说话的时间会比另一半来得久;而没有主张女权思想的妻子说的话比另一半少。在对话方式上,解决问题的取向也扮演了一项角色,说话者合作或竞争的取向比性别更具有影响力。说话者的职业也会影响说话方式,举例来说,男老师对学生的说话方式,跟父亲在家的说话方式相比,更近似于女老师。
1702607172
1702607173
对于女性使用“较不强硬”语言的情况,可能有两个解释。第一个解释牵涉到她们在整个社会中的历史角色,较不强硬的言词相对反映出女性缺乏权力。加果这个解释可以成立,那男女在语言权力程度的差异是可以缩减的。第二个同样在为女性使用较不强硬的语言做诉求的解释,来自于朱莉娅·伍德和黛博拉·塔南(Deborah Tannen)等学者,她们指出不强硬的言词的确在权力上占下风,但它获得在听者与说者之间建立密切关系的机会。因为女性一直以来都很在乎是否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所以也造就了女性说话比较不强硬这个典型。
1702607174
1702607175
另一项可以对男女个体的说话方式产生强有力影响的,是他们的性别角色认同。回忆一下在第三章的性别特征:男子气概的、女性特质的和两性特征兼具的。这些性别类型不一定跟着性别出现,所以有“具有男子气概的女性”、“具有女性特质的男性”和兼具传统上男性和女性特征的沟通者。这些性别类型比生理上的性别更能影响沟通者的形态。举例来说,一项研究显示,具有男子气概性别特征的受试者比具有女性特质或两性特征兼具的受试者更明显地使用支配的语言F具有女性特质的受试者比两性特征兼具的受试者表现出较多的顺从和对等行为,而这两种对象在顺从性和对等性上,均表现得比那些具有男子气概的受试者来得明显。在男同性恋和女同性恋关系里,两人之间的沟通风格反映出权力的差异,例如,谁赚比较多钱,这比生理性别更影响沟通。
1702607176
1702607177
我们对于女性与男性说话方式的异同要做出什么结论呢?虽然男性与女性的说话模式有所不同,但是可能并没有像畅销书上所说的那么严重,有些可能跟生理性别因素毫无关系。以务实一点的角度来看,不管沟通差异来自生理、性别、文化或个人因素,面对沟通风格差异的最佳策略是将其视为挑战和机会,我们要正视沟通差异的重要性,但是不要夸大或以此来污蔑对方。
1702607178
1702607179
1702607180
1702607181
1702607183
沟通的艺术:看入人里,看出人外(插图第12版) 5.4 语言与文化
1702607184
1702607185
任何一个想翻译语言的人都明白,要传达出相同的含义是件不简单的事。有时粗率翻译的结果是会闹出笑话的。举例来说,一家名为Pet的美国乳制品制造业者在不知情的状况下到法语区销售他们的产品,却不知道“Pet”这个词法语的意思是“放屁”。无独有偶,一家美国汽水的代理商提供免费的Fresca汽水试喝,却被墨西哥的顾客取笑,因为在墨西哥的但语中“Fresca”这个字代表“女同性恋”。
1702607186
1702607187
即使在翻译时用对了字,对于外地人或外国人来说,也经常无法使用
1702607188
1702607189
正确的语言进行沟通。举例来说,日本的保险公司会提醒他们的被保险人,在美国旅游碰到交通事故时要避免使用具有他们文化性的“抱歉”或“对不起”的话。在日本,道歉是表达善意和维持社会和谐的一项传统,即使一个人表示歉意,并不代表他真的出差错了。相反的,在美国道歉被视作是承认错误,所以这也造成了日本观光客阴错阳差地为交通事故负起责任。
1702607190
1702607191
翻译实在很困难,而这只是不同文化成员们中沟通差异的一小部分。语言在使用方式上的差异和语言所产生的世界观,使得跨文化的沟通成为一项具挑战性的任务。
