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2753015e+09
1702753015
1702753016 [95]《宋史》两百一,《刑法志》三,1页(艺文本2389页)。
1702753017
1702753018 [96]《宋史》两百一,《刑法志》三,1页(艺文本2389页)。
1702753019
1702753020 [97]同上,5页(艺文本2391页)。
1702753021
1702753022 [98]同上,6页(艺文本2391页)。
1702753023
1702753024 [99]以上据《宋史》二百一,《刑法志》三,2页(艺文本2389页),沈家本:《寄簃文存》四,15~23页(总947~951页)。关于该案的法律问题拙国《中国法制史论略》(台北,正中,1953年,73~79页)。
1702753025
1702753026 [100]司马光语:见《通考》一七〇(总1476页)。
1702753027
1702753028 [101]例如元祐元年(1086)尚书省言:远方奏谳,待报淹系。如今川广福建荆南路,罪人情轻法重,当奏断者,申安抚或钤辖司酌情决断乃奏。《宋史》二百一,《刑法志》三,8页(艺文本2392页)。
1702753029
1702753030 [102]《历代名臣奏议》二一七,9页(总2870页)。
1702753031
1702753032
1702753033
1702753034
1702753035 徐道隣法政文集 [:1702749905]
1702753036 徐道隣法政文集 鞫谳分司考[1]
1702753037
1702753038 一、魏晋至唐之沿革二、鞫谳分司在宋朝之复活三、推司四、法司五、两司责任问题六、鞫谳分司精神之相承不坠
1702753039
1702753040 中国的司法制度,在唐朝奠定了良好基础之后,经过两宋三百多年,更得到积极的发展,而表现出十分辉煌的成就。就制度来讲,这一段时期,确实是举世无双。其中最值得称述的有两项:一是鞫谳分司,一是翻异移推。现在先就前者,略为考述。[2]
1702753041
1702753042 一、魏晋至唐之沿革
1702753043
1702753044 什么是鞫谳分司?就是刑事案件之裁判,审问案情的是一个人,决定刑罚的又是一个人(略似英美现行的陪审制度:陪审员决定疑犯是否犯罪而不能决定刑罚,法官决定刑罚而不能决定疑犯是否犯罪。)就是说,前者要有审评罪人的技术,后者要有法律条文的知识。汉朝不少大法律家,同时是有名的断狱官(如于定国、郭弘、陈宠等)——不像罗马的法学家,从来不涉身审问,这样子当然不会产生鞫谳分司的观念。此外有些大法学家,则只研究律令,而不注意刑狱(如马融、郑康成)——不像罗马的法学家,都是从诉讼实例中发展他们的学问——则根本和司法无关。当然也有以长于律令见称的专家,会常常被人为疑狱请教(如路温舒等)[3],但这些事实,未能成为制度。
1702753045
1702753046 鞫谳分司的开始,大概是在汉朝,而作俑者应当是“律博士”。律博士本来是一种教官,最初建立,是在曹魏明帝的初年(327),其职掌是教授法律[4],以训练地方上管理狱讼的官吏。晋朝(265)把律博士设置在廷尉的衙门里面,以后经过南北朝到隋朝(617),都是如此,当北齐(479—501)把廷尉的衙门改称“大理寺”的时候,在律博士之外,又添设了“明法掾”二十四人,“明法”十人。这些人大概也都是谙习法令的专门人才。隋朝的大理寺里,没有设“明法掾”,可是把“律博士”增加到八个人,“明法”增加到二十人。并且在尚书刑部曹——即后来“刑部”的滥觞——也设置了“明法”若干人。[5]《隋书·刑法志》说,隋初“断决大狱,皆先牒明法,定其罪名,然后依断”。[6]那么“明法”的责任,似乎只是依照公文上所叙述的事实去拟定罪名,而不参与犯人的审问。
1702753047
1702753048 隋文帝开皇五年(585),有一个太监叫慕容天远的,控告都督田元冒请义仓,不知怎么样,被始平县的一位“律生”(大概是律博士的弟子)叫辅恩的,舞文弄法,反倒把慕容天远判了罪。后来总算是把事情弄明白了。于是文帝大怒,他下诏说:
1702753049
1702753050 人命之重,悬在律文。刊定科条,俾令易晓。分官命职,恒选循吏。小大之狱,理无疑舛。而因袭往代,别置律官。报判之人,推其为首。杀生之柄,常委小人;刑罚所以未清,威福所以妄作,为政之失,莫大于斯。其大理“律博士”,尚书刑部曹“明法”,州县“律生”,并可停废。[7]
1702753051
1702753052 这一道诏书里,有两点值得我们注意。(1)照“因袭往代,别置律官”两句话看,专门拟定罪名的“律官”,在隋以前的几个朝代里,似乎全都曾经设置。(2)隋朝的“律官”,在大理寺有“律博士”,在刑部有“明法”,在州县有“律生”。不过关于后两者的详情:他们是在什么朝代产生的?具有什么样的训练?怎么样任用?他们的职掌是怎么样规定的?我们一时还没有具体的资料。
1702753053
1702753054 《隋书·刑法志》又说:律官废除之后,“诸曹决事,皆令具写律文断之”。第二年(586),敕诸州:“长史以下,行参军以上,并令习律。集京之日,试其通不”。[8]这些“长史”以下,“行参军”以上的官员,可能就是以前只管审问犯人而不管拟定罪名的“诸曹”。于是魏晋以来的鞫谳分司的制度,到此中断。
1702753055
1702753056 唐朝的典章制度,大体上都是接受隋朝的。所以唐朝虽然设置了“律博士”,但是把他安置在国子监的“律学”里面,而不是设在大理寺;[9]他担任的是一种“教职”,而不再是一名“律官”。此外,唐朝的内外机关,也不再设置“明法”。唐六典卷之一规定各州“司法参军事”的职务,是“掌律令格式,鞫狱定刑”。[10]这是明明白白的说出,审问和判决,全是他一个人的事儿。
1702753057
1702753058 二、鞫谳分司在宋朝之复活
1702753059
1702753060 鞠谳分司在宋朝之复活,恐怕并不是有意复古,而是一项适应环境的措施。文献通考卷一六七在“司理”一条里说:
1702753061
1702753062 五代以来,诸州皆有马步狱,以牙校充“马步都虞侯”,掌刑法,谓之“马步院”。宋太祖虑其任私,高下其手,开宝六年(973),始置诸州“司寇参军”,以新进士及选人为之。后改为“司理”,掌狱讼勘谳之事,不兼他职。[11]
1702753063
1702753064 宋太祖打下天下之后,在建立制度方面,其进行是异常小心的。他多半是大体上承袭旧制,只在绝对必要的方面,略作改革,而逐渐缓求改善。比如这里所谈的马步狱,本是五代军阀们在正式地方衙门——属于各州的“司法参军”——之外,特别设立的一种私人衙门。这样叠床架屋的组织,本应取消。但是太祖依然把它保留下来,只是削减其包括“刑”和“法”的权柄,教它只管“狱讼勘鞫”,另外把司法参军的职掌,从“鞫狱断刑”,削减为“议法断刑”。[12]于是“司理参军”和“司法参军”的职务,不但不重复冲突,而且是彼此相制相成,真是一个高妙的手法。而一个中断了三百八十多年的“鞫谳分司”的制度,于是复活。
[ 上一页 ]  [ :1.702753015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