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2754886
1702754887
[192]《宋会要·选举》二六,十一a。
1702754888
1702754889
[193]《宋会要·选举》二五,三二a。
1702754890
1702754891
[194]《宋史》一六九,二二b(1962页)。
1702754892
1702754893
[195]《通考》三一,《选举》四(294页上)。
1702754894
1702754895
[196]《宋史》一五七,《选举志》三,二十b(1785页)。“三班奉职”和“三班借职”,都是低级武官官称。
1702754896
1702754897
[197]同上,一五九,十五b(1815页)。
1702754898
1702754899
[198]《通考》三十,《选举》三(285页中)。
1702754900
1702754901
[199]《通考》三五,《选举》八(333页上);《宋史》一五九,十六a(1815页)。
1702754902
1702754903
[200]《宋史》一五七,《选举志》三,一b(1776页)。
1702754904
1702754905
[201]同上,33页b(1792页)。
1702754906
1702754907
[202]上书事见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三四一,元丰六年(1803)十二月壬申条。文字内容见《宋史》三四六本传,四a(4350页)。
1702754908
1702754909
[203]《通考》三一,《选举》四(295页上)。
1702754910
1702754911
1702754912
1702754913
1702754915
徐道隣法政文集 宋朝刑事审判中的覆核制[1]
1702754916
1702754917
一、驳正、推正和辩明二、举驳和驳勘三、按发、奏劾和其他
1702754918
1702754919
宋朝的刑事审判制度,实在可以说是“防闲考核,纤悉委曲,无所不至”。[2]在犯人未招供以前,有所谓“鞫谳分司制”。就是把问案子的人,和定罪名的人分开,以免“偏听独任之失”。[3]在犯人已招供之后,有所谓“翻异别勘制”。只要犯人翻供,或其家属称冤,不须要任何上诉手续,案子就马上由另外一个法庭重新审问。关于此二者,笔者已经略有论述。[4]除此以外,在案子尚未结束以前,或者已经结束之后,还有所谓“驳正”、“推正”、“举驳”、“驳勘”、“按发”、“奏劾”等等制度,随时在监督考核,而在必要时予以覆审。现在就把这种覆核制度再略予探究如下:
1702754920
1702754921
一、驳正、推正和辩明
1702754922
1702754923
(一)驳正
1702754924
1702754925
宋律中的所谓“驳正”,照《庆元条法事类》(1202)的规定来加以分析,似乎可以分成下列四种情形。
1702754926
1702754927
1. “诸置司[5]鞫狱不当,案有当驳之情,而录问官司[6]不能驳正,致罪有出入者,减推司罪一等……本州录问者,减推司罪三等。”[7]
1702754928
1702754929
反之,如果录问官吏,能够予以驳正,则依其所驳正的罪名和驳正者的身份,各得如下的奖赏。
1702754930
1702754931
1702754932
1702754933
1702754934
死罪案件,虽然经过提刑司“举驳”[8],但是如果“不议大情”,则驳正赏格和没有经过举驳的一样。其举驳时“虽议大情,而止作疑似,或因疑似举驳,及翻异称冤而驳正者,则二人照一人计算,止一人者,命官‘免试’,吏人‘指射优轻差遣一次’”。[9]
1702754935
[
上一页 ]
[ :1.702754886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