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2616506
也许你是对的,可是作为被安慰的那一方,情绪不佳之余,你的评判无异于火上浇油。本来只想倾诉,结果还要应付你不公平的评判,真是太累了。而且在一方评判,一方替自己申诉辩解的过程里,本来简单的事情,反而更复杂了。
1702616507
1702616508
错误的安慰,有时候还因为错误的共情。
1702616509
1702616510
一种是自我聚焦。和比惨不一样,这种安慰方式是告诉对方我也经历过这样的事,所以我理解你的感受。点到为止、注意方寸的话,这是一种很体贴的安慰。可是很多人说着说着就来劲了,当你对自己的遭遇抓着不放的时候,这还是感同身受吗?
1702616511
1702616512
这种安慰逻辑本质是在不停地谈论自己,把关心的焦点从受害人身上转移走,把注意力从受害人身上掠夺走。对方的感觉:“我的经历不断被你投射到自己的经历上,我只让你想到你自己,好像你只关心你自己。”
1702616513
1702616514
一种是不请自来的建议。误以为,对方的倾诉是为了寻求建议,没有等情绪冷却,就极其冷静理性地给出一堆建议。
1702616515
1702616516
笑笑的男朋友就是这样,笑笑经常向他抱怨工作辛苦、老板难相处,每次他都直截了当地建议笑笑干得不开心就辞职换工作。可是笑笑并不是想走人,她想得很清楚,工作压力大、老板不好相处,但是公司和岗位的发展前景都很好。面对男朋友冷静的建议,她很无语。她在外面工作累了,不过是想找男朋友撒撒娇,她要的是情感支持,而不是解决方案。可是男朋友就是不明白这一点。
1702616517
1702616518
说真的,有时候该怎么做,要这么做,我们自己何尝不知道。只是我们沉浸在感性的情绪里,需要理解、安慰和陪伴。
1702616519
1702616520
不要贸然给建议,除非对方向你寻求建议。
1702616521
1702616522
比建议更糟糕的是贸然替对方拿主意。世界上最了解一个人的,永远是他本人。他无法向你倾诉他生活的全部细节,也会有保留地和你分享他的感受,所以我们对别人的了解永远只可能是局部的,你自以为那是对方最好的选择,却未必是他想要的。
1702616523
1702616524
朋友向你抱怨男朋友的不好,可能只是小牢骚,你来一句“我劝你还是早点和他分手吧”,对方岂不愕然。替别人拿主意,不注意界限,有时候甚至逾越了倾听者和安慰者的本分。
1702616525
1702616526
提供忠告之前,先问自己几个问题:
1702616527
1702616528
1)对方真的需要我的忠告吗?
1702616529
1702616530
2)我提出忠告的时机合适吗?
1702616531
1702616532
3)我有能力给出最正确、最合适的忠告吗?
1702616533
1702616534
4)我提出忠告的方式,有顾及对方的感受、顾全对方的面子吗?
1702616535
1702616536
错误的安慰,不仅无法带来真正的安慰,还会造成新的伤害,甚至让安慰者和倾诉者之间生出嫌隙。
1702616537
1702616538
02 情绪的错误观念,大多来自原生家庭
1702616539
1702616540
错误的安慰来自错误的情绪观念。而错误的情绪观念,常常来自原生家庭。
1702616541
1702616542
观察其他家长,回想自己小时候,我发现父母对孩子情绪的处理,常常是简单粗暴的。
1702616543
1702616544
无非是以下四种方式:
1702616545
1702616546
1)交换:拿孩子平常喜欢的东西,去交换这种情绪。
1702616547
1702616548
孩子哭闹,告诉他:“你不哭,我就给你吃糖。”“别生气了,我带你去游乐园”。这对小孩可能是奏效的,可是通过转移来处理情绪不是长远之道,情绪不会因为转移而消失,而会在心里积压。
1702616549
1702616550
如果“交换”变成这个孩子处理情绪的单一办法,他以后处理自己的情绪的时候,无法从内部消解,只能从外部寻求转移,很可能失控地变成暴食症患者、购物狂等。他处理别人情绪的时候,也倾向于提出用吃饭、游乐等方案替代掉别人的情绪,这种方法会奏效,也提供支持,但不能真正地走进别人的内心。
1702616551
1702616552
2)惩罚:认为负面情绪是不好的东西,是不应该有的。
1702616553
1702616554
谁有负面情绪就是他的错,应该受到惩罚。家长对孩子说:“你再哭,我就揍你。”这种做法带来的影响就是孩子认为负面情绪是不该有的,是错误的。所以自己有情绪的时候,觉得无根据、不恰当、不应该。对于别人的情绪,自然也认为不应该出现,容易否定别人的感受。
1702616555
[
上一页 ]
[ :1.702616506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