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2870963
1702870964
[75] 杨连堂:《周恩来与中国核工业》,《中共党史研究》1998年第1期,第6页。
1702870965
1702870966
[76] 袁成隆:《忆中国原子弹的初制》,《炎黄春秋》2002年第1期,第25页。俄国学者提供的数字是,帮助中国进行核武器研制的苏联科学家共640人。见乌索夫《原子能问题是如何破坏苏中友谊的?》。
1702870967
1702870968
[77] 李鹰翔2010年3月12日给笔者的信。
1702870969
1702870970
[78] 2001年8月10日沈志华采访安纯祥记录。安纯祥曾任包头核燃料元件厂总工程师。《聂荣臻传》,第554页;周均伦主编《聂荣臻年谱》下卷,第659页;《当代中国的核工业》,第22~27页。
1702870971
1702870972
[79] 吴玉崑、冯百川编《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简史》,第21页;《人民日报》1958年9月28日。移交典礼后,放映了一部国产新影片,名字就是“向原子能时代跃进”。
1702870973
1702870974
[80] 周均伦主编《聂荣臻年谱》上卷,第627~628页。
1702870975
1702870976
[81] 李伶、周飞:《横空出世的中国导弹部队》,《党史博览》2002年第9期,第11~12页。
1702870977
1702870978
[82] 周均伦主编《聂荣臻年谱》上卷,第632页。
1702870979
1702870980
[83] 李伶、周飞:《横空出世的中国导弹部队》,第11、14页。
1702870981
1702870982
[84] 王定烈:《我军第一所导弹学校的建立》,《空军回忆史料》,第481~485页。
1702870983
1702870984
[85] 张伯华:《组建第一支地空导弹部队的回忆》,《空军回忆史料》,第489~493页。
1702870985
1702870986
[86] 岳振华:《击落美制U-2飞机作战追记》,《百年潮》2002年第6期,第17~22页;2002年3月2日笔者采访恽前程记录。恽前程时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作战部副部长。
1702870987
1702870988
[87] Негин Е.,Смирнов Ю. Немного света в тяжелой воде,с.44-45.
1702870989
1702870990
[88] TsKhSD,f.5,op.49,roll.8862,no.41(April-December1957),p.146,转引自D. Kaple,“Soviet Advisors in China in the 1950s,”Westad ed.,Brothers in Arms,p.123。
1702870991
1702870992
[89] 孟戈非:《未被揭开的谜底》,第24~29页。
1702870993
1702870994
[90] 李鹰翔2010年3月12日给笔者的信。
1702870995
1702870996
[91] 周均伦主编《聂荣臻年谱》下卷,第742页。
1702870997
1702870998
[92] 赫鲁晓夫:《最后的遗言》,第412~414页。
1702870999
1702871000
1702871001
1702871002
1702871003
中苏关系史纲:1917~1991年中苏关系若干问题再探讨(增订版) [
:1702868521]
1702871004
中苏关系史纲:1917~1991年中苏关系若干问题再探讨(增订版) 第六章 毛泽东在共产党莫斯科会议独领风骚
1702871005
1702871006
1957年11月,世界各国共产党和工人党代表会聚莫斯科,举行会议并发表了由12个社会主义国家共产党签署的《莫斯科宣言》和64个共产党和工人党签署的《和平宣言》。在国际共运史上,这是自马克思主义和共产党诞生以来,全世界共产党人召开的规模最大、人数最多甚至是空前绝后的一次盛会。很多人认为,莫斯科会议得以召开,是由于苏共的倡议,并得到了包括中共在内的各国党的支持和响应。[1]这个印象是错误的,最近披露的档案和回忆史料表明,实际情况恰恰相反。召开各国共产党协商会议,以及在会议上发表一个共同宣言的主意,都是中共提出来的。不仅如此,在会议准备和召开的过程中,毛泽东也发挥了极其重要的、独特的作用和影响,在莫斯科扮演了不是主人的主人角色,成为这次会议的幕后总导演。
1702871007
1702871008
第一节 毛泽东主张开会解决问题
1702871009
1702871010
在苏共二十大和波匈事件之后,如何稳定局势,把社会主义大家庭重新组织起来,莫斯科和北京都在用心思考。鉴于情报局浓厚的斯大林色彩,苏共中央主席团在二十大期间开会决定予以解散,同时讨论了国际共运今后的活动问题。米高扬建议成立一些区域性的情报局组织,并继续出版杂志或报纸,这个建议被多数人接受。赫鲁晓夫又提出了可以成立“共产党和工人党联络委员会”。会议委托赫鲁晓夫等人与原情报局成员国代表和中国代表会晤,听取意见。[2]3月29日赫鲁晓夫向南斯拉夫大使米丘诺维奇介绍了苏共中央关于建立四个区域性共产党组织的设想,并一再强调,社会主义国家必须组织起来,联合行动,还说目前欧洲各党正在协商,米高扬则到亚洲各国去商谈。赫鲁晓夫特别提到要去中国,因为“中国人有什么想法是十分重要的”。[3]
1702871011
1702871012
1956年3月米高扬访问印度、缅甸后来到北京,他在会谈中说,苏共中央建议各国联合出版一个刊物,还提到要成立联络局。毛泽东明确表态:不赞成办刊物和设立机构。毛说,过去情报局搞刊物,结果并不好,第三国际和情报局给人的印象都太不好。如果现在搞联络局,那么害怕的就不只是西方,像印度这样的国家也会害怕。毛泽东的建议是:“有事开会商量”,召集人当然是苏联比较好。“你们召集会议我们到,有事开会,无事不开”。[4]当然,没有中共的支持,建立联络局和创办刊物的设想都是无法实现的。
[
上一页 ]
[ :1.702870963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