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2874640
[9] 参阅王泰平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史》第2卷,第254~255页。
1702874641
1702874642
[10] 关于这一点,李丹慧有不同的解释,见《政治斗士与敌手:1960年代中苏边界关系一对中苏边界问题的历史考察(之二)》,《社会科学》2007年第2期,第146~167页。
1702874643
1702874644
[11] 《周恩来年谱1949~1976》中卷,第706、708页;吴冷西:《十年论战》(下),第913~921页;王泰平主编《新中国外交50年》(中),第920~921、923-924,931~932页。
1702874645
1702874646
[12] 勃列日涅夫:《在苏联共产党第二十四次代表大会上的总结报告》,1971年3月30日,《勃列日涅夫言论》第7集,第13页。
1702874647
1702874648
[13] 参阅王泰平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史》第3卷,第7页。
1702874649
1702874650
[14] 勃列日涅夫:《在苏联工会第十五次代表大会上的讲话》,1972年3月20日,《勃列日涅夫言论》第8集,第34页。
1702874651
1702874652
[15] 周恩来:《在中国共产党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1973年8月24日。
1702874653
1702874654
[16] 勃列日涅夫:《在苏联共产党第二十四次代表大会上的总结报告》,1971年3月30日,第14页;勃列日涅夫:《在苏联工会第十五次代表大会上的讲话》,1972年3月20日,《勃列日涅夫言论》第8集,第34页。
1702874655
1702874656
[17] 《参考资料》1976年9月16日(下),第49~50页。
1702874657
1702874658
[18] 勃列日涅夫:《在招待保加利亚党政代表团的宴会上的讲话》,1977年5月30日,《勃列日涅夫言论集》,第146页。
1702874659
1702874660
[19] 华国锋:《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政治报告》,1977年8月12日。
1702874661
1702874662
[20] 《毛主席关于三个世界划分的理论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的重大贡献》,《人民日报》1977年11月1日。
1702874663
1702874664
[21] 人民日报评论员:《越南当局的霸权主义逻辑》,《人民日报》1979年5月7日。
1702874665
1702874666
[22] 转引自马叙生《结盟对抗均不可取——忆八十年代中苏关系实现正常化的过程》,《东欧中亚研究》2001年第2期,第62页。
1702874667
1702874668
[23] 汪培柱:《忆中日和平友好条约缔约谈判》,收入郑言《外交纪实》(3),第237页。汪回忆会谈日期是8月8日有误。另黄华的回忆没有提到他当时谈过有关废除中苏友好同盟条约的问题。见《亲历与见闻——黄华回忆录》,第232页。
1702874669
1702874670
[24] 《亲历与见闻——黄华回忆录》,第232页。
1702874671
1702874672
[25] 马叙生:《我亲历的中苏关系正常化过程》,《百年潮》1999年第4期,第33~34页;另参阅云水《出使七国纪实——将军大使王幼平》,第247页。
1702874673
1702874674
[26] 《亲历与见闻——黄华回忆录》,第209页。
1702874675
1702874676
[27] 《亲历与见闻——黄华回忆录》,第356页。
1702874677
1702874678
[28] 《第五届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决议不延长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1979年4月3日,《我国对外关系文件选编·1979》,第164页。
1702874679
1702874680
[29] 《参考资料》1979年4月5日(下),第2页。
1702874681
1702874682
[30] 参阅王泰平主编《新中国外交50年》(中),第946页。
1702874683
1702874684
[31] 转引自王泰平主编《新中国外交50年》(中),第942~943页。
1702874685
1702874686
[32] 马叙生:《结盟和对抗都不好——80年代的中苏关系》,《世界知识》2000年第12期,第36页。
1702874687
1702874688
[33] 参阅王泰平主编《新中国外交50年》(中),第946页。
1702874689
[
上一页 ]
[ :1.70287464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