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2706024
1702706025
1.案件史料
1702706026
1702706027
(1)至元九年十月,中书兵部来申郑窝窝状招:兄郑奴奴,至元五年身死,抛下嫂王银银并侄社社同居,窝窝未曾娶妻,嫂王银银亦为年小,守寡相从,……省部照得至元八年十二月钦奉圣旨:节该小娘根底,阿嫂根底,收者么道。钦此。仰钦依圣旨事意,……将王银银吩咐郑窝窝收续为妻。
1702706028
1702706029
——《元典章》(卷一八)《户部四·收继》
1702706030
1702706031
(2)大德八年五月,中书省枢密院呈:蒙古军驱王火你赤病故,其妻张秀儿守服六年,有本使菊米粮子将秀儿强要配与火你赤亲侄王保儿为妻。礼部议得:王火你赤妻张秀儿服制已满,其侄王保儿欲行收继,虽系蒙古军驱,终是有姓汉人,侄收婶母,浊乱大伦,拟合禁止。省准。
1702706032
1702706033
——《通制条格》(卷三)《户令·收继婶母
1702706034
1702706035
(至顺元年九月己亥)欶:诸人非其本俗,敢有弟收其嫂,子收庶母者,坐罪。”
1702706036
1702706037
——《元史·文宗本纪三》
1702706038
1702706039
2.案情今译
1702706040
1702706041
至元九年十月,中书省兵部送来了郑窝窝的状子,说:哥哥郑奴奴在至元五年死了,扔下他的嫂子王银银和侄儿社社和他住在一起。窝窝还没有娶媳妇,嫂子王银银也年纪还小,因为为郑奴奴守寡而和窝窝在一起。……中书省根据至元八年(公元1271年)十二月的圣旨规定:对于父亲死后年纪小的继母,哥哥死后的嫂子,可以收继。钦此。现在根据圣旨所规定的事理,……将王银银交付郑窝窝收继为妻子。
1702706042
1702706043
大德八年五月,中枢省枢密院报告:蒙古军驱王火你赤病故,他的妻子张秀儿为他守孝六年,有枢密使菊米粮子将秀儿强要许配给王火你赤的亲侄儿王保儿为妻子。礼部讨论之后认为,王火你赤的妻子张秀儿为丈夫守孝期限已满,他的侄儿王保儿想要收继,王保儿虽然是蒙古的军驱,但终归是汉族人,侄儿收继他的婶母,会使得伦理大道混乱,因此主张禁止收继。中书省批准。
1702706044
1702706045
至顺元年(公元1330年)九月敕:“如果不是根据本民族的习俗,敢有弟弟收继他的嫂子、儿子收继他的继母的,按罪处罚。”
1702706046
1702706047
3.法律评析
1702706048
1702706049
这是发生在元代的两个有关收继婚制度的案例,通过对上述两个案例的比较分析,我们需要掌握以下知识点:
1702706050
1702706051
(1)收继婚的一般规定
1702706052
1702706053
收继婚,是指未婚男性收娶家族中的寡妇为妻,具体而言,收继主要是父死子收其庶母和兄死弟收其嫂子。弟收兄嫂,多发生在亲兄弟之间,远房兄弟一般不准收继。另外,小叔的收继处分权,在寡嫂服丧期满以后才能实现。蒙古族入主中原以后,一些蒙古习俗被带到中原,收继婚就是其中比较典型的一个例子。
1702706054
1702706055
(2)案例中的相关法律规定
1702706056
1702706057
通过对两个案例中涉及的法律规定,我们可以看出元朝统治者在收继婚适用范围上的立法目的。第一条是至元八年(1271年)十二月的圣旨规定:对于父亲死后年纪小的继母、哥哥死后的嫂子,可以收继;第二条是至顺元年(1330年)九月欶:“有人如果不是根据本民族的习俗,敢有弟弟收继他的嫂子,儿子收继他的继母的,按罪处罚”。也就是说,当时的法律是按照当事人所属民族来适用的。将这两个法律条文结合起来分析可知,收继婚只适用于本来存在该习俗的民族中,对于其他民族,则禁止适用,如果违反,则要受到法律的惩处。之所以出现这样的法律条文,是因为元朝实行“因俗而治”的法律原则,将其统治地区的人民按照民族分为四类,即蒙古人、色目人、汉人、南人,根据所属民族的不同而适用不同的法律。
1702706058
1702706059
从第一个案例中,我们根据当事人的名字可以推断他应当属于蒙古人或色目人;而从第二个案例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王保儿不能收继其婶母的重要原因就是他是汉人。从这两个案例的对比中,我们可以看出元朝法律允许的是蒙古人和色目人实行收继婚制度,而却禁止汉人、南人采用该制度。
1702706060
1702706061
4.参考结论
1702706062
1702706063
在婚姻方面,蒙古族为游牧民族,婚姻关系比较自由,统一中国以后,虽受中原地区封建礼教影响,但仍保留了某些蒙古族原有的传统。至元八年定制:“诸色人同类自相婚姻者,各从本俗法。” (13)蒙汉异制的主要出发点是为了保障蒙古人的特权,在实质上体现了一种具有民族歧视性质的法律政策。
1702706064
1702706066
三、案例思考题
1702706067
1702706069
(一)安崇绪之狱
1702706070
1702706071
1.案件史料
1702706072
1702706073
端拱元年,广安军民安崇绪录禁军,诉继母冯尝与父知逸离,今来占夺父赀产,欲与已子。大理定崇绪讼母,罪死。太宗疑之,判大理寺张佖固执前断,遂下台省集议。徐铉议曰:“伏详安崇绪词理虽繁,今但当定其母冯与父曾离与不离。如已离,即须令冯归宗。如不曾离,即崇绪准法诉母处死。今详案内,不曾离异,其证有四:崇绪所执父书,只言遂州公论,后母冯自归本家,便为离异,固非事实。又知逸在京,阿冯却来知逸之家,数年后知逸方死,岂可并无论诉遣斥,其证一也。本军初勘,有族人安景泛证云:“己曾离异,诸亲具知。”及欲追寻诸亲,景泛便自引退,其证二也。知逸有三处庄田,冯却后来,自占两处,小妻高占一处。高来取冯庄课,曾经论讼,高即自引退。不曾离,其证三也。本军曾收崇绪所生母蒲勘问,亦称不知离绝,其证四也。又自知逸入京之后,阿冯却归以来,凡经三度官司勘鞫,并无离异状况。不孝之刑,教之大者,崇绪请依刑部、大理寺元断处死。”右仆射李昉等四十三人议曰:“据法寺定断,以安崇绪论嫡母冯罪,便合处死,臣等深为不当。若以五母皆同,即阿蒲虽贱,乃是安崇绪之亲母,崇绪本以田业为冯强占,亲母衣食不充,所以论诉。若从法寺断死,则知逸负何辜而绝嗣?阿蒲处何地而托身?臣等参详:田业并合归崇绪,冯亦合与蒲同居,终身供侍,不得有阙。冯不得擅自货易庄田,并本家亲族亦不得来主崇绪家务。如是,则男虽庶子,有父业可安,女虽出嫁,有本家可归,阿冯终身又不乏养。所有罪犯,并准赦原。”诏从昉等议,铉、佖各夺一月俸。
[
上一页 ]
[ :1.702706024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