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2733423e+09
1702733423 道光贰拾伍年贰月 日
1702733424
1702733425 立典大租契人管事 邱 承(印)[49]
1702733426
1702733427 田底权出典后,田底的收益权(大租权)随之从田底主(出典人)手中分离出去,田底主仅保留田底的处分权。
1702733428
1702733429 立典契字新庄仔陈桥,有承父自己二分半,年纳大租粟载上契内,坐落土新庄仔后堀潭,其东西四至,载上手契内。今因乏银费用,托中引就与刘发成出首承典,当日三面言议,时价佛面银贰拾捌大元正。银无利,园无租,限至陆年满,母银青[清]还,无银青[清]还,将园载[再]作。其园自典之后,不得异言生端。系此园桥自己一力抵当,不干银〔主〕之事。此系二比甘愿,各无反悔。恐口无凭,立典园契字乙纸并上〔手契〕贰纸,又借字乙纸共四纸,付执为炤。
1702733430
1702733431 嘉庆贰拾叁年十二月 日
1702733432
1702733433 立典契字 陈桥观 〇
1702733434
1702733435 (具名下略)[50]
1702733436
1702733437 田面权出典后,土地的占有权、使用权和田面的收益权便从田面主(出典人)手中分离出来,田面主仅仅保留田面的处分权。
1702733438
1702733439 一般而言,田主层次权利分割和细分所引起的纵向结构变化,都伴随着横向结构的变动。比如田面的租佃,使田面权中的占有权、使用权分离出来,田面作为股本投资,则占有权、使用权和田面的处分权从田面权中分离出来,等等。这里就不一一赘述了。
1702733440
1702733441
1702733442
1702733443 不同时代的土地所有权,具有不同的历史形态。“在每个历史时代中所有权以各种不同的方式、在完全不同的社会关系下面发展着。”[51]而且,在同一时代内,在所有制不变的条件下,所有权的形式既是多样的,也是发展的。对明清福建土地私人所有权内部运动的结构分析,证明了这一原理的正确。
1702733444
1702733445 土地所有权作为一种法权观念,不仅仅是简单地、机械地反映现实的土地占有关系即土地所有制,而且体现人们之间的意志关系,能动地规范和影响现实的土地占有关系。明清福建土地私人所有权内在结构的变化,推动了田主土地所有制和自耕农土地所有制形式的多样化。特别是从田主土地所有制发展而来的形式——一田多主制和乡族田主所有制,既具备晚期封建社会的特征,而又体现地主土地所有制应变的活力,可以从土地私人所有权内在结构演变的轨迹中找到它的信息。在这个意义上,土地所有权史的研究是农村社会经济史不可忽视的层面。把土地占有关系作为活的机体,很有必要把土地所有制与土地所有权的研究结合起来。
1702733446
1702733447 土地所有权结构和社会结构、经济结构一样,是一种立体的网络结构。对其单一的土地所有权内在结构分析的深化,必然导致对其网络结构认识的突破。在这个意义上,细部研究、微观研究同时也能由小见大,深入到全局研究、宏观研究之中。因此,在社会经济史研究中运用结构分析方法,是值得推广的。这里对明清福建土地私人所有权内在结构的分析,是一个初步的尝试。所论是否得当,尚待海内外方家的批评指正。
1702733448
1702733449
1702733450
1702733451
1702733452 明清土地契约文书研究(第三版) [:1702726752]
1702733453 明清土地契约文书研究(第三版) 第二节 清代福建农村土地抵押借贷与典当的数理分析
1702733454
1702733455 在中国经济史的研究中,引进数量统计学、数理语言学的方法和手段日益受到学界的重视,但如何运用,尚处于摸索和尝试的阶段。我在研究清代福建农村社会经济时,曾尝试对农村普遍存在的、多发性的经济活动——土地抵押借贷与典当,利用契约文书记载的数字资料,作地区性抽样的分项统计,进行数理分析。我之所以这样做,一因土地的抵押借贷与典当活动是在民间层次私人之间进行的,不经过商业性机构(如当铺)和官府,不仅官方没有统计数字资料,公私文献上也多不记载,要探求其经济实态,不能不借助于民间契约文书。二因现存清代福建农村的土地抵押借贷与典当契约文书,其记载的数字资料基本上是完整的,可用于统计,虽然遗存的文书数量与实际使用的之间有很大的差距,要作出精确的统计已不可能,但作地区性的抽样统计,似可取得反映其运动变化基本趋势的近似常数,通过数理分析,有助于增进我们对土地抵押借贷与典当这一经济活动的认识。
1702733456
1702733457 为了进行这项工作,我重新查阅了已经获得的所有土地抵押借贷和典当契约,按年号将各项数字资料一一记录。然后,从闽南、闽北或闽东各取一个统计资料较为完备的县份为例,依据各地惯习俗例,统一计算单位,换算统计数字,进行分项的统计和分析。由于台湾府相关资料的统计尚未进行,因此它所反映的只是清代福建地区的一般趋势。
1702733458
1702733459
1702733460
1702733461 以土地为抵押举债,是清代福建农村抵押借贷活动中的常用形式,占有重要的地位。土地作为债务人偿还债务的担保物,通常有下列方式:
1702733462
1702733463 一是以债务人所有的某片(或处、段、坵)土地的地契为抵押,交付债权人保管,并另立借字,规定借贷银(钱)数额(或实物)、利息率和偿还期限等。债务人履行契约规定,到期偿还债务,则债权人将押契归还原主。反之,债权人得以该片土地的卖价抵算本息,取得土地所有权。在这一场合,债务人抵押的是土地所有权证书,实际的土地所有权权能状态在期限内并未发生变化;而借贷的利息率也同于同类普通借贷。由于采用这一方式进行抵押借贷时,借字内并未抄写所押地契的内容,缺少必要的数据,加上偿还后借字一般不再保留,所以现存数量很少,本文暂以从略不计。
1702733464
1702733465 二是以债务人所有的某块土地的收益或地租为抵押,订立“胎借字”,规定借贷数额、利息率、偿还方式和期限等。“胎借”是福建抵押借贷的契约用语,取胎儿孕育长大之意喻本银(钱)可以生息,表示债权人以债务人的抵押物为“胎”,收取利息。胎借的偿还方式有递年偿还利银(钱)或利谷,到期偿还本银(钱);或以该年土地收益或地租交付债权人征收,抵还本银(钱),多退少补;以及一并至到限之年,以土地收益或地租交付债权人征收,抵还本息,多退少补诸种。如债务人不能履行契约,则债权人得以继续登佃收租,直至抵还本息为止。此类契约,在福建各地有不同的俗名,如称为“课字”“扒字”“拨字”“借字”等,但其契约规范是一致的,兹举下列各契为例:
1702733466
1702733467 (一)
1702733468
1702733469 立字人林若,承父有苗田壹段,坐落浮山后□地,坵数不等,受种子壹斗五升。今因缺银使用,自情愿将田为胎,托中引就,借出 宅清水银伍两广,即日凭中交讫。三面言议,逐年纳粟壹石柒斗□升官,早晚二冬各半交完,不敢少欠。如欠,将田付与银主掌管为业。限伍年全,备银取出原字。今欲有凭,立字壹纸,付执为照。
1702733470
1702733471 实收过契内银伍两广,再照。
1702733472
[ 上一页 ]  [ :1.702733423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