1702607192
1702607193
口语沟通的形式
1702607194
1702607195
使用语言不只是选取一组特定的字词来传达一个概念,每一种语言都有其与众不同的方式。像是正式或非正式、精确或模糊、简洁或详尽等情况,都是达成沟通的重要成分。当沟通者试图将口语的说话方式应用在另一个不同的文化中时,问题可能就此产生。
1702607196
1702607197
口语形式会在直接程度上有所变化。人类学家爱德华·霍尔分析出两种针对语言使用的不同文化方式。低语境敏感文化在使用语言时,通常着重于尽可能清楚及合理地表达思考、感觉和想法。在这其中的沟通者,会去寻找说话时字词的含义。相反的,高语境敏感文化着重使用语言来维持社会的和谐。高语境敏感的沟通者会不想把话说得很清楚而冒犯他人,所以需要学着发现信息中真正想传达的含义:说话者非口语的行为、人际关系的渊源和一般社会的习惯主导着人与人的互动关系。表5-3摘要出一些低语境敏感和高语境敏感文化在使用语言上的主要差异。
1702607198
1702607199
1702607200
1702607201
1702607202
北美文化是属于在低语境敏感文化。在美国和加拿大的居民重视有话直说,对拐弯抹角会很不耐烦。相反的,大多数亚洲和和中东的文化属于高语境敏感文化。举例来说,在很多亚洲文化中,维持和谐是很重要的,如果有可能会威胁到对方的颜面时,沟通者会避免把话说很清楚。也因此,比起美国人,韩国人和日本人比较难以面对不想要的请求,也很难清楚地表达“不”。他们会以迂回的方式来表示,如“我很同意你的看法,但是……”或“我很同情你……”
1702607203
1702607204
像这样直接与间接的冲突,可能会加重以色列人和巴勒斯坦人之间的问题。说话直率、属于低语境敏感的以色列人注重把话说明白,而属于高语境敏感的阿拉伯人强调缓和的互动关系。不难想象文化方式产生的冲突会在以色列和巴勒斯坦间引发多少误会和冲突。以色列人觉得巴勒斯坦人不可捉摸,而巴勒斯坦人认为以色列人感觉迟钝且直言不讳。当你以“我可能没办法”来婉拒一个你不愿意的请求时,你和另一个人都会明了这个决定不在你可以掌握的范围之内。当你的意图想明确地呈现时,你可能会说“我不想跟你们混在一起”。正如第九章说的那样——如果我们常在表示推辞的话,那是因为我们想遮掩我们真实的感受和想法。
1702607205
1702607206
清楚和模糊的程度是另一种的语言形式,它可以跨文化做变化,不管是详尽复杂的方式,还是简洁的方式。举例来说,说阿拉伯语的人在使用语言时,通常会比说英语的多数沟通者来得丰富且具有含义。激烈的主张和夸张的言谈,是阿拉伯语一个常见的特征,但在听在说英语人的耳里,会觉得很荒谬。这种相对立场的语言方式会导致来自不同背景的人产生误会。就像一名观察者所呈现的:
1702607207
1702607208
首先,阿拉伯人认为他们不得不在所有的沟通上过度坚持,是因为其他的人希望他(或她)这么做。如果阿拉伯人只是正确地说明他的意思而非被期望的那样时,其他的阿拉伯人会觉得他(或她)意有所指。举例来说,当访客对主人的盛情款待表示够了时,简单的一句“不要”是不够的。访客为了要表达他(或她)真的已经足够了,他必须不断的重复“不要”好几次,并且再加上像是“以主之名”或“我发誓”等的宣誓。再者,阿拉伯人通常不了解其他人——特别是外国人——会清楚地指称他们所说的事,即使他们的语言非常的简单。对阿拉伯人来说,“不”可能是间接地表达同意,或者表示出对妖艳女人的赞赏。另一方面,一个简单的同意,也有可能是伪善政治家的拒绝。
[
上一页 ]
[ :1.702607159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