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2822863
更进一步,“它是真实世界所发生的”,这个想法中有一种相对论的、冷嘲热讽的多数主义,与“大家都这么做”这种孩子式的辩解是一致的。比如,令我惊讶的是,在那些提到非白人时才列明其种族的人所出的考题中,一般是不会提到白人的。不过我们都知道,像黑人、亚洲人、墨西哥裔美国人的黑帮一样,也有白人的黑帮。比如“光头党”(skinheads)、“白色雅利安反抗者”(White Aryan Resistance)。这些考题中都没有或者在我能找到的范围内没有提出不必要的“白人”问题。“白人”这个词,仅仅用来区别于黑人和其他非白种人。不提“白人”,代表着“每个人”都是白人。黑人因而变成有距离的、不同的“他者”。为了在考试中对付这样的问题,学生们被要求釆取“每个人”的观点。对黑人学生来说,要求他们釆取一种将自己客观化的立场来回答提问。(我是在字面的、“主—谓—宾”的语法意义上使用“客观化”一词的。除去了自己“主”对“宾”所具有的权力、控制和指导,“我们”黑人变成了“他们”。)法律不再被广泛接近或参与:假称一个共同体是“每个人的”,这种观点在事实上是排除性的。
1702822864
1702822865
当我妹妹4年级的时候,她是班里唯一的黑人孩子。一次情人节,当老师离开教室的时候,她的所有白人同学打开了她给他们的礼物,又都将她的礼物丟弃在她的课桌上。这是巨大的创伤,以至于我妹妹在班上不再说话,拒绝参与一切活动。他们非常彻底地让她觉得不属于那个群体。一段时间,她停止所有的表现。最终,我妈妈让她确信,她可以通过优秀的表现来“让他们看看”。但我知道,教育本身的乐趣被损害了,对她,也对我(因为我的感觉和她一样,我们一起做的那些礼物)。
1702822866
1702822867
我们的作用不断地以残酷而无意的方式被定义为“外部人”,我们面临着一种奇怪的两难:我们可以继续努力做“内部人”,但这非常令人沮丧,因为“内部人”不是一种意愿行为,而是一种合作关系,非常容易就会被击败;或者,我们可以满足于成为“外部人”。一些特别强有力的人,通常被另外一种社会共同体的感觉所强化,它们可以忽视它,继续走自己的路,尽管缺乏得自充分参与的那部分教育,也许因此得到一种特殊的知识,是抽象的,而不是关系的。但是,多数的他人要将外部人的身份变成自己的借口,或者因过度成就而困惑和迷失,或者因丧失关系和利益而成就不足。无论哪种形式的外部人的身份,都是一种无法治愈的创伤,隐隐作痛,毕竟,在“外部人”这个词里,在那些被指定为“外部人”的概念里,播种了一个预言。
1702822868
1702822869
那些来到我办公室的学生们也一直在描述课堂里和考题中发生的一切,它们是正在强烈而复杂地发作的创痛。也许,如果我们珍视的只是我们相互关系中的坚韧精神,那么,发生在我妹妹身上的事情就是一个极好的教训。肯定不可能轻易地将同样的教训施加给妇女、有色人种的学生或者白人,如果目的仅仅是让他们坚强起来的话。在面对考试压力和一般羞辱的时候,我们能够制造一个内心完全分裂的坚强的人。但我相信,这不是我们教育机构的唯一目标,它要培养的是服务于私人和公共利益的人。
1702822870
1702822871
这使我回到了最初的问题:如何分辨出那些被适当地引入法学院课堂的种族、性别、阶级和社会政策。我不认为这里有轻易的答案或者可以适用的公式。这就是为什么我认为这样的讨论应当不断进行下去,在那些乐于倾听各种观点的教职员工中间,这种对话是艰难的、长期的,也是聒噪喧嚣的。
1702822872
1702822873
我并不认为对这些考题的处置仅限于讨论个别事例中的用词,或者只限于特定的教授,他们可能是暂时的良知失察,或者他们的动机可能被人误解。我认为,最终的解决与对权力关系的理解有关。重要的是,在我妹妹的课堂里,每个人都撕开了她的礼物;如果只有一个人这么做,那么伤害的感觉不会超过几小时。同样重要的是,当不只一个,而是许多法律教授都感觉可以自由地(如果不是无意地)在课堂的假设和散发的考题中宣扬种族主义,还要在图书馆的书堆里等待后人的传承。重要的是,教授们觉得他们无法像这样谈论这些考题,而不涉及第一修正案的权利或者他们学院的学术自由。重要的是,我们是教师,我们对学生是有权力的。重要的是,多数学生不喜欢看到我们的权力滥用,但也不敢公开谈论他们的郁闷。重要的是,因为人们被聘用,被解雇,被划分等级,并依照法律承担责任,而这一切所基于的因素,又是我们不能或者不愿意说的。
1702822874
1702822875
我的备忘录引起的反响并不好。我受到了指责:说教、俯就、装腔作势。人们告诉我,我已经让一些教授难堪了,尽管没有提到名字,但他们的身份是很容易辨认的。我还被告知,我的对话“简直变成了一种人身攻击和疯狂扫射”。
1702822876
1702822877
这些指责让我害怕。我对“个人的”毫无遮拦的危险暴露,也有一种律师般的抵抗。我害怕自己的人格也被拿到公众中讨论,就像我对他们的批评那样。我的本能是退缩——对我的备忘录的反应,使得讨论太主观,太复杂,太杂乱,又太详细。
1702822878
1702822879
