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2757069
1702757070
关于徐达之死,《明史》一二五徐传里只简单地说:
1702757071
1702757072
“洪武十七年(1384)……达在北平病背疽,稍愈,帝遣达长子辉祖赍敕往劳,寻召还。”(《明史》太祖本纪,闰十一月)。明年(1385)二月,疾笃,遂卒,年五十四。帝为辍朝临丧。悲恸不已(艺文本,1427页)。
1702757073
1702757074
徐祯卿[弘治十八年(1505)进士,《明史》卷二八六有传]在“剪胜野闻”里说,徐达背疽刚要好,太祖赏他号称对背疽最不利的蒸鹅吃,于是他不久就死了。(见吴晗《朱元璋传》,上海1951年本,201页)。《梵天庐丛录》有如下的一段:
1702757075
1702757076
徐中山王达病疽,疾笃,太祖数往视之,大集医徒治疗。日久,病少瘥。太祖忽赐膳,徐对使者流涕而食之,密令诸医逃去。未几,告薨。亟以上闻,太祖蓬跣担纸钱,道哭至第,命收斩医徒。夫人大哭出拜。太祖慰之曰:“嫂勿为后虑,有朕在”。“因周后事而去。”(27页)
1702757077
1702757078
这一段像似有一点文人的“渲染”。如果太祖真是“蓬跣道哭”,史书不会不予以详载的。但因为它没有提起“蒸鹅”显然是来自徐祯卿以外的来源。
1702757079
1702757080
但是徐达之死,我还是认为有问题的。理由有三个。
1702757081
1702757082
(1)徐达从洪武六年(1373)起,就佩“大将军”印,坐镇北平。可是从九年(1376)起,“岁尽召还以为常,还辄上将印”(《明史》徐传),可见徐达一直知道太祖之不放心他。虽然太祖对于徐达,优遇异于群臣,但是到了十七年(1384)底,太祖对于他的开国元勋,已经杀害了四个:德庆侯廖永忠(八年三月赐死),诚意伯刘基(八年四月毒死),永嘉侯朱亮祖(十三年“鞭死”),临川侯胡美(十七年伏诛)。宰辅被诛的有杨宪(三年七月),汪广洋(十二年十二月),胡惟庸(十三年正月),王本(十五年七月)四人。六卿被诛的有工部尚书薛祥(十四年七月杖死),刑部尚书开济(十六年十二月)二人。(到了十八年三月,他一个月之内,斩了三位尚书:吏部的余熂、赵瑁,户部的郭桓。)而十三年的胡案,“株连甚众”,十五年的“空印”案,全国各府州县的长吏论死,佐贰榜百戍边,太祖早已开了杀戒,不过成千成万的诛杀,还要再等五年(洪武二十三年)。那么十七年十一月里徐达扶病回京,中间难保没有什么问题。刘基之尽人力的可能来躲避太祖的猜忌,是大家看得见的。但是汪广洋诬告他想占有“有王气”的墓地,仍旧打动了太祖的疑心(《明史》一二八刘基传)。
1702757083
1702757084
(2)用毒药来医病人,对于太祖,似乎不是一件陌生的事。汪广洋给刘基吃毒药,太祖不是不知道的。《明史稿》里刘基传说:
1702757085
1702757086
“惟庸挟医来,饮其药,有物积中如拳石。间白帝,帝不省,自是疾笃”(列传十八,文海影印本,册三,175页)。(《明史》一二五刘基传采用这一段,在“积中”二字中,加进去一个“腹”字,可是把“间白帝,帝不省”六个字,全部删除了——艺文本,1453页。在高皇后传中,《明史》把“艴然”改成“恻然”,在宋濂传中,把“获罪”改成“坐胡惟庸党”,这里把“间白帝,帝不省”删去。这样“为尊者讳”的“史笔”,实在有点要不得。)
1702757087
1702757088
虽然我们不能因此就断定太祖是汪广洋的同谋,但认为汪广洋是揣摩了太祖的意旨,心里有数,才敢下手,也许不太冤枉他。
1702757089
1702757090
(3)还有一项理由,是陈汶辉谏太祖宠信和尚的疏里,有如下一段话:
1702757091
1702757092
“刘基徐达之见猜,李善长周德兴之被谤,视韩信萧何,其危疑相去几何哉。”(明史一三九本传,1550页)
1702757093
1702757094
可见徐达之“见猜”,是人所共知的(刘基之中毒,在洪武八年。李善长后来二十三年论斩,周德兴在二十五年赐死。)
1702757095
1702757096
当然,以上论断,并不能构成断定太祖毒死徐达足够的证据。但是赵翼认为“蒸鹅”之说,全是“无稽之谈”(廿二史札记三十一,商务本662页),可是别无任何说明,那是不够为太祖开脱罪嫌的。
1702757097
1702757098
1967年7月寄自美国密歇根州
1702757099
1702757100
[1]《东方杂志》复刊第一卷第四期,1967年10月。
1702757101
1702757102
1702757103
1702757104
1702757106
徐道隣法政文集 清代考试与任官制度[1]
1702757107
1702757108
一
1702757109
1702757110
中国固有法律中,最发达的是两部分:一是刑法,一是官吏法。对于中国过去的刑法,言者已众。现在略谈一谈中国的官吏法。
1702757111
1702757112
中国的吏治(Bureaucracy),不能说是世界上的最古的(古埃及也是一个吏治国家)。但是现在世界上尚存在的具有历史性的吏治成规(Tradition),和有系统的吏治文献,实在没有比中国再早和再完全的了。这是我们在人类文化史上光荣的一页。我们的考试制度,曾经直接的影响了英国的人事制度,根据现有的证据,已不容怀疑。[2]西方有名的学者。对中国在吏治上的经验,有了解而知道尊重者,亦日见其多(如Max Weber, Toynbee, Sorokin)。
1702757113
1702757114
中国的吏治,自秦汉以来,已成整个国家里政治生活的枢纽,到了清朝,经过一千余年的发展,而形成了非常有系统的制度。其中最重要的部分,当推考试和任官。
1702757115
1702757116
许多典章制度,到了清朝,不但有充分的发达,而可说是发达过分:种种不需要的复杂,无意义的区分,把一个明白清楚的系统,反弄得纷乱模糊。我现在把清朝的考试和任官制度,就其整个体系和主要的重点,加以叙述,其中复杂麻烦而无关紧要的细节——如职分文武,缺分满汉等各成一套——则一概省略,以求概括的举其要点。
1702757117
1702757118
二
[
上一页 ]
[ :1.702757069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