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287212e+09
1702872120
1702872121 [81] 《周恩来年谱1949~1976》中卷,第265~266页;薄一波:《若干重大决策与事件的回顾》下卷,第1141~1142页;逄先知、金冲及主编《毛泽东传(1949~1976)》,第1022~1023页。
1702872122
1702872123 [82] 薄一波:《若干重大决策与事件的回顾》下卷,第1143~1144页;逄先知、金冲及主编《毛泽东传(1949~1976)》,第1027页。
1702872124
1702872125 [83] ЦХСД,ф.5,оп.49,д.235,л.107-110,CWIHP Bulletin,Issue10,March 1998,pp.169-170.
1702872126
1702872127 [84] 吴冷西:《十年论战》,第230页。
1702872128
1702872129 [85] 逄先知、金冲及主编《毛泽东传(1949~1976)》,第1028页;吴冷西:《十年论战》,第230~235页;《毛文稿》第8册,第599~603、604页。
1702872130
1702872131 [86] ЦХСД,ф.2,оп.1,д.415,л.56-91;《中苏关系文件》第13卷,第3288~3324页。
1702872132
1702872133 [87] ЦХСД,ф.2.,оп.1,д.416,л.1-9;沈志华整理和编辑《俄国档案原文复印件汇编:苏联历史》,第251~259页。英译文见CWIHP Bulletin,Issues 8-9,Winter1996/1997,pp.418-420。
1702872134
1702872135 [88] ЦХСД,ф.2,оп.1,д.416,л.10,《苏联历史文件》第15卷,第264页。英译文见CWHIP Bulletin,Issues 8-9,Winter1996/1997,p.420。
1702872136
1702872137 [89] 《人民日报》1959年12月23日。
1702872138
1702872139 [90] 《人民日报》1959年12月26日。
1702872140
1702872141 [91] 外档,109-02064-02,第37~41页。
1702872142
1702872143 [92] 外档,109-02078-01,第1~4页。
1702872144
1702872145 [93] 外档,109-02064-02,第42~48页。
1702872146
1702872147 [94] 外档,109-02077-04,第37~39页。赫鲁晓夫报告全文见《人民日报》1960年1月16日。
1702872148
1702872149 [95] 关于毛的这个讲话,笔者看到了三个大同小异的记录:《林克日记》(手稿),未刊,第122~126页;福建省档案馆,101/12/117,第7页;逄先知、金冲及主编《毛泽东传(1949~1976)》,第1049~1050页。
1702872150
1702872151 [96] 内蒙古自治区档案馆,11-14-272,第2页。
1702872152
1702872153
1702872154
1702872155
1702872156 中苏关系史纲:1917~1991年中苏关系若干问题再探讨(增订版) [:1702868525]
1702872157 中苏关系史纲:1917~1991年中苏关系若干问题再探讨(增订版) 第3篇 从分裂到对抗(1960~1978)
1702872158
1702872159 撰稿 李丹慧
1702872160
1702872161 1960~1979年中苏关系演变的大致脉络就是,两党关系由意识形态分歧公开化到关系破裂,同盟关系由瓦解走向敌对。中苏关系的内核已发生变化,两国关系中注入了更多的国家利益冲突的因素,原来以意识形态为主的斗争逐步向以国家安全利益为主的斗争转化,并且加入了新的军事冲突的因素。就中国方面来说,这一时期有三个关键性转捩点。其一,1962年:中共在内部将中苏两党两国的斗争定性为敌我性质,为两党关系的破裂奠定了思想基础。其二,1964年:毛泽东调整中国的对外防御战略,苏联成为除美国之外的威胁中国国家安全的另一个假想敌,中苏同盟关系至此破裂。其三,1969年:珍宝岛中苏武装冲突事件爆发,两国关系一度濒临战争边缘。毛泽东着手调整中国的对外战略,到1970年初中美关系解冻,中国开始联美抗苏,两国关系转入军事对峙和政治对抗阶段,中苏同盟名存实亡。
1702872162
1702872163
1702872164
1702872165
1702872166 中苏关系史纲:1917~1991年中苏关系若干问题再探讨(增订版) [:1702868526]
1702872167 中苏关系史纲:1917~1991年中苏关系若干问题再探讨(增订版) 第一章 中苏分歧公开化与短暂的缓和
1702872168
1702872169 作为中苏两党共同起草的文本,1957年的莫斯科宣言确认,苏共二十大“开辟了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新阶段”。[1]这时,因苏共二十大召开而出现在中苏两党之间意识形态分歧的两个表现,似乎已经消失:关于对斯大林的评价问题,赫鲁晓夫在波匈事件爆发后便亦步亦趋地接受了毛泽东“三七开”的说法;关于和平过渡的问题,尽管中共坚持保留意见——其实只是一些枝节或提法问题,但最后还是与苏共达成了妥协。无论如何,在这份国际文件中全面肯定一个党的代表大会,即苏共二十大,这即在事实上接受了苏联共产党对内对外纲领政策的核心部分,承认了苏共二十大的纲领路线是各国共产党和工人党应该遵循的共同准则。对于在这次大会上意气风发、斡旋调度、纵横捭阖的毛泽东来说,会议最终的成果却是形成了一个以苏联的方针政策,即以赫鲁晓夫的指导思想为基础的共同纲领。这个结果实在让自认为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的毛泽东和纯洁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中国共产党心有不甘。与此同时,由于苏共也尽量吸收中共的看法,以致宣言中多处出现“既可以这样又可以那样”的文句。莫斯科宣言实质上就是一种中苏互相妥协的产物,而这种妥协埋下了日后中苏两党分歧公开、走向分裂的伏笔。[2]
[ 上一页 ]  [ :1.70287212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