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2873975e+09
1702873975 [132] 吴冷西:《十年论战》,第862~865页。
1702873976
1702873977 [133]Арmuзов А. Н. u ∂р.(сосm.)Никита Хрущев,с.348-356.
1702873978
1702873979 [134] 外档,203-00295-03,第30页;Арmuзов А. Н. u ∂р.(сосm.) Никита Хрущев,с.348-356。
1702873980
1702873981 [135]Арmuзов А. Н. u ∂р.(сосm.)Никита Хрущев,с.348-356.
1702873982
1702873983 [136] 外档,203-00295-03,第27~34页;王泰平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史》第2卷,第261页;Прозуменщиков М. Ю. Спор идет о слишком больших вещах,с.19-24。
1702873984
1702873985 [137]Прозуменщиков М. Ю. Спор идет о слишком больших вещах,с.19-24;Арmuзов А. Н. u ∂р.(сосm.)Никита Хрущев,с.362-419;金冲及主编《周恩来传》,第1786~1787页。
1702873986
1702873987 [138] 《人民日报》1964年7月31日,第2版;吴冷西:《十年论战》,第885页。
1702873988
1702873989 [139] 金冲及主编《周恩来传》,第1786~1787页;吴冷西:《十年论战》,第874~877页;外档,203-00295-03,第32页。
1702873990
1702873991 [140] 余湛:《一次不寻常的使命》,第29页;Арmuзов А. Н. u ∂р.(сосm.)Никита Хрущев,с.362-419。
1702873992
1702873993 [141]Арmuзов А. Н. u ∂р.(сосm.)Никита Хрущев,с.362-419.
1702873994
1702873995 [142] 吴冷西:《十年论战》,第883页。
1702873996
1702873997 [143] 金冲及主编《周恩来传》,第1786~1787页。中国代表团在莫斯科期间,与多个兄弟党代表团举行了会谈,有的会谈长达3个小时(如与罗马尼亚)。外档,203-00295-03,第28~33页。
1702873998
1702873999 [144] 截至11月中旬,除俄罗斯等5个加盟共和国表示支持苏共中央十月全会,其他加盟共和国报纸均未做直接表态;虽然有一些加盟共和国发表社论,对苏共中央新任领导表示支持,但是也有加盟共和国的报纸只提人民一心一意地相信党,而不提信任中央。(外档,109-02708-02,第124~125页)苏联大部分州、市党员的拥护新领导集团的立场;几乎所有加盟共和国发表的纪念十月革命节的社论,都提到了二十大、二十一大和二十二大所制定的列宁主义总路线。(Арmuзов А. Н. u ∂р. <сосm.>Никита Хрущев,с.271-273,273-280;外档,109-02708-02,第124页)这种状况表明,在苏共党内、苏联国内,地方与中央存在有矛盾的迹象;同时也表明,在党内、国内,尚不存在否定苏共二十大的基础。
1702874000
1702874001 [145] 牛军:《1962:中国对外政策“左”转的前夜》,第580页。
1702874002
1702874003 [146] 外档,203-00294-05,第17~18页;《人民日报》1964年11月14日,第1版;15日,第1版;伍修权:《回忆与怀念》,第381页。
1702874004
1702874005 [147] 《人民日报》1964年11月21日,第3版;《苏联大事记(1964~1966)》,第19~20页。
1702874006
1702874007 [148] 吴冷西:《十年论战》,第878~883页。
1702874008
1702874009 [149] 外档,109-02708-02,第112~114页;203-00295-03,第90页。
1702874010
1702874011 [150]Арmuзов А. Н. u ∂р.(сосm.)Никита Хрущев,с.362-419;Прозуменщиков М. Ю. Спор идет о слишком больших вещах,с.19-24.
1702874012
1702874013 [151] 见《内部参考》第3684号,1964年12月8日,第24~26页。
1702874014
1702874015 [152] 外档,109-02715-01,第15页。
1702874016
1702874017
1702874018
1702874019
1702874020 中苏关系史纲:1917~1991年中苏关系若干问题再探讨(增订版) [:1702868529]
1702874021 中苏关系史纲:1917~1991年中苏关系若干问题再探讨(增订版) 第四章 国际共运分裂与中苏走向对抗
1702874022
1702874023 进人1965年后,中苏两党围绕莫斯科三月会议和援越问题展开了新的冲突。斗争的中心,前者涉及国际共运的领导权问题,以此次会议为标志,国际共运正式分裂。中苏两党关系藕断丝连,到1966年3月中共中央拒绝参加苏共二十三大,[1]两党组织关系中断。后者则关系到谁能掌握对越南问题的主导权。中国不能容忍苏联控制对越南问题的发言权,因此在援越问题上实际排斥苏联,双方在援越物资从中国过境等问题上矛盾冲突不断。而勃列日涅夫执政后调整对越政策,改脱身为插手,加强援越特别是武器援助,使得苏越关系趋向紧密,苏越结盟的前景使中国南部处于一种新的不安全的状态中。
1702874024
[ 上一页 ]  [ :1.702873975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