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2871183
1702871184
[47] 《毛文稿》第6册,第639~640页。
1702871185
1702871186
[48] 吴冷西:《十年论战》,第135、149~150页。1958年1月31日苏共中央来信征求中共对出版一个国际性理论刊物的意见,苏共建议这个杂志可作为各党联合刊物,只进行宣传和研究马列主义,交流各党经验。2月27日中共回信表示赞同。(《毛文稿》第7册,第97~98页)《和平和社会主义问题》杂志于1958~1991年期间,在布拉格用34种语言出版,并在145个国家发行。
1702871187
1702871188
[49] 《毛文稿》第6册,第630~638页。
1702871189
1702871190
[50] 毛泽东与波立特和高兰谈话记录,1957年11月8日。
1702871191
1702871192
[51] 逄先知、金冲及主编《毛泽东传(1949~1976)》,第757页。
1702871193
1702871194
[52] 阎明复:《回忆两次莫斯科会议和胡乔木》,第9~10页。
1702871195
1702871196
[53] 毛泽东与哥穆尔卡谈话记录,1957年11月6日。
1702871197
1702871198
[54] 《毛文稿》第6册,第643页。但七年后,即1999年6月中央文献出版社出版的《毛泽东文集》第7卷,未加任何说明地删去了这段话。
1702871199
1702871200
[55] 韦利科·米丘诺维奇:《莫斯科的岁月(1956~1958)》,第453~454页。
1702871201
1702871202
[56] 《卡德尔回忆录(1944~1957)》,第175页。
1702871203
1702871204
[57] 赫鲁晓夫:《最后的遗言》,第394~395页。
1702871205
1702871206
[58] 麦德维杰夫:《赫鲁晓夫传》,第157~159页。
1702871207
1702871208
[59] 《人民日报》1963年9月1日;《毛文稿》第6册,第635~636页。
1702871209
1702871210
[60] 《人民日报》1957年11月20日。
1702871211
1702871212
[61] 吴冷西:《十年论战》,第150~153页。
1702871213
1702871214
[62] 吉林省档案馆,1/1-14/126,第16~35页。
1702871215
1702871216
1702871217
1702871218
1702871219
中苏关系史纲:1917~1991年中苏关系若干问题再探讨(增订版) [
:1702868522]
1702871220
中苏关系史纲:1917~1991年中苏关系若干问题再探讨(增订版) 第七章 “大跃进”、人民公社与中苏对内政策分歧
1702871221
1702871222
关于“大跃进”和人民公社问题在中苏关系演变中所起的作用,许多国际关系史论著有过提及和评论,如祖伯克和普列沙科夫提到,赫鲁晓夫对中国“大跃进”的最初反应是困惑和反省;[1]艾伦·惠廷认为,“大跃进”使得中国对苏联的需求日益增长,而苏联官员对此极为不满,因而加剧了中苏同盟的摩擦;[2]张曙光也强调,为了尽快实现工业化,中国领导人对苏联的经济和技术援助寄予很大期望,但莫斯科担心和提防出现一个强大的中国,没有满足中国的要求,从而导致双方结怨。[3]陈兼则把“大跃进”和人民公社作为毛泽东自鸣得意的“继续革命”思想的具体表现,并注意到赫鲁晓夫对此采取的沉默和反对态度使毛泽东颇为不满。[4]不过,这些论述大多语焉不详。中国学者对“大跃进”和人民公社的历史更为关注,并早已经进行过比较深入的探讨。[5]但是,从中苏关系角度研究这一问题的论著很少见到,至多是在讨论“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形成的原因时,论述了毛泽东如何借鉴苏联的经验教训,探索中国自己的发展道路的过程。[6]
1702871223
1702871224
那么,在“大跃进”和人民公社的问题上,究竟中苏之间有什么分歧?苏联对此是否持反对态度?是怎样反对的?苏联做何反应?这种反应与中苏走向分裂又有什么直接关系?对于这些问题,根据目前已经披露的中俄双方的档案文献,应该可以做一个大致的回答。
