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2879992e+09
1702879992
1702879993 《中和》的作者群包含各类人物,其中固然有落水的文化汉奸,也不乏在复杂环境中艰难挣扎的文人学士,探究文史,既是兴致所在,又可以缓解心灵的压抑,寄托无尽的愁怀。字里行间,透露出各种信息。近年来关于华北沦陷区的问题逐渐引起海外学术界的关注,研究者日渐增多,如果不能予以重视,很难掌握发言权,更不要说具备平等对话的能力。而中国历史上的汉奸问题,更是需要认真解读的一大难题。
1702879994
1702879995 以往关注《中和》,主要在前一层面,至于后者,还须参照其他各种类型的资料,才能体会把握。就刊物而言,要想达到这样的境界,仅仅阅读《中和》当然远远不够。近年已被重印的《青鹤》之外,战前战时乃至战后与之相关的《逸经》、《宇宙风》、《联合旬刊》、《大风》、《古今》、《天地》、《越风》、《子曰》、《朔风》、《艺文杂志》、《文史》、《雅言》等同类或相近的杂志,以及各种报纸的相关专刊,都有广泛阅读的必要。而这些报刊因为天灾人祸和用纸质量的先天不足(近代机器纸远不如古籍保存时间长,战时纸张品质尤其恶劣)等缘故,缺漏毁损日益严重,各图书馆逐步列入限制借阅的名单。若不及时设法,即使存世,收藏单位束之高阁,研究者也只能望洋兴叹。当务之急,是有计划地进行抢救性的整理出版,以解决保存与研究的两难,并使得晚近历史研究的资料边际逐渐清晰起来,将研究的重心由看得到转向读得懂。至于一般读者,了解那段历史,也绝不仅仅是为了钩沉猎奇。对历史的记忆与反省,当是中华民族走向成熟与睿智的必由之路。
1702879996
1702879997 [1]吴其昌:《梁任公先生别录拾遗》,《子馨文在》第3卷《思桥集》,沈云龙主编:《中国近代史料丛刊续编》第81辑之807—808,台北,文海出版社有限公司1981年版,第457—458页。
1702879998
1702879999 [2]《今日之外交界》,《民权报》1912年6月5—7日。
1702880000
1702880001 [3]包天笑:《钏影楼回忆录》,香港,香港大华出版社1971年版,第435页。
1702880002
1702880003 [4]《耳闻眼见》,《天铎报》1910年10月22日。
1702880004
1702880005 [5]《鹪居日记》癸卯十二月十四日。
1702880006
1702880007 [6]《贵阳师范学堂日本教习殴辱学生事件》,《新民丛报》第61号,1905年1月20日。
1702880008
1702880009 [7]参见王学珍《清末报律研究》,中山大学未刊硕士论文。
1702880010
1702880011 [8]桑兵:《晚清学堂学生与社会变迁》,上海,上海学林出版社1995年版,第215页。
1702880012
1702880013 [9]参见《晚清学堂学生与社会变迁》第3章第1节;桑兵:《清末民初传播业的民间化与社会变迁》,《近代史研究》1991年第6期。
1702880014
1702880015 [10]《江苏谘议局调查两江师范学堂报告》,《教育杂志》第3年第3期,1911年4月8日。
1702880016
1702880017 [11]此后留日中国学人在这方面取得重要进展,利用实藤文库所收集的官绅游历的日本游记和档案报刊等文献,总体概述的有熊达云《近代中国官民の日本視察》(成文堂1998年版),分门别类则有汪琬的《清末中国対日教育視察の研究》(汲古书院1998年版)。
1702880018
1702880019 [12]石川祯浩撰、黄自进译:《狭间直树先生》,《近代中国史研究通讯》第25期,1998年3月。
1702880020
1702880021 [13]京都大学的中国研究,从创始时期的“支那学”起,就被外界称为京都学派。对此,京都的学人不以为然。揣度其意,一方面不以派分自囿,一方面则期许世界性的学问高峰。中国历史上治学虽有分派的说法,却不以派分的学问为高明,以为难免门户之见。晚近受西洋影响,好以派分的眼光考察学术史的脉络,也颇受争议。京都学人力求与中国学界沟通,对此心领神会。
