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2896109e+09
1702896109 9月26日上午11时,全体中央主席团成员都出席了会议。科瓦利简短地报告了表决的情况以后,赫鲁晓夫首先发言,要求伏罗希洛夫谈谈反对的理由。伏罗希洛夫说:“目前随处可见同法西斯主义进行殊死战争而造成的可怕后果,我国人民无力承担在中国的这样一番大事业。需要设计和供应如此复杂的设备,谈何容易!这需要我们成千上万的专家去工作。此外,就在不久前我们还解释说,我们宣布对法西斯德国的盟国日本作战,目的就是收复旅顺口和俄日战争期间沙俄丧失的领地,而现在我们又要把它们交出去。或许,应该就这件事问问大家的想法,即使不问,至少也得让人们对此有所准备。”伏罗希洛夫发言后,赫鲁晓夫感到在这种原则问题上不能退让,便开始以强硬的口气述说自己的理由。
1702896110
1702896111 赫鲁晓夫强调,现在所说的原沙俄领地,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土地,只是根据租赁协定,也为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利益,由双方共同使用。如果不是建立在经济互利、相互需要和彼此承担义务的坚实基础上,那么两国之间的任何友好条约都不可能是长久的。“这是一个重要时期,如果中华人民共和国在庆祝自己建国五周年之际请求我们帮助他们改变其几百年的落后状态,而我们不能在中国社会主义工业化发展即将来临的五年采取最重要的措施,那么,我们就将失去同中国建立和巩固友谊的历史机遇”。赫鲁晓夫还表示,没有这些实际内容,苏联派如此高规格的代表团去北京参加庆典,同毛泽东的会谈,将变得毫无意义。
1702896112
1702896113 在赫鲁晓夫的带动下,其他苏共中央主席团成员也发表了大致相同的意见。最后,伏罗希洛夫勉强在文件上签了字,会议就此结束。[26]
1702896114
1702896115 为参加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五周年庆典,苏联派遣了庞大的政府代表团访华,率领代表团的不是部长会议主席马林科夫,而是苏共中央第一书记赫鲁晓夫,这也许是为了说明赫鲁晓夫在这一活动中的地位和作用。[27]实际情况也确实如此。作为给中国准备的厚礼,经赫鲁晓夫多方奔走,四处游说,促成的援华新项目包括:扩大原有协定规定的141项企业设备的供应范围;新建15个工业企业;向中国提供5.2亿卢布的军事贷款;将中苏合营的新疆石油公司、新疆有色及稀有金属公司、大连造船公司和民航公司中的苏联股份完全转让给中国;帮助中国修建兰州—乌鲁木齐—阿拉木图铁路及组织中蒙、中苏铁路联运;苏军提前从旅顺海军基地撤退并无偿地将基地归还给中国;等等。[28]
1702896116
1702896117
1702896118
1702896119
1702896120
1702896121
1702896122
1702896123
1702896124
1702896125
1702896126
1702896127
1702896128
1702896129
1702896130
1702896131
1702896132
1702896133
1702896134 无奈的选择:冷战与中苏同盟的命运(1945-1959) [:1702892254]
1702896135 无奈的选择:冷战与中苏同盟的命运(1945-1959) 二 苏联退出股份公司和归还旅顺港
1702896136
1702896137 除了增加对中国的经济援助外,赫鲁晓夫送给中国的厚礼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关于出售苏联在四个合营股份公司中的股份和归还旅顺海军基地。
1702896138
1702896139 关于中苏股份公司的由来,前文已有交代。后来毛泽东屡屡提起这个问题,以表达对斯大林的不满,又在1958年讨论“共同舰队”问题时对赫鲁晓夫重提旧事,大发脾气。看起来,似乎所谓股份公司对中国没起什么好作用。其实,这几个股份公司的建立对中国经济恢复和发展起到了极大的带动作用,苏联把它们完全退还中国也有重要的经济意义。
1702896140
1702896141 中苏金属公司的业务是在中国新疆地区普查、勘探、开采和加工有色金属和稀有金属。协议规定公司股份资本2800万卢布,双方股份额均等。后来双方协商将公司股份资本增加到1亿卢布,每方资本5000万卢布。公司职工共8924人,其中苏方400人。公司经营正常,产量逐年增长(见表5-1)。
1702896142
1702896143 表5-1 中苏金属公司主要产品产量
1702896144
1702896145
1702896146
1702896147
1702896148 由于建设初期地质勘探和其他公用设施投入较大(占三年总支出的52.3%),且冲销成本数额增加,1953年又开始缴纳营业税(184.2万卢布),以及矿石中金属含量下降等因素,经营成本较高,特别是自1953年9月1日起人民币对卢布比价提高了26%,而苏联购买的公司产品是以卢布支付的,从而相应地降低了以人民币计算的产品出厂价格,导致1953年公司亏损686.8万卢布。此外,苏方的亏损还要额外加上支付苏方工作人员生活补贴费用719万卢布。不过,除去汇率变动的因素,这种亏损应该说是正常的。所以,苏联使馆的结论是:金属公司目前已经具有可靠的原料基地,并且继续发展生产的前景美好。[29]
1702896149
1702896150 中苏石油公司的业务是在新疆勘探、开采原油,并提炼各种工业用油。公司协定总资本4600万卢布,后经换文增加到2亿卢布。公司职工5603人,其中苏方人员357人。在苏联帮助下,中国石油工业从无到有,在不到两年的时间里便迅速发展起来。最初只有独山子一地,仅有职工100多人,两口油井日产原油2~3吨,炼油厂每日处理原油7吨左右。到1952年中,采油点已扩展到南疆和北疆十几个地区,共有油井10口,日产原油200吨,炼油能力也提高到日处理250吨。[30]石油产品全部在中国国内销售。1951~1953年生产情况如表5-2所示:
1702896151
1702896152 表5-2 中苏石油公司主要产品产量
1702896153
1702896154
1702896155
1702896156
1702896157 表5-2数字显示,石油公司产量不仅逐年增加,而且涨幅较大。由于石油产品全部内销,不受汇率影响,所以公司是盈利的。如果不计无效钻探的费用和苏方人员的补贴,随着产量增加,公司获得总利润1951年为52万卢布,1952年为66.4万卢布,1953年为239.5万卢布。[31]另据中国报纸当时的报道,与1951年比较,1953年的钻井生产增长6倍,勘探面积扩大10倍,原油产量增长18倍以上。公司还培养了2000多名优秀的中国技术人员和技术工人。[32]
1702896158
[ 上一页 ]  [ :1.702896109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