1702871225
1702871226
第一节 中国的实际目标是赶超苏联
1702871227
1702871228
毛泽东说过,1956年提出“十大关系”时就想,“苏联和中国都是社会主义国家,我们是不是可以搞得快点多点,是不是可以用一种更多更快更好更省的办法建设社会主义”。[7]看起来,他不仅早已有“大跃进”的想法,而且从一开始就是以苏联为竞赛对象的。当毛泽东在莫斯科会议提倡“以苏联为首”的时候,又一再谦称中国在经济上还是个小国,没有资格领导社会主义阵营。在赫鲁晓夫提出15年超过美国的口号以后,毛泽东再也憋不住了,便迫不及待地提出中国要在15年或更短的时间内超过英国。[8]从莫斯科回来以后,毛泽东感到压力很大,性情也显得急躁起来。他对身边的工作人员说:“和平时期的经济建设,难道比打败蒋介石的800万军队还困难吗?我不相信!”[9]于是,一场名为超英赶美、实则赶超苏联的经济“大跃进”运动便在毛泽东的推动下开始了。
1702871229
1702871230
1957年12月12日,《人民日报》发表了由毛泽东主持起草的社论《必须坚持多快好省的建设方针》,主题是批判反冒进,批判右倾保守。1958年3月在成都中央工作会议上,毛泽东大讲照搬苏联的规章制度害死人,大谈斯大林压制中国革命,而对未来中国走自己的道路充满自信。他认为,“我们人多,政治条件不同,我们可以比他们快,有客观条件”;指责党内那些对“大跃进”持怀疑态度的人说,“马克思主义的主流到了东方而不自觉”。[10]掌握了真理,又懂得发动群众,中国的赶超速度自然应当不断加快。在南宁会议要求加快工业发展速度的精神鼓舞下,冶金部部长王鹤寿3月20日向毛泽东报告,只要“从我们自己的教条主义学习方法中解放出来”,中国的钢铁工业“苦战3年超过八大指标(1050万吨~1200万吨),10年赶上英国,20年或多一点时间赶上美国,是可能的”。毛泽东对此极为重视,在成都会议的讲话中三次表扬王鹤寿的报告,在5月29日的政治局扩大会议上更称之为“一首抒情诗”。于是,毛泽东在4月15日宣布:“我国的工农业生产方面赶上资本主义大国,可能不需要从前所想的那样长的时间了。”毛还解释说:“10年可以赶上英国,再有10年可以赶上美国,说‘25年或者更多一点时间赶上英美’,是留了5年到7年的余地。45年赶上英国’的口号仍不变。”[11]但这个口号很快就改变了。
1702871231
1702871232
在5月5日到23日召开的八大二次会议上,李富春发言说,这次提交大会讨论的“二五”计划指标,是以7年赶上英国、15年赶上美国为目标的。王鹤寿则论证了钢产量指标的依据,认为1959年可以达到1200万吨,5年就可以超过英国,15年赶上美国。毛泽东的情绪立刻上来了,但他的眼光是盯住莫斯科的。毛在5月17日发表讲话说:我们不提“干部决定一切”、“技术决定一切”的口号,这是斯大林提出的,也不提“苏维埃加电气化等于共产主义”的口号,这是列宁提出的。我们的口号是多些快些好些省些,是不是高明些呢?我看我们的口号是高明些,因为是先生教出来的学生,应当高明些,后来者居上嘛!我看我们的共产主义,可能比苏联提前到来。5月18日毛泽东又在各代表团团长会议上明确讲:十大关系的基本观点就是同苏联做比较。除了苏联的办法以外,还可以找到别的办法,比苏联、东欧各国搞得更快更好。同一天,毛泽东在一个批语中正式提出:“7年赶上英国,再加8年或者10年赶上美国”。[12]一个月后,赶超的速度再次提高。6月21日,毛在军委扩大会议说道:“1962年,我们要达到6000万吨钢,接近苏联。至于超过英国,那不要多久,不要什么15年,明年就可以了”。“我们3年基本超过英国,10年超过美国,有充分把握。”[13]第二天,毛泽东在薄一波提交的国家经委汇报提要上批示:“赶超英国,不是15年,也不是7年,只需要2年到3年,2年是可能的。”他并将汇报提要改题为《两年超过英国》。[14]6月23日,毛泽东在军委扩大会的小组长座谈会上,直接提出了在钢产量上赶超苏联的目标:“到1962年,可以达到7500万~8000万吨。赶上英国不要5年,2年、3年就可以了。5年可以赶上苏联,7年最多10年就可以赶上美国。”[15]
[
上一页 ]
[ :1.702871183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