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2867042e+09
1702867042
1702867043
1702867044
1702867045
1702867046 图15.10 张荫桓于光绪十三年二月初四日(1887年2月26日)向光绪皇帝汇报美国政府同意赔偿的奏折一瞥。光绪朱批“该衙门知道”,是对负责外交事务的总理衙门的批示。
1702867047
1702867048 张荫桓将这笔赔偿款项发到旧金山总领事馆,由总领事梁廷赞于1887年4月23日(光绪十三年四月初一)到8月28日(七月初十日)逐次逐笔发放完毕,并造册登报,公之于众。通过细心对照,梁廷赞等发现伤亡和财产损失清单上有廖永玩等六人是重复申报的,因此于10月24日将这一部分多余的480.75美元退还了美国政府,美方复文表示感谢。就此,石泉案赔偿事宜于1887年10月底正式结束,美方总计赔偿了147 267.99美元。
1702867049
1702867050 石泉惨案索赔成功是晚清中国外交史上的一件不大不小的胜利,它的意义在于这是中国首次索赔成功的案例,正如张荫桓对光绪皇帝汇报的那样:“自中外通商以来,外国赔偿中国巨款,系属初次。”然而,这样的外交胜利在很大程度上是美国国内新闻舆论压力和中美国际政治以及美国在华商贸阶层压力的联合产物,从美国国务卿等政府要员本身的态度和其所遵守的法律规则来看,美国不予赔偿也并不违背其行事原则,而且到最后这笔赔偿金名义上并非是赔偿遇害华工的,只是赔偿其财产损失。中国的胜利带有很大的偶然性,也没有能够阻止美国西部暴力排华事件继续发生,事实上旧金山等地的华人群体此后照样受到了一连串的攻击。为了防止再发生类似石泉的惨剧,中美双方在一定程度上达成了进一步劝禁华工进入美国的共识,这对赴美华人群体而言,不能不说是另一种层面的惨剧。
1702867051
1702867052 尾声:石泉镇与海外中国情
1702867053
1702867054 华工们正如一粒粒被压在石头下的草籽,重压之下仍旧顽强地生长和生存着,即便曾经被人拦腰砍断,依旧生生不息。2018年,甜水县历史博物馆为了纪念石泉惨案而重新刊印了记者艾萨克·布罗姆利(Isaac H. Bromley)于1886年在波士顿发行的《1885年9月2日怀俄明领地石泉华人大惨案》(The Chinese Massacre at Rock Springs,Wyoming Territory, September 2, 1885)这本小书,并且配上了该馆珍藏的一组1895年左右农历新年时期石泉镇华人庆祝游行的照片,从这些照片中我们可以看到石泉惨案后华人群体生生不息的发展(图15.11,图15.12,图15.13)。
1702867055
1702867056
1702867057
1702867058
1702867059 图15.11 1895年左右石泉镇华人春节游行,左侧站着围观的基本都是镇上的美国人。甜水县历史博物馆藏并授权使用。
1702867060
1702867061
1702867062
1702867063
1702867064 图15.12 石泉镇华人祭祖,周围很多美国人好奇地挤到前面围观。甜水县历史博物馆藏并授权使用。
1702867065
1702867066
1702867067
1702867068
1702867069 图15.13 石泉镇华人游龙。甜水县历史博物馆藏并授权使用。
1702867070
1702867071 1911年辛亥革命后清王朝覆灭,1912年中华民国建立,在石泉镇的华人群体也对这一国内翻天覆地的政治变化做出了回应。1913年,石泉华人将使用了很多年的春节游行的游龙拆掉了。这条龙由丝绸、布匹和小镜片制成,有100英尺长(30.48米),要由100个人举着游行,龙头制造得尤其精良,游行之时威风凛凛。这个游龙制作成本高达1 000多美元,是多年来石泉镇华人引以为豪的中国文化象征。如今清朝已去,民国已到,为了和过去的旧传统分离开来,他们决定拆掉这条龙,把眼睛给了当地一个人做纪念,现在这两颗龙眼保存在甜水县历史博物馆之内。
1702867072
1702867073 2019年秋,我联系了对石泉镇华人移民历史十分重视的甜水县历史博物馆,问询了相关的照片采用权等问题,同时咨询了一下现在是否有华人后代住在石泉周围。博物馆的执行馆长布里吉达·布拉西(Brigida Blasi)次日就十分热情地回复我说,他认识几位华人后代,但是现在并没有任何华裔居住在以前石泉的中国城地区,在1882年《排华法案》的影响下很多当年的华工没有结婚,当最后一批“老工人”(“old timers”)于20世纪20年代退休的时候,铁路公司出资将他们送回了中国(图15.14)。
1702867074
1702867075
1702867076
1702867077
1702867078 图15.14 1925年从铁路公司煤矿退休要回国的四名华工,其中Ah Jin(阿金?)和Ah Him (阿新?)两人是石泉大屠杀的幸存者。甜水县历史博物馆藏并授权使用。
1702867079
1702867080 在该馆珍藏的一张1925年的照片上,四名回国前的华工都穿着美式西装和大衣,扎着领带,拿着礼帽,脚蹬皮鞋。这些华工当时已经早已不再是大清的子民,当年的辫子踪影全无,他们即将告别工作了大半生的熟悉而陌生的土地,越过大洋,回到熟悉而陌生的故土。沧海桑田,诚哉斯言。他们有一些人回到中国后,还给联合太平洋铁路公司邮寄回了自己的照片,感谢公司对他们回国时候的照顾,可见这块土地捆绑着他们一生中太多太多的记忆。
1702867081
1702867082
1702867083
1702867084
1702867085 中美相遇:大国外交与晚清兴衰(1784-1911) [:1702864852]
1702867086 中美相遇:大国外交与晚清兴衰(1784-1911) 第十六章 林家女孩:我们究竟是谁?
1702867087
1702867088 越洋加越境:《排华法案》之后继续进入美国的中国移民
1702867089
1702867090 直至今天,人们对于《排华法案》以及嗣后华人移民美国的历史的理解,基本都限定于美西加州一带,因为那里曾是华工最为密集、也是华工遭受种族歧视和暴力伤害最多的血泪之区,而一般的印象也认为这个法案颁布以后,直到1943年废除之前,没有多少华工进入美国。
1702867091
[ 上一页 ]  [ :1.702867042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