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2869907e+09
1702869907 [19] 王铁崖《中外旧约章汇编》第3册,第1429~1451页。
1702869908
1702869909 [20] 参见沈志华《共产党情报局的建立及其目标》,《中国社会科学》2002年第1期。
1702869910
1702869911 [21] 尼·特·费德林、伊·弗·科瓦廖夫、安·梅·列多夫斯基等:《毛泽东与斯大林、赫鲁晓夫交往录》,第7~8页。
1702869912
1702869913 [22] 转见沈志华《对中苏同盟经济背景的历史考察(1948~1949)》,《党的文献》2001年第2期。
1702869914
1702869915 [23] 转见张盛发《斯大林与冷战》,第313页。
1702869916
1702869917 [24] Brian Murray,“Stalin,the Cold War,and the Division of China:A Multi-Archival Mystery,”Cold War International History Project Working Paper,1995,No.12
1702869918
1702869919 [25] 张盛发:《斯大林与冷战》,第313页。
1702869920
1702869921 [26] 参见 Brian Murray,“Stalin,the Cold War,and the Division of China:A Multi-Archival Mystery”;张盛发:《斯大林与冷战》,第314~315页。
1702869922
1702869923 [27] 《毛泽东与斯大林、赫鲁晓夫交往录》,第167~169、187~188页。
1702869924
1702869925 [28] 《毛泽东与斯大林、赫鲁晓夫交往录》,第12页。
1702869926
1702869927 [29] 《毛泽东选集》,第1382~1384页;《毛泽东文集》第5卷,第234页。
1702869928
1702869929 [30] 《毛泽东与斯大林、赫鲁晓夫交往录》,第17~18页。
1702869930
1702869931 [31] 《毛泽东与斯大林、赫鲁晓夫交往录》,第19页。
1702869932
1702869933 [32] 《毛泽东与斯大林、赫鲁晓夫交往录》,第42~52页。
1702869934
1702869935 [33] 毛泽东:《论人民民主专政》,1949年6月30日,《毛泽东选集》(合订本),第1476~1478页。
1702869936
1702869937 [34] 《代表中共中央给联共(布)中央斯大林的报告》,1949年7月4日,《建国以来刘少奇文稿》第1册,第1~17页。
1702869938
1702869939 [35] 有关刘少奇访苏的详细经过情形及其结果,可参见迪特·海茵茨希《中苏走向联盟的艰难历程》,第302~402页。
1702869940
1702869941 [36] 《斯大林与中共代表团的谈话纪要》,1949年6月27日,见A.M.列多夫斯基《斯大林与中国》,第100页。
1702869942
1702869943 [37] 《在历史巨人身边——师哲回忆录》,第412页。
1702869944
1702869945
1702869946
1702869947
1702869948 中苏关系史纲:1917~1991年中苏关系若干问题再探讨(增订版) [:1702868515]
1702869949 中苏关系史纲:1917~1991年中苏关系若干问题再探讨(增订版) 第2篇 同志加兄弟(1949~1960)
1702869950
1702869951 撰稿 沈志华
1702869952
1702869953 中国共产党与苏联共产党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与苏联之间的同盟关系,实际上仅存在了十余年的时间,而真正的“蜜月期”到1958年初就大体结束了。尽管新同盟条约的签订标志着中苏联盟的形成和社会主义阵营的壮大,但这个条约在给苏联带来东方战线安全保证的同时,也使斯大林隐约感到了苦恼和威胁。
1702869954
1702869955 朝鲜战争的爆发,特别是毛泽东在危急关头毅然决定出兵援助朝鲜,不仅改变了斯大林对毛泽东和中共的认识,也大大提高了新中国在社会主义阵营中的地位和影响。莫斯科新领导人,特别是赫鲁晓夫本人,在1950年代中期把中苏关系和对华友好政策推上新台阶,提高到对外战略的重要层面,而新中国的国防和建设事业也要求中共全面学习苏联,并依赖于苏联的经济援助。
1702869956
[ 上一页 ]  [ :1.702869907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