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2670155
1702670156
画面持续,主题音乐起、演职员表起。
1702670157
1702670158
(完)
1702670159
1702670160
垂死挣扎不妥协
1702670161
1702670162
撰文 黄绮琳
1702670163
1702670164
三十岁生日那天,一觉醒来,觉得自己已经无可否认地变成了他人眼中一事无成的中女(大龄单身女性,是香港近年出现的称呼)了。沮丧万分之余又激起了一种垂死挣扎的热血,想要为踏入三字头的自己做点什么,于是跟朋友提出要搞一个以失败者为主题的搞笑影展——“坎坷影展”。除了搞影展自嘲一番、娱人娱己之余,也下定决心正正经经为自己写一个电影剧本。
1702670165
1702670166
我家位于太子弥敦道,透过玻璃窗的折射可以看到“金都商场”橙红色的霓虹灯牌。我每天在窗户旁书写着关于三十岁的迷茫与矛盾,一边经历着霓虹灯牌周而复始的明灭,忽然觉得那就是我们这些城市人的太阳,真的既浪漫又坎坷。说来惭愧,习惯半途而废的我才第一次在没有受薪的情况下,写完一个原创长片剧本。完成剧本的那一刻,我很确切地感受到创作带给我的满足感,觉得这剧本拍不拍出来也没有所谓了。
1702670167
1702670168
镜头一转,我凭电影《金都》获得第39届香港电影金像奖新晋导演的提名。感到非常荣幸的同时,我也不禁自省,像我这样一个人毫无导演特质的人,究竟是如何当起电影导演来的?
1702670169
1702670170
自小就害羞得要命,从不主动跟别人说话,无可奈何要与人交谈时,也不敢与对方有任何眼神接触。还经常幻想自己变成乌蝇,既可以观察别人、偷听别人说话,又能省却与人寒暄的工夫。想做乌蝇的我明显没有大志,更加不会计划将来,最大的野心只是找一份不用化妆又不用早起上班的工作。抱着这样一个小小的愿望,我决定躲在电脑荧幕后,以写作作为我的终身职业,尝试写小说及歌词,其后又因为逃避就业,报读了修读年期最长的电影制作艺术硕士课程,辗转接触到影视剧本创作。
1702670171
1702670172
《金都》的张莉芳,或因安于现状、害怕承担风险,或因前景未明、不知如何是好,对于很多事情都心有不甘地妥协着。毕业后一直安于为其他导演写剧本的我,其实就是张莉芳。
1702670173
1702670174
对于“电影导演”这个岗位,老实说,从来都没有非做不可的决心,但《金都》确实是一个非常个人的故事,我还是不舍得让别人来拍,于是参加了“创意香港”举办的首部剧情电影计划。电影计划获选后,其实非常心虚,我觉得最大的困难并不是众所周知的制作资源贫乏(大专组只有三百二十五万),而是对自己没有信心,怕把剧本拍烂。幸好有不少导演、编剧前辈们乐于在剧本及剪接阶段给予意见,还有其他新导演、制作团队、演员朋友们的帮助,令懦弱得连在现场大声喊卡都不敢的我能硬着头皮一步一步把制作完成。
1702670175
1702670176
拍电影对于害羞、没有美学触觉、习惯妥协的我来说绝对是一个苦差,一时怪责自己自讨苦吃,一时为自己踏出舒适区感到兴奋,每一刻都充满矛盾,每一个拍摄天都想尽快收工离开现场,从金都商场跑回家睡觉。
1702670177
1702670178
直至某天,制片问我“今日攞到你想要嘅嘢嘛?(拍到想要的画面吗?)”时,我竟然莫名其妙地感动起来。这么多人在收不到标准工资的情况下,凭义气辛辛苦苦、担担抬抬、早起晚睡,为的就是把这个写在纸上的故事转换成一个名为“电影”的艺术形式。如果我一直怕事、妥协,不争取自己最想达到的效果,就对不起参与制作的大家了。
1702670179
1702670180
坎坷过后,《金都》终于拍摄完成,大家说我“快手”,但原来快慢是主观的,对我来说,我还是太慢了,仅仅迟了半年,赶不及让爸爸看到全片。《金都》得到一些影评人的喜爱,获得一些奖项和嘉许,这些幸运也都带着遗憾。
1702670181
1702670182
可幸的是我仍然记得三十岁生日那天突然涌起的那垂死挣扎的热血,在香港电影工业完全消亡之前,跟其他新导演朋友们赶上了末世列车,尝试有意识地“不妥协”。今天我这个三十二岁的中女,好像比一事无成多了一点点。
1702670183
1702670184
1702670185
1702670186
1702670188
明亮的时刻:女导演特辑(单读28) 影像
1702670189
1702670191
《向晚六章》选作
1702670192
1702670193
《向晚六章》是一次探寻黄昏的主题漫游。沉迷于黄昏时分稍纵即逝的神秘体验,艺术家陈哲在2012年以来的创作中吸取了源自不同文化与历史的图文材料,并尤为注重观看经验和阅读经验的比较研究。项目中的每个章节既独自成立,又相互作用,共同编织出一个持续生长的立体网络。在日与夜、光与暮光、知与未知之间,艺术家无数次逗留,再无数次出发。
1702670194
1702670195
本刊收录的两组作品都各有其文学出处。其中,《对〈赤之茧〉的拓写尝试(看)》以摄影序列的方式重现了安部公房的短篇小说。艺术家有感于作者将黄昏视为一天之中自由与归属的愿望冲突得最为激烈的时间。身处于黄昏,就意味着不得不承受人类永恒的悖论愿望所引发的震颤:若寻求归宿,就要牺牲自由;向往无拘无束,又对孤独感到不安。
1702670196
1702670197
《唯一的问题是如何度过》是陈哲对于如何度过黄昏——这段转瞬即逝又永恒交替之时间的思考。基于阅读和亲身经验,艺术家创作了四组类博物柜的陈列组合,用以回应人们度过黄昏时的四种心理状态:“沉浸”、“抗阻”、“接近无限”、“把握瞬间”。照片与档案图像被分层安置在大型金属架上,相关的文学选段与之毗邻。在此,作为容器的金属架实为一个巨大的“相框”,其呈现的对象并非某张特定的图像,而是整组图像内部的流动的关系——
1702670198
1702670199
“意义与神秘形影不离,密不可分,二者都是时间的产物。肯定确信或许生于瞬间,疑虑怀疑却需时间琢磨,而意义,实乃两者激荡下的产物。”(约翰·伯格)
1702670200
1702670201
更多作品信息请访问www.zheis.com
1702670202
1702670203
1702670204
[
上一页 ]
[ :1.702670155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