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2734579e+09
1702734579
1702734580 这当然不仅岑溪一县如此。在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所藏乾隆朝刑科题本里,就有不少因土地买卖酿成人命的案件。如乾隆十七年(1752)临桂县李明罇杀人一案,是因为“乾隆十七年三月内,李耀墀之堂兄李耀河有土名陂头田四分卖与李明罇为业。李耀墀因李耀河先未尽伊承买,又不令其契内画押,心怀不平。至七月十六日见李耀墀所种田禾成熟,辄往强割,李明罇见而拦阻,致相争角”[48]。又如乾隆十八年(1753)灌阳县陈廷献等殴伤陈嘉芝身死一案,系由“陈一科将土名蒋家田—丘先典与陈嘉芝,后又将此田并别田卖与陈廷献之父陈维勉,因未偿陈嘉芝典价,陈一科复将蒋家田找卖于陈嘉芝,以致彼此争耕”[49]所引起的。
1702734581
1702734582 由于地权转移出现的争端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民间买卖契约文书才有必要详细注明原主地权来历,以及禁止收赎、找补等事项。我所见清代广西卖契中,除和其他地方地契一样,书写地权来源为“祖遗”“价买”外,不少还特地申明:“并非公田、祭田、养膳学田连共不明,亦未先典当别处。”[50]这似乎可以说明,公田、祭田等卷入土地买卖之中,以及先典别卖的现象,是普遍存在的。至于不得收赎、找补的申明,在大多数的卖田契中都要写上。如云:
1702734583
1702734584 日后族中兄弟不得勒补勒赎。[51]
1702734585
1702734586 自卖之后,卖主房族兄弟人等不得生端异论。[52]
1702734587
1702734588 日后卖人子孙不敢异言业重价轻,收赎找补等情。永无取赎敷找。[53]
1702734589
1702734590 卖田人永无异言翻悔,找价抽赎,藉荒言税,以及内外人等阻滞,另生枝节等情。[54]
1702734591
1702734592 永无异言翻悔,找价抽赎,漏税翻税。[55]
1702734593
1702734594 地权频繁转移,是私人土地所有权发达的表现,是地主经济制的一个特征。和汉族长期杂居的壮、瑶等族的农村经济关系,也反映了这种情形。在这些地方,由于壮、瑶等族住民较早接受封建生产方式,他们运用土地契约转移地权,和汉族完全一样。乾隆十四年(1749)九月十五日护理广西巡抚印务署布政使司布政使驻扎桂林府李锡秦在题本中提到的富川县瑶族:
1702734595
1702734596 任凡祥等之祖任世朋,陆续价买奉御英之祖奉朝彦等田共二十四丘,耕管年久。乾隆八年,奉御英向任凡祥取赎,凡祥不允。
1702734597
1702734598 乾隆十年九月内,奉御英率领伊子奉国镜、侄奉祖进等占耕任凡祥田亩,并强割禾把、棉花。任凡祥令子任永相赴府呈控,批县审明,田系绝卖,不准回赎,将奉御英等杖责,照追禾把、棉花给领,详府批准发落在案。
1702734599
1702734600 乾隆十六年(1751)四月十六日广西巡按李锡秦在题本上记述思恩府宾州壮族的情形:
1702734601
1702734602 韦伟平之父韦显惠在日,将己田十一丘卖与韦伟会等管业,得价三十两,契载永远不许回赎。韦伟会等又将韦显惠卖与罗日凤田一丘,价银六两,代为赎回。韦显惠复因乏银使用,又将田六丘卖与韦伟会等,得价十两,并将韦伟会等向罗日凤赎回之田并载一契,共价银十七两,言明不拘年月,银到田退,其田已为韦伟会等管业有年。
1702734603
1702734604 中国科学院民族研究所广西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组于1958年8月在武鸣县邓广乡收集到一份壮族卖地契约,契文是:
1702734605
