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2896871e+09
1702896871 [207] 《人民日报》1955年1月2日,第2版。
1702896872
1702896873 [208] 《经济档案(1949~1952)·工业卷》,第755页。
1702896874
1702896875 [209] Филатов Научно-техническое сотрудничество,с.28.
1702896876
1702896877 [210] 《苏联专家谈话报告集》,北京大学编印,1955,第1~3页。
1702896878
1702896879 [211] 《人民日报》1956年11月15日,第7版。
1702896880
1702896881 [212] 《吉林大学关于苏联专家建议执行情况的汇报》(1960年8月22日),吉林省档案馆藏:77/6/122。
1702896882
1702896883 [213] 《В.И.多库金关于1956年1~6月间工作的报告》(1956年9月27日),ЦХСД,ф.5,оп.28,д.408,л.205-234。
1702896884
1702896885 [214] 关于这方面的详细情况见沈志华《苏联专家在中国》第二章。
1702896886
1702896887 [215] ЦХСД,ф.5,оп.30,д.228,л.98,转引自Зазерская Советские специалисты и формирование,с.65。
1702896888
1702896889 [216] АВПРФ,ф.06,оп.13а,д.227,п.39,л.6,转引自Зазерская Советские специалисты и формирование,с.66。另见РГАНИ,ф.5,оп.28,д.186,在苏共中央档案的这一卷宗里,详细记载了苏联外交和法律部门对中国宪法的修改意见。不过,中国有关方面如何对待这些意见的材料,目前还没有看到。
1702896890
1702896891 [217] 国防部办公厅:《关于苏联军事专家问题》(1963年5月),中国人民解放军档案馆藏:1-117-3-1963。关于苏联军事顾问和专家的详细情况,参见王亚志《彭德怀军事参谋的回忆:1950年代中苏军事关系见证》,第101~223页。
1702896892
1702896893 [218] 详见沈志华《苏联专家在中国》,第199~201页。
1702896894
1702896895 [219] 中共中央宣传部办公厅、中央档案馆编研部编《中国共产党宣传工作文献汇编(1957~1992)》,学习出版社,1993,第1164页。
1702896896
1702896897 [220] 《国务院批转外国专家局的报告》(1957年2月25日),福建省档案馆藏:136/9/294。
1702896898
1702896899
1702896900
1702896901
1702896902 无奈的选择:冷战与中苏同盟的命运(1945-1959) [:1702892258]
1702896903 无奈的选择:冷战与中苏同盟的命运(1945-1959) 第六章 苏共二十大与中共八大的政治双重奏
1702896904
1702896905 1956年2月苏共召开二十大,9月中共召开八大。这两次会议,不仅在这两个世界上最大的共产党的历史上都占有最具特殊意义的地位,无疑也对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和中苏关系的发展产生了最令人感兴趣的影响。其结果,不仅引起了一系列有关社会主义发展道路问题的讨论,也对中苏关系的历史演变乃至冷战格局的发展方向发挥了潜在作用。将近半个世纪以来,当年并肩作战的社会主义各国却领略了完全不同的历史命运和结局,尽管研究者的出发点、思路和结论可能存在千差万别,但有一点是毫无疑问的:苏联共产党在1956年前后提出的问题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苏共二十大及其影响,特别是对中国的影响,是一个非常值得研究的历史课题。[1]
1702896906
1702896907 从社会发展道路的角度观察,苏共二十大及赫鲁晓夫秘密报告的意义究竟何在,毛泽东和中共对此的最初反应和思考又是什么?[2]在苏共二十大结束半年以后召开的中共八大是否受到苏联的影响,受到了什么影响?在以往中国史学界一度占有主导地位的说法是:苏共在二十大提出了一整套修正主义路线,赫鲁晓夫的秘密报告“全盘否定斯大林”,毛泽东和中共中央对此持基本否定的立场。因此,苏共二十大成为中苏两党分裂的历史转折点,并由此引发了毛泽东对苏联发展道路的思考,从此便开始探索一条与苏联不同的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道路。后来人们的看法有所改变,特别是近10年来披露的档案文献告诉人们,历史的真实情况并非如此。
1702896908
1702896909
1702896910
1702896911
1702896912 无奈的选择:冷战与中苏同盟的命运(1945-1959) [:1702892259]
1702896913 无奈的选择:冷战与中苏同盟的命运(1945-1959) 一 苏共二十大提出的新方针及其实质
1702896914
1702896915 对于苏共二十大的评价无疑是最有争议的历史话题之一,而在这个问题上,对中国人影响最大的当属中苏论战时中共中央的看法。在1963年9月6日发表的《苏共领导同我们分歧的由来和发展》一文断言,中苏两党的“分歧是从苏共第二十次代表大会开始的”,因为在这次会议上,苏共“开始在一系列原则性问题上背弃马克思列宁主义”。文章指出,双方的分歧或苏共的错误主要集中在两个问题上,即“借口所谓‘反对个人迷信’全盘否定斯大林和通过所谓‘议会道路’和平过渡到社会主义”。中共认为,全盘否定斯大林,“实质上就是否定无产阶级专政,就是否定斯大林捍卫和发展的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而和平过渡,“实质上是公开地修正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国家与革命的学说,公开地否定了十月革命道路的普遍意义”。[3]这种盖棺定论的说法在很长一个时期成为中国历史叙事的主流,影响很深。[4]最近几年,关于苏共二十大及其对中苏关系影响的传统观点有了一些修正,比较客观全面了,但问题似乎还需要进一步说明。[5]
1702896916
1702896917 观点正确与否暂且不论,仅就内容而言,把苏共二十大的主要精神归结为“全盘否定斯大林”和“和平过渡”理论,既不准确,也不完整,因而很难对其实质做出正确和全面的判断。要回答苏共二十大的路线究竟是不是导致中苏两党分歧和中苏关系分裂的主要原因这个问题,首先需要对苏共二十大的主要内容及其实质进行概括。现在所有相关的历史文件几乎都已经公开,总括起来看,苏共二十大是从国际、国内和党内三个方面提出了一些确与斯大林主持的十九大完全不同的新方针。应该指出,苏共二十大提出的问题,绝不是某个人的突发奇想,而是时代发展的要求,人民生活的需要。斯大林去世后,苏联党内活动和社会趋向预示了改革的基础,包括贝利亚和马林科夫在内的苏共新领导人的措施反映了变革的必要。因此,其理论前提是客观存在的。
1702896918
1702896919 在对外政策方面,苏共完整地提出了“和平共处、和平过渡、和平竞赛”这样一个新的思路。
1702896920
[ 上一页 ]  [ :1.702896871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