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2899482
1702899483
[283] 毛泽东也有一些要求是赫鲁晓夫无法接受的。如在讨论中苏双方会见的时间安排时,毛泽东提出,会见要在凌晨三四点钟进行;在谈到团结问题时,毛泽东希望赫鲁晓夫学习中共八大在中央委员会保留王明的做法,也把莫洛托夫选进苏共中央委员会。见丁明整理《回顾和思考》,《当代中国史研究》1998年第2期,第23页;李越然《外交舞台上的新中国领袖》,第144页。
1702899484
1702899485
[284] 《毛文稿》第6册,第630~638页。
1702899486
1702899487
[285] 《毛泽东与波立特、高兰谈话记录》(1957年11月8日)。
1702899488
1702899489
[286] 逄先知、金冲及主编《毛泽东传》,第757页。
1702899490
1702899491
[287] 《人民日报》1957年8月28日、10月7日,第1版;军事科学院编译《苏联军事百科全书·军事技术》,解放军出版社,1986,第271页。
1702899492
1702899493
[288] 阎明复:《回忆两次莫斯科会议和胡乔木》,《当代中国史研究》1997年第3期,第9~10页。
1702899494
1702899495
[289] 《毛泽东与哥穆尔卡谈话记录》(1957年11月6日)。
1702899496
1702899497
[290] 《毛文稿》第6册,第640~643页。
1702899498
1702899499
[291] 值得注意的是,在中央文献出版社1999年出版的《毛泽东文集》第7卷(第330~333页),未加任何说明地删去了关于六月事件这段话。可能的解释是,时隔40多年后,编者认为毛泽东的讲话似有不妥。
1702899500
1702899501
[292] 米丘诺维奇:《莫斯科的岁月》,第453~454页。
1702899502
1702899503
[293] 《卡德尔回忆录》,第175页。
1702899504
1702899505
[294] 《人民日报》1957年11月8日,第1版。
1702899506
1702899507
[295] 《毛泽东与哥穆尔卡谈话记录》(1957年11月6日)。
1702899508
1702899509
[296] 《毛泽东与多列士谈话记录》(1957年11月8日);《毛泽东与波立特、高兰谈话记录》(1957年11月9日)。
1702899510
1702899511
[297] 《毛文稿》第6册,第635页。
1702899512
1702899513
[298] 麦德维杰夫:《赫鲁晓夫传》,肖庆平等译,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8,第150~151页。
1702899514
1702899515
[299] 1957年12月2日刘少奇在中国工会八次代表大会上正式宣布了“十五年超过英国”的目标后,“超英赶美”便成为发动“大跃进”,特别是工业“大跃进”的一个重要口号。见薄一波《若干重大决策与事件的回顾》下卷,第692页。
1702899516
1702899517
[300] 详见本书第九章。
1702899518
1702899519
[301] 郑文瀚:《秘书日记里的彭老总》,第214~215页。
1702899520
1702899521
[302] 赫鲁晓夫:《最后的遗言》,第394~395页。
1702899522
1702899523
[303] 转引自麦德维杰夫《赫鲁晓夫传》,第157~159页。
1702899524
1702899525
[304] 《人民日报》1963年9月1日,第1版;《毛文稿》第6册,第635~636页。
1702899526
1702899527
[305] Правда,21-22 сентября 1963г..
1702899528
1702899529
[306] 见过该讲话的俄文速记记录的俄国学者库利克说:“这份文件显然没有经过文字加工,而且俄文的翻译水平也很差”。见Кулик Советско-китайский раскол,с.217。
1702899530
1702899531
[307] 《人民日报》1957年11月20日,第1版。
[
上一页 ]
[ :1.702899482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