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2867053
1702867054
华工们正如一粒粒被压在石头下的草籽,重压之下仍旧顽强地生长和生存着,即便曾经被人拦腰砍断,依旧生生不息。2018年,甜水县历史博物馆为了纪念石泉惨案而重新刊印了记者艾萨克·布罗姆利(Isaac H. Bromley)于1886年在波士顿发行的《1885年9月2日怀俄明领地石泉华人大惨案》(The Chinese Massacre at Rock Springs,Wyoming Territory, September 2, 1885)这本小书,并且配上了该馆珍藏的一组1895年左右农历新年时期石泉镇华人庆祝游行的照片,从这些照片中我们可以看到石泉惨案后华人群体生生不息的发展(图15.11,图15.12,图15.13)。
1702867055
1702867056
1702867057
1702867058
1702867059
图15.11 1895年左右石泉镇华人春节游行,左侧站着围观的基本都是镇上的美国人。甜水县历史博物馆藏并授权使用。
1702867060
1702867061
1702867062
1702867063
1702867064
图15.12 石泉镇华人祭祖,周围很多美国人好奇地挤到前面围观。甜水县历史博物馆藏并授权使用。
1702867065
1702867066
1702867067
1702867068
1702867069
图15.13 石泉镇华人游龙。甜水县历史博物馆藏并授权使用。
1702867070
1702867071
1911年辛亥革命后清王朝覆灭,1912年中华民国建立,在石泉镇的华人群体也对这一国内翻天覆地的政治变化做出了回应。1913年,石泉华人将使用了很多年的春节游行的游龙拆掉了。这条龙由丝绸、布匹和小镜片制成,有100英尺长(30.48米),要由100个人举着游行,龙头制造得尤其精良,游行之时威风凛凛。这个游龙制作成本高达1 000多美元,是多年来石泉镇华人引以为豪的中国文化象征。如今清朝已去,民国已到,为了和过去的旧传统分离开来,他们决定拆掉这条龙,把眼睛给了当地一个人做纪念,现在这两颗龙眼保存在甜水县历史博物馆之内。
1702867072
1702867073
2019年秋,我联系了对石泉镇华人移民历史十分重视的甜水县历史博物馆,问询了相关的照片采用权等问题,同时咨询了一下现在是否有华人后代住在石泉周围。博物馆的执行馆长布里吉达·布拉西(Brigida Blasi)次日就十分热情地回复我说,他认识几位华人后代,但是现在并没有任何华裔居住在以前石泉的中国城地区,在1882年《排华法案》的影响下很多当年的华工没有结婚,当最后一批“老工人”(“old timers”)于20世纪20年代退休的时候,铁路公司出资将他们送回了中国(图15.14)。
1702867074
1702867075
1702867076
1702867077
1702867078
图15.14 1925年从铁路公司煤矿退休要回国的四名华工,其中Ah Jin(阿金?)和Ah Him (阿新?)两人是石泉大屠杀的幸存者。甜水县历史博物馆藏并授权使用。
1702867079
1702867080
在该馆珍藏的一张1925年的照片上,四名回国前的华工都穿着美式西装和大衣,扎着领带,拿着礼帽,脚蹬皮鞋。这些华工当时已经早已不再是大清的子民,当年的辫子踪影全无,他们即将告别工作了大半生的熟悉而陌生的土地,越过大洋,回到熟悉而陌生的故土。沧海桑田,诚哉斯言。他们有一些人回到中国后,还给联合太平洋铁路公司邮寄回了自己的照片,感谢公司对他们回国时候的照顾,可见这块土地捆绑着他们一生中太多太多的记忆。
1702867081
1702867082
1702867083
1702867084
1702867086
中美相遇:大国外交与晚清兴衰(1784-1911) 第十六章 林家女孩:我们究竟是谁?
1702867087
1702867088
越洋加越境:《排华法案》之后继续进入美国的中国移民
1702867089
1702867090
直至今天,人们对于《排华法案》以及嗣后华人移民美国的历史的理解,基本都限定于美西加州一带,因为那里曾是华工最为密集、也是华工遭受种族歧视和暴力伤害最多的血泪之区,而一般的印象也认为这个法案颁布以后,直到1943年废除之前,没有多少华工进入美国。
1702867091
1702867092
实际上,在1882年之后,有为数不少的中国劳工进入美国,绝大部分都是以从边境上偷渡的方式完成的。从美国南方墨西哥边境以及北方加拿大边境进入美国,成为中国劳工偷渡的主要渠道,据统计,在1882年到1920年间,就有大约17 300余中国劳工通过美国南北这两条边境线偷渡到美国,而从美加边境偷渡的成本要低于美墨边境。当日的美加边境不像现在这样严格,很多边境管理员都参与到了利润很高的走私中国劳工的勾当中去。
1702867093
1702867094
加拿大政府在1923年通过了限制华人入境的《华人移民法案》(Chinese Immigration Act),属于美国1882年《排华法案》之加拿大版,但在1923年之前很多华人移民仍旧可以正常入境加拿大,然后偷渡到美国。19世纪后期北美洲和东亚之间的跨太平洋远洋交通的进步也从技术层面给移民提供了诸多方便,例如1891年加拿大太平洋铁路公司(Canadian Pacific Railway Company)加入了太平洋邮轮公司(Pacific Mail Steamship Company)阵营之后,在香港、日本和温哥华之间开通了三艘客轮,这使得中国移民可以一张船票从香港直达北美大陆。
1702867095
1702867096
当时华人移民的足迹除了抵达加州之外,还随着美加两国日益兴起的四通八达的铁路网络深入到了受民主进步思想影响较深的东北地区的马萨诸塞州和纽约州,以及种族隔离制度仍旧在现实中施行的南方州,包括种族隔离制度十分严格且执行得十分忠实的密西西比州。我们今天故事的主人公,便是最终在密西西比州落脚谋生的华人移民家庭。
1702867097
1702867098
从广东到密西西比:林氏的移民之路
1702867099
1702867100
1904年,一位名不见经传的广东人林秋龚(Jeu Gong Lum,音译)从广东乘船抵达加拿大,然后很快在一个冬夜徒步穿过美加边境的底特律河的冰面,进入芝加哥。林秋龚的偷渡是一场冒险,按照今天的说法,属于典型的非法移民,芝加哥人多眼杂,林氏担心被政府盘问,不久后乘车南下,最终抵达密西西比三角洲地区的玻利瓦尔县(Bolivar)。
1702867101
1702867102
密西西比州的这一三角洲地带自19世纪以来就是美国和全球棉花种植的主要区域,而该州在内战前曾拥有比其他南方州都要多的黑奴劳动力,内战之后劳力出现了大量缺口,于是开始推行召集“苦力们”,即中国劳工前来的政策,很多中国移民就开始涌入这一地区。1870年《玻利瓦尔县时报》(Bolivar County Times)兴奋地报道说,当地两个种植园“最近从香港直接招来了许多中国人—足足有16名,来作为劳工,这些中国人非常高兴”。短短三年之间,附近已然有了超过200名中国劳工,基本上都是来自广东。
[
上一页 ]
[ :1.702867053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