1702880022
1702880023 [14]关于“中等社会”发端问题相关史事的系统梳理和详细探讨,参见桑兵《拒俄运动与中等社会的自觉》,《近代史研究》2004年第4期。
1702880024
1702880025 [15]《中国旬报》第35、36期,1901年1月15日、24日。
1702880026
1702880027
1702880028
1702880029
1702880030 交流与对抗:近代中日关系史论 [:1702876901]
1702880031 交流与对抗:近代中日关系史论 后记
1702880032
1702880033 以时下通行的专家眼光而论,在下肯定不是近代中日关系史研究的专门家。只是研究中国近现代史的无论哪一个专门领域,外国的影响以及中外的关联,都很难完全绕过。借用傅斯年的分法,如果说古代史还有较少与外国拖泥带水的全汉时段或方面,那么,近代中国的历史就基本上都是非与外国纠缠不清的半汉。而在数以百计的外国当中,日本对于近代中国的影响至关重要,两国的关系十分复杂。可以毫无夸张地说,不了解日本、日本人以及中日关系,对于中国近现代史的认识就很难完全到位。
1702880034
1702880035 由于中日关系的特殊与牵连广泛,尽管学问的兴趣相当多,还是有不少方面与日本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硕士研究生阶段,我最初的学位论文选题便是留日学生。这是当时颇为新颖热门的话题,原来的基础不大好,而关注的学人日渐多,因为有材料,有话说,况且又与辛亥时期研究的主线革命党渊源很深,自然成为扩展研究的直接方面。
1702880036
1702880037 30多年前,虽然留日学生的研究逐渐引起关注,毕竟基础薄弱。尤其是材料的掌握和运用,以今天的标准衡量,显得相当贫乏。之所以最初选择以留日学生为题,是因为入学之初,渴望求知,恨不得将图书馆里的每一本书读完,在想方设法浏览各种文献书籍的过程中,我阅读了中山大学图书馆收藏的一批晚清报刊,发现其中许多前人很少利用,或是即使有所涉猎征引,仍有相当多的内容没有得到应有的注意。这批报刊主要是1927年顾颉刚为中山大学图书馆到江浙购书的成果,据称,所购清季民初的期刊共有400余种。
1702880038
1702880039 那一时代,藏书家买书着重于版本,学问家则首先看重内容。由藏书楼转型为图书馆,收藏标准尚未制定,顾颉刚为此专门写了长篇购书计划书,实际上等于是为图书馆拟定准则。顾颉刚的学问欲极强,视野宽广,又有材料一律平等、高下分别唯在运用的独到眼光,所拟购的书籍文献包罗万象,分类清楚,还特别注意到可以作为近代中国研究史料的杂志和报纸。其购买的品种数量虽然不能覆盖全体,可是主体的部分已经基本包括。这在全国各馆当中,至少是位于前列的。顾颉刚的计划书及其拟定的分类等准则,对图书馆的发展影响甚大。成立并不算早的上海图书馆,虽然有原来几家图书机构的老底,若非按照计划书的眼界路径充实扩展,也很难有现在的规模和特色。
1702880040
1702880041 早得先机,仅以近代报刊论,从近30年来集众编辑出版的各种目录和期刊介绍书看,中大图书馆所藏近代期刊,有不少甚至超越其上,有的为各种目录失收,有的则多于目录或相关介绍提示的期卷。更有意思的是,其中不少出自清季军机大臣王文韶家,除了顾颉刚提到的几种之外,还包括留日学生的各种期刊。关于近代报刊作为史料的价值及注意事项,已经专文详述,对此今日学界仍然有所争议。相比之下,顾颉刚当年的见识和行事,的确难能可贵。否则,不知有多少重要史料会湮没无闻,令来者不胜唏嘘。
[ 上一页 ]  [ :1.702879992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