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2712133
中共独立建立政权的实践虽然很早就已开始,但是直到1949年政治协商会议中共才完成建立一个崭新的共和国的任务。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正是“人民”作为主体力量所完成的“翻天覆地”的伟大历史变革。[65]至此,中共领导下的以群众为主要革命力量,同时最大程度上吸纳整合政治精英的建国之路被画上圆满句号。前文已经说明,“人民”的起点正是《宪法大纲》中的“工农群众”,[66]而后来的《施政纲领》等宪法性文件则体现了中共统一战线的转换。这恰恰印证了高华先生的看法,1949作为研究中国革命分水岭的观点是值得商榷的,苏区、抗日根据地和解放区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有着极大的共性。[67]
1702712134
1702712135
革命斗争是《宪法大纲》的关键词,但是革命本身存在着一个永恒的悖论:革命涤荡了所有旧秩序,但随之而来的是对新秩序的构建。鲁迅曾经提醒道:“革命当然有破坏,然而更需要建设,破坏是痛快的,建设却是麻烦的事情。”汉娜·阿伦特将革命视为“开端”(the beginning),但是她也意识到“那些聚集在一起组成新政府的人们,他们本身就是违宪的”,[68]革命政权面临的最大问题便是如何最大限度地保证本身不被革命。从这个角度来说,新政权的宪法制定正中肯綮。西耶斯针对这个悖论(后人称为“西耶斯悖论”)提出了“制宪权”理论,施米特和阿伦特进行进一步的论证,前者致力于以“主权决断论”为基础阐释人民民主专政的进路,后者则进行了“政治行动论”的建构。[69]
1702712136
1702712137
1945年黄炎培向毛泽东提出“历史周期律”问题,这个问题既是对中国古代自商汤革命以来王朝更迭(“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的历史总结,在中国走向现代共和国的道路上又可以视作为“西耶斯悖论”的翻版。毛泽东认为共产党找到的解决方法就是民主,这两个字的背后或许就是共产党对其通过群众路线和统一战线所凝聚起来的强大的政治共识的自信。而且,中共的从群众到人民的政治整合过程也恰恰反映了中国近代百年来的一个重要成就,即对“人民”这个概念的建构。[70]
1702712138
1702712139
由此看来,《共同纲领》对中共的建国之路做出了十分精准的总结。但是,我们也要知道,各个宪法文本既然是中共统一战线的体现,前提自然是要坚持无产阶级的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便是造成各革命阶级在无产阶级领导下的统一战线。时至今日,“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成为现行宪法的重要叙事依据,有学者将其称为“根本原则”。[71]
1702712140
1702712141
一方面,宪法文本的背后是政治的考量,《宪法大纲》之后的多个根本法文本为我们做了极佳的注解,从这一层面来说,这些条文并不是固定化的笔墨;相反,它们既反映了一支政治力量对当时革命形势和革命前途的理解,又作用于社会现实。由此看来,这一系列法律文本毋宁是中共整合政治力量的动态过程。但是我们不得不承认,从《宪法大纲》开始,共产党领导下的宪法制定便带有一定的实用主义倾向,[72]这种工具性是和革命联系在一起的。
1702712142
1702712143
宪法文本在形式上和内容上更加完善固然是公众的吁求,但徒法不足以自行,宪制改革便是政治体制改革,这背后便是共产党从革命政党向执政政党的历史转变,更宏观地讲,这关系到古老的中华民族跨越“历史三峡”,走向常态稳定的新盛世。中共十六大正式提出要建设政治文明。另一方面,经由群众路线和统一战线所建构出来的人民在改革开放之后又面临着极大的阶层分化,改革开放也释放出来更多元的社会力量。《宪法大纲》在战争时期走出了政治整合的第一步,奠定了建国的根基;现在的宪法改革也必须最大限度地凝聚政治共识,这无疑是一个重大的时代课题。
1702712144
1702712145
(作者单位:尹辉煌,武汉大学法学院;饶传平,华中科技大学法学院)
1702712146
1702712147
[1] 本文得到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资助。
1702712148
1702712149
[2] 《对于左翼作家联盟的意见》,《鲁迅全集》第4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第233页。
1702712150
1702712151
[3] 参见《中华苏维埃代表大会给中共中央电》,中央档案馆编《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7册,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第771页。
1702712152
1702712153
[4] 《苏区中央局十一月删电——苏维埃大会情形、党的工作、军事工作》(1931年11月15日),转引自余伯流、何友良《中国苏区史》下册,江西人民出版社,2011,第444页。
1702712154
1702712155
[5] 《中国工农兵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日刊》第15期,1931年11月21日。
1702712156
1702712157
[6] 参见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第一研究部译《联共(布)、共产国际与中国苏维埃运动(1927—1931)》第9卷,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第17—18页,具体参见该书第348、353、358号文件。
1702712158
1702712159
[7] 陈永发:《中国共产革命七十年》上卷,台北,联经出版公司,1998,第273页。
1702712160
1702712161
[8] 傅斯年:《中国现在要有政府》,《独立评论》第5号,1932年6月19日,第7页。
1702712162
1702712163
[9] 参见傅斯年《“九一八”一年了》,《独立评论》第18号,1932年9月18日,第2—3页。
1702712164
1702712165
[10] 参见章永乐《近代中国宪政建设中的政治吸纳/整合缺位——以1914年北洋政府宪制改革为中心》,《北大法律评论》2012年第1期。
1702712166
1702712167
[11] 参见张君劢《中华民国民主宪法十讲》,商务印书馆,2014,第1页。
1702712168
1702712169
[12] 这其中存在极大的张力,参见任剑涛《为建国立规——孙中山的建国理论与当代中国政治发展》,《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5期。
1702712170
1702712171
[13] 参见《新民主主义论》,《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第662—711页。
1702712172
1702712173
[14] 《列宁全集》第35卷,人民出版社,1990,第302页。
1702712174
1702712175
[15] W. Friedman,Law in a Changing Society(New York: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1972),p.11.
1702712176
1702712177
[16] 〔德〕卡尔·施米特:《宪法学说》,刘锋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第4—9页。
1702712178
1702712179
[17] 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第一研究部编《共产国际、联共(布)与中国革命文献资料选辑(1926—1927)》上卷,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8,第82页。
1702712180
1702712181
[18] 《共产国际第八次执行委员会全体会议关于中国问题决议案》,孙武霞、许俊基编《共产国际与中国革命资料选辑(1925—1927)》,人民出版社,1985,第429页。
1702712182
[
上一页 ]
[ :1.702712133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