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2873475e+09
1702873475 [159] 赵毅敏:《1962年11月至1963年1月下旬保、匈、捷、德、意举行党的代表大会情况》,第9页。
1702873476
1702873477 [160] 广西壮族自治区档案馆,1/31/166,第5页。
1702873478
1702873479 [161] 《人民日报》1963年2月20日。
1702873480
1702873481 [162] 吴冷西:《十年论战》,第531页;吉林省档案馆,1/1~19/263,第1页。
1702873482
1702873483 [163] 吉林省档案馆,1/1~19/263,第1~2页。
1702873484
1702873485 [164] 吉林省档案馆,50/1~18/148,第92页。
1702873486
1702873487 [165] 长春市档案馆,1/1~16/53,第25、24、26~27页。
1702873488
1702873489 [166] 吴冷西:《十年论战》,第530~531页;吉林省档案馆,1/1~19/263,第3页。
1702873490
1702873491 [167] 长春市档案馆,1/1~16/53,第26、25页。
1702873492
1702873493 [168] 吴冷西:《十年论战》,第514~517页。
1702873494
1702873495 [169] 《毛文稿》第10册,第231、245、246~254、260~261页;吴冷西:《十年论战》,第525页。
1702873496
1702873497 [170] 吴冷西:《十年论战》,第552~554页。
1702873498
1702873499 [171] 《人民日报》1963年2月23日。
1702873500
1702873501 [172] 王泰平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史》第2卷,第250页;《关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总路线的论战》,第462~463、476页。
1702873502
1702873503 [173] 《人民日报》1963年7月20日。
1702873504
1702873505 [174] 《中苏关系文件》第15卷,第3823~3977页;第16卷,第3982 ~4018页。
1702873506
1702873507 [175] 《人民日报》1963年7月20日。
1702873508
1702873509 [176] 《人民日报》1963年10月31日、12月11日等。
1702873510
1702873511 [177] 吴冷西:《十年论战》,第660~662、799~800页。
1702873512
1702873513 [178] 王泰平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史》第2卷,第255页。
1702873514
1702873515
1702873516
1702873517
1702873518 中苏关系史纲:1917~1991年中苏关系若干问题再探讨(增订版) [:1702868528]
1702873519 中苏关系史纲:1917~1991年中苏关系若干问题再探讨(增订版) 第三章 中苏同盟关系的彻底瓦解
1702873520
1702873521 中苏之间的意识形态大论战,造成了两党关系实质上已经破裂的现实。而社会主义国家关系事实上以党际关系为基础的模式,决定了两党关系破裂,两国关系也必将走向破裂。这种状况,使得1964年中期成为毛泽东思考调整中国对外防御战略、改变国内经济政治方针的一个关键时期,也可以说是一个转折点。历史发展到这个阶段,有两条线索交错发展着,它们影响了毛泽东对国际国内事务的观察,为他的忧患意识注入了新的因素。在对外患与内忧思考的相互作用下,毛泽东于考虑将中国集中反帝的外交战略调整为反帝反修外交战略的同时,做出了改变中国命运的重大抉择:一是对国家军事防御战略做出调整,由单一对美转变为双向的对美对苏;二是对内酝酿发动一场政治大革命。由此,苏联开始成为中国国家安全的一个假想敌,中国则被视为觊觎苏联领土的扩张主义者,双方都开始加强针对对方的军事防卫措施。敌友角色的这种质的变换,彻底扭转了中苏关系发展的方向。
1702873522
1702873523 第一节 苏联安全战略思路的转变
1702873524
[ 上一页 ]  [ :1.702873475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