1702734606 立契兑割卖白地一段人丰表定、丰纯朴、丰桐等,情因应用无钱,不已同议将其前祖丰杨锦两高峻、高现锦用价买得陆耀先、守恕、可晃、可道等白地一段,系乐昌一图二冬八月甲户眼陆达臣粮米二升正,土名座落陆从广村后背,四至周围界址,东至村,背路车岭顶分水为界,西至桂祖坟后背岭顶分各为界,南至武道山窝、怀众岭顶分水为界,北至阴善山岜宠岭顶分各为界。愿同兑割,通托上下无人承取,凭得中人陆毓瑸引到江兴宝、翁志桂、黄□观,看其岭上地段,岭下窝潮合意,允取实出铜钱八十八千文足,即日当中立契交钱明白。自卖之后,任从江兴宝、翁志桂、黄□观等日后随其建立屯庄、开造田塘、犁种什物、栽植竹木等项,永为己业。丰表定、纯朴、丰桐等以及子孙,不得藉端补赎滋事。至于公务,不干买主。当中言定,后无异言。今欲有凭,共仰表定亲手立契一张,各房笔押在尾,并其前买原契各房批退,均交许江兴宝、翁志桂、黄□观永远据执为据。是实。
1702734607
1702734608 毓瑸笔押 丰锟 笔
1702734609
1702734610 丰纯朴占笔 丰表定 笔
1702734611
1702734612
1702734613 丰 盈占笔 丰笔
1702734614
1702734615 丰 桐占笔 陆钟键 笔
1702734616
1702734617 陆钟现 笔
1702734618
1702734619 陆有柽 押
1702734620
1702734621 道光二十年二月十五日立[56]
1702734622
1702734623 这些实例都说明,和汉族杂居的壮、瑶等族住民,使用契约体现他的土地所有权,这种土地契约,不仅套用了全国通行的格式,而且在买卖习俗上也和他省一样,出现活卖与绝卖之分、收赎找补等行为,具备中国封建社会晚期农业区域土地买卖关系的特征。
1702734624
1702734625 招佃收租,是地主经营土地的普遍形式,广西也不例外。广西汉族地主书写的租约为“批帖”,如乾隆二十二年十二月(1758)间,高州府信宜县罗缵广向地主李莘昌“佃田三亩二分耕种,议定每年租谷五石,当交批头钱二千文”,立批十年,李莘昌“写立批帖付执”[57]。地租一般为分成租和定额租。分成租一般是对半分收,如:乾隆后期,梧州府苍梧县佃户宁德璇“耕种陈沛立田亩,每年禾熟,田主到田均分”[58];藤县佃户李柱积“向佃林尚烈田亩耕种,每遇稻熟,田主到田分收”[59]。定额租如柳州府融县佃户何均经,自乾隆二十六年(1761)佃种郑应太架鹤田一丘,线田、砖田五丘,“言明每年纳禾五百八十斤,丰年不加,旱年不减,立有租约为凭”[60]。郁林州博白县还形成“俗例”:“每种一斗,还租一石二斗。”[61]佃种山地,则一般折收货币。而佃户由于交纳“批头银”“粪脚银”而得有长期耕作权利乃至于永佃权,如上举信宜县罗缵广之例,自耕农由于价贱出卖田地,保留了永佃权,如岑溪县:“岑俗有卖田不卖耕之说,甲田虽卖与乙,仍甲世耕,但纳租与乙。”[62]这种永佃权亦渐渐发展为田面权,形成地权分化,为此而发生激烈的争讼。
1702734626
1702734627 在和汉族杂居的壮族农村,以永佃权和一田两主为特征的地权分化,也已经出现。比如浔州府贵县,佃户李社保佃种黄社荣田,“承佃时曾出过粪脚银子,原是小的长种的,故此可以出当。田主只要有人还租,就不来管了”。乾隆十四年(1749)二月间,李社保将承佃黄社荣土名加险垌之田,当与郑老活代耕输租,受“粪脚银八两,立有契约”[63]。又如南宁府宣化县,樊成志“于雍正十三年(1735)将佃种田主何君宠租田一分,当与梁日僚之父梁任通佃耕,照旧输租给主”。田主何君宠“因都是一样承佃完租,故此历来都无话说”[64]。再如武宣县盘古村,韦扶欢佃种罗扶夫韦护户粮田四升,乾隆二年(1737)欠租谷二百七十五斤,韦扶欢又将田二丘私自当与贾扶福,得银四两食用。这是因为当地壮族种田,“历来只换田主,不换佃户,就算世业一般”[65]。壮族佃户可以自由出当壮族地主的土地,说明他们事实上已经取得了田面权。
1702734628
[ 上一页 ]  [ :1.702734579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