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2754077
[49]同上,87页a。
1702754078
1702754079
[50]同上,19页b。
1702754080
1702754081
[51]《宋会要·刑法》三,75页a。
1702754082
1702754083
[52]同上,12页。
1702754084
1702754085
[53]《宋会要·刑法》三,31页b。
1702754086
1702754087
[54]同上,17页b。
1702754088
1702754089
[55]同上,19页b。
1702754090
1702754091
[56]同上,31页a。
1702754092
1702754093
[57]《宋会要·刑法》三,31页a。
1702754094
1702754095
[58]同上,40页a。
1702754096
1702754097
[59]关于“驳正”和“按发”,当另为文论之。
1702754098
1702754099
1702754100
1702754101
1702754103
徐道隣法政文集 宋朝的法律考试[1]
1702754104
1702754105
引言一、唐朝的明法科二、宋朝早期的“明法”科三、神宗和高宗的“新明法”科四、书判拔萃科及其他五、试刑法科六、进士试律义七、铨试、呈试及其他八、结论
1702754106
1702754107
引言
1702754108
1702754109
中国的考试制度,从唐朝起[2],就有“明法”一科,专门用以选拔法律人才。到了宋朝——这是中国过去最讲究法律的一个朝代——法律考试,更进入鼎盛时期。这时候有“书判拔萃”,有“试判”,有“试身言书判”,有“明法”,有“新明法”,有“试刑法”,有“铨试”,有“呈试”,各色各样,一直到宋室灭亡,法律考试,从未间断。现在试予分别叙述如下。
1702754110
1702754111
一、唐朝的明法科
1702754112
1702754113
唐朝的科举制度,由州县选拔的,名曰“乡贡”。[3]乡贡有十几种,“明法”是其中之一。[4]
1702754114
1702754115
乡贡的考生,“皆怀牒自列于州县”。经过了州县考试之后,合格的解到京城,到尚书省“疏名列到,结款通保及所居,始由户部集阅,而关于考功员外郎试之”。[5]
1702754116
1702754117
明法的考试科目,是“试律七条,令三条。全通为甲第,通八为乙第”。[6]只通七条,就不及格了。
1702754118
1702754119
太宗即位(627),曾经一度增设“律学进士”一科。考试项目是“加读经史一部”。[7]但是此后就不见再提起。
1702754120
1702754121
德宗贞元二年(786),诏“明经”习律以代尔雅。[8]这是法律在唐朝一度稍被重视的象征。但是终唐之世,朝野重视词章,“进士”的地位,一天比一天高,考进士的人,一天比一天多。玄宗天宝元年到十五年(745—756),十五年里,取了四百零六名“进士”,而只取了四名“诸科”(明法在内)。[9]那就是说,诸科和进士的比例,百分之一还不到一点儿。
1702754122
1702754123
二、宋朝早期的“明法”科
1702754124
1702754125
到了五代的末期,考诸科的,比考进士的多上了好几倍。后汉一朝取进士八十四人,诸科四百九十八人。后周进士一百〇四人,诸科六百五十九人。[10]这是兵荒马乱的年头,读书人少的现象。
1702754126
[
上一页 ]
[ :1.702754077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