内心当中,我害怕被人称为说教、俯就、装腔作势,就像K害怕被称为激进主义者一样……
1702822880
1702822881
与此同时,我一见到K在学生会大楼的另一边,就赶快避开她。
1702822882
1702822883
提示与问题
1702822884
1702822885
1.其他人也对法学院考试这个幽灵进行了探索。这里就有一个来自英国法律教育的例子:
1702822886
1702822887
这在浪漫国(Ruritania)、都市国(Urbania)、帝国(Imperia)和无产阶级国(Proletania)等名目下的地区都会出现。由于命运捉弄,一个疯狂的“反乌托邦”(dystopia)被创造出来,它的公民全部陷入了可怕的犯罪和复杂的诉讼。名字……也限于某些纯粹无法无天的人物。我们有“阴暗”、“贪欲”、“纵欲”和“花花公子”等先生。”灰色手指”先生以“金袋”先生的名义兑现一张坏票。女士们有“轻浮”小姐和“扯淡”小姐……他们时常酗酒滋事,一般都要武装自己,比如自行车气筒之类,可以充当危险的武器。请人吃饭要做一些草图,指示赴约的地点,引导他们跌入峡谷。“哲基尔大夫”(Dr jekyll)与一名女患者发生性关系,女方同意,因为他谎称这是在做一次外科手术,可以治好她的百日咳。[327]
1702822888
1702822889
法学院的考试号称是关于真实世界的。当然,它的目的是测试法律知识和技术的。鉴于测试是产生压力的,一些教授可能考虑使用一些可笑的人物,给考题引入一些幽默和乐趣。即使考题企图制造幽默(与种族或性别有关的),它们暗示了构思这些奇想的教师的哪些方面?学生们又会如何看待这些大众的形象?而培养他们正是为了服务于这些大众。
1702822890
1702822891
2.威廉斯教授,因为替学生说话,而遭到与学生同样的命运——放逐并谴责受害者。这对法学院文化、教育学和等级制又意味着什么?对辩护律师呢?
1702822892
1702822893
[304] Lon Fuller, “On Teaching Law,” Stanford Law Review.
1702822894
1702822895
[305] Karl E. Klare, “The Law - School Curriculum in the 1980s: What’s Left?” Journal of Legal Education(1982).
1702822896
1702822897
[306] “Law as a Hard Science” by John Bonsignore,ALSA Forum (December,1977),Vol.2,No.3,pp.65-74,published by the American Legal Studies Association.
1702822898
1702822899
[307] Victoria Steinberg, “Why I Quit Law School,” College Digest (Spring 1982): 7A.
1702822900
1702822901
[308] Paul Savoy, “Toward a New Politics of Legal Education,” Yale Law Journal, Vol.79, pp.444-504,1970.
1702822902
1702822903
[309] Andrew Watson, “The Quest for Professional Competence: Psychological Aspects of Legal Education,” University of Cincinnati Law Review 37(1968): 131.
1702822904
1702822905
[310] Robert F. Nagel,“Invisible Teachers: A Comment on Perceptions in the Classroom.”Journal of Legal Education,Vol.32,p.359,1982.
1702822906
1702822907
[311] Alan Stone, “Legal Education on the Couch,” Harvard Law Review 85(1971): 412-413.
1702822908
1702822909
[312] Scott Turrow, One L (New York: Farrar, Straus and Giroux, Inc.), 1977.
1702822910
1702822911
[313] Ronald M. Pipkin, “Legal Education: The Consumers’ Perspective,” American Bar Foundation Research Journal 1976, no.4 (1976): 1191.
1702822912
[
上一页 ]
[ :1.702822863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