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2751677e+09
1702751677 至于罗马法系之以权利为其中心思想,显然是罗马的商业社会的结果。罗马的十二铜表,虽然已经建立于公元前450年,但是这只是市民法的原始架构,而罗马法真正的发达,还是靠后来法官自由发展的万民法。而这一个事实,则自公元前242年设立外事裁判官(Praetor peregrinus)时开始,这正是罗马统一意大利之后,雄霸四方,而罗马成了旧世界的商业中心之时。外事裁判官之设立,就是为了适应此时已经有了高度发展的商业的需要。那么万民法之发展,因之也就自然而然的以债权法契约法为其主要的内容了。再过了三五百年,万民法的思想,整个的控制了罗马法,因而控制了承袭罗马法的西方世界。那么西洋法系之以权利观念为其主要的思想基础,又岂不是极自然的吗?
1702751678
1702751679 就最近两千年人类历史的演进来看,人类文化的发展,似乎和商业的发展不可分离(工业的发展,必须有商业为其基础),而且它前进的方向,也似乎在商业的不断的加强化。果真如此的话,那么罗马法(尤其是它的债权法、契约法)的精神,两千年来,依然统治着大部分人类的社会生活,和中国为什么不能不放弃它固有的礼教法律观,而需要走进以权利为中心的西洋法系的行列,也就有了很自然的解释了。
1702751680
1702751681 [1]《萨孟武先生六秩晋——华诞纪念社会科学论文集》,1957年。
1702751682
1702751683
1702751684
1702751685
1702751686 徐道隣法政文集 [:1702749898]
1702751687 徐道隣法政文集 周室的仁政[1]
1702751688
1702751689 孔子的哲学思想,以“仁”为中心,政治学说,以“周”为理想,本是儒门内的老生常谈。这两者虽然在逻辑上没有其必然的关联性,但是以“周室”代表“仁政”,在中国人的论著中,两千多年来,似乎是一直如此。可是,最近一连出了两篇翻案的文章。
1702751690
1702751691 萧公权先生在他的《中国政治思想史》1954年版中,说“周政”有“法令滋彰”的倾向。因为“周礼六官,定制綦详。大司寇县法象魏,事近任法。观礼记仪礼所记之节文,诚有礼烦之感。读尚书大诰,统制多士,多方,康诰酒诰诸篇,更觉周人开国气象之中,肃杀之威,多于宽厚之德。”因之“周人殷民”,“以征服者压制亡国遗民之通例推之”,则其“实行‘刑新国,用重典’之政策”,大有可能。(63、64页)
1702751692
1702751693 沈刚伯先生《法家的渊源、演变及其影响》一文(自由中国第十七卷七期,民国四十六年十月中),说“周人是一个纪律严,赏罚明,效率高,武力强的民族;而用严刑峻法来部勒全民,使其过一种集团生活,便是姬周开国的大政方针。”(198页)
1702751694
1702751695 他的论证,大约可分为三点。
1702751696
1702751697 一,周公在《康诰》里,指示康叔治卫的方针,不外“敬明乃罚”,在《酒诰》里,以死刑禁酒,更是“千古少有的酷刑”。康叔后来回中央做司寇,可知“卫自始便是用康诰,酒诰的教训为施政标准”。
1702751698
1702751699 二,孔子说过,“夫晋国将守唐叔之所受法度,以经纬其民,卿大夫以序守之,民是以能尊其贵,贵是以能守其业”,可见“唐叔所受于周而行于晋的法度,该是何等的严密苛刻!”
1702751700
1702751701 三,毛诗唐风仅十二首,却是忧怨之什,几达半数。季札一听,便叹其“思深哉!何忧之远也!”、“晋国强盛,而一般平民竟会思深忧远,则其身所受,非极权统治而何?”(以上皆见198页)
1702751702
1702751703 萧沈二君之说,我皆未敢赞同。现在分几点来讨论。
1702751704
1702751705 一,研究古代实际的政治情形,第一应当注意的,自然还是正史。照史记的记载,周先的公刘和太王,都是“积德行义”之君,太王以不忍“杀人父子而君之”,才迁国歧下。文王更是“笃仁,敬老慈少,礼下贤者”,曾献洛西之地于纣,以请去炮烙之刑。国内“耕皆让畔,民俗皆让长”,使前来争讼的虞芮之人,自惭而去。武王“修文王绪业”,伐纣克商。“释箕子之囚,表商容之闾,散鹿台之财,发钜桥之粟。纵马于华山之阳,牧牛于桃林之野,振兵释旅,示天下不复用。”成王绌殷命,袭淮夷,“民和睦,颂声兴”。康王得召公毕公之辅,知王业之不易。“成康之际,天下安宁,刑错四十余年不用”。(以上皆见《周本纪》)
1702751706
1702751707 文武成康,四代都是仁德之君,不但史记上的记载是如此,其他周秦两汉时代的书籍,所记载的似乎也莫不如此。诗书论孟,固不必说,此外如:
1702751708
1702751709 (1)墨子引《泰誓》上文王若日若月之言,以赞文王之兼爱天下之博大(兼爱下);称文王举闳夭泰颠于置罔之中(尚贤上);说武王染于太公周公,而为天下仁义显人之所必称(所染)。
1702751710
1702751711 (2)庄子称文王迎臧大人而授之政(田子方);
1702751712
1702751713 (3)荀子称文王载百里地而天下一(仲尼);武王以百里之地义立而王(王霸);禹汤文武为仁义之兵(议兵);
1702751714
1702751715 (4)吕氏春秋赞文王辞千里之地,以请去炮烙之刑(顺民);
1702751716
1702751717 (5)淮南子述武王之伐纣及周公之服四夷(皆见泰族训);
1702751718
1702751719 (6)管子称殷民举首而望文王,愿为文王臣(形势解),以及武王之有臣三千而一心(法禁);
1702751720
1702751721 (7)晏子春秋称文王修德而不以要利(内篇问上第二十三)。
1702751722
1702751723 这些书籍,对于周初的君王,无不是赞扬其仁德,甚至于偶尔可能还有点过实之处,例如淮南子说成康二王,“继文武之业……非道不言,非义不行,言不苟出,行不苟为,择善而后从事”(主术训),但从来没有哪个人说过他们是刻薄寡恩。所以“周室”和“仁政”两词,在古人字汇中,几乎成了同义字。汉宣帝回答他太子之谏,说:“汉室自有制度……奈何纯任德教,用周政乎?”(汉书元帝纪)。唐武后时,周矩上书,说:“周用仁而昌,秦用刑而亡”(新唐书·刑法志),这些话,都很明显的说明了过去人对于周朝政治的一般看法。
1702751724
1702751725 二,要谈周室初期的政治,自然一切要看开国时的几位君臣。现在我们把文武周召四人,就古书中所记载的,观察一下。
1702751726
[ 上一页 ]  [ :1.702751677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