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2696386e+09
1702696386
1702696387 (1)附近(二千里)
1702696388
1702696389 东向:山东省(登州府、蓬莱县、福山县等,以下各省皆略去府、县名称);
1702696390
1702696391 南向:河南省、湖北省、安徽省、江苏省;
1702696392
1702696393 西向:陕西省;
1702696394
1702696395 北向:缺,因为自保定往北,直到边境线也不足二千里,而军流刑犯无论处以何等次军流刑,都不得“流”出国境。
1702696396
1702696397 (2)近边(二千五百里)
1702696398
1702696399 东向:缺,自保定往东,不足二千五百里即为中国东海岸;
1702696400
1702696401 南向:湖北省、安徽省、江苏省;
1702696402
1702696403 西向:甘肃省、陕西省;
1702696404
1702696405 北向:缺。
1702696406
1702696407 (3)边远(三千里)
1702696408
1702696409 东向:缺;
1702696410
1702696411 南向:湖南省、江西省、浙江省;
1702696412
1702696413 西向:甘肃省;
1702696414
1702696415 北向:缺。
1702696416
1702696417 (4)极边(四千里)
1702696418
1702696419 东向:缺;
1702696420
1702696421 南向:福建省、江西省、浙江省;
1702696422
1702696423 西向:甘肃省;
1702696424
1702696425 北向:缺。
1702696426
1702696427 (5)烟瘴(四千里)
1702696428
1702696429 广东省、广西省(未标明方向)。
1702696430
1702696431 上面我们以保定府为例,列出了军流刑五等次的流放地点。尽管省略了府、县名称,我们仍然能看出其复杂程度远远超出《三流道里表》的对应部分。透过这两份道里表,我们似乎看到在中国各条大路上,一批批刑事犯正艰难跋涉,朝着流放地点行进。
1702696432
1702696433 军流刑制度的实行,也引起一些难题。例如,保定府被判烟瘴军流刑的犯人应被流至广东省,但如果广东人被判处烟瘴军流刑时,应流往何处呢?难道能就地流放吗?回答这一问题,必须再查看《五军道里表》。以南雄州为例。对于保定府来说,广东省南雄州是烟瘴军流刑服刑地之一(在广东省境内,共有四个地点作为保定府烟瘴军流刑犯的流放终点),但对于南雄州来说,其烟瘴军流刑犯的流放终点则位于云南省,具体地点在何府何县,由云南总督确定。[17]
1702696434
1702696435 有关军流刑的各种术语较为生僻,有时还显得不合时宜(比如,《五军道里表》中所列的某些“烟瘴”地,至19世纪可能就不再是“烟瘴”之地了),但这些术语本身并不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沈家本提出:虽然清代沿用了明代军流刑的术语,但实际上,清代的军流刑已不再具有“军事”意义。他将明、清两代军流刑制度的差异概括如下[18]:第一,明代执行军流刑,被刑者应发往军事设施——卫所;但在清代,卫所制被取消,因而不存在卫所,这样,军流刑与普通流刑之间不再有实质意义的差别。第二,在明代,最初设军流刑的目的在于针对军人犯罪;但到清代时,普通民众也可以被判处军流刑。第三,明代军流刑的等次不甚明确,其道里远近也未确定;而在清代,军流刑等次确定为五等,1725年进一步具体规定了各等次的道里数。
[ 上一页 ]  [ :1.702696386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