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2928314e+09
1702928314
1702928315 欧麦尔被刺杀身亡后,年约七旬高龄的奥斯曼(Uthman ibn Affan,约577—656)被推选为第三任哈里发,他来自颇具势力的倭马亚家族,这个家族和先知的家族——哈希姆家族——都属于麦加的古莱什部落。同时,奥斯曼是先知的女婿,他先后娶了先知的两个女儿。他虽已年逾古稀,但执政长达12年,可是他的统治后期问题很多,以至于穆斯林内部产生了矛盾,奥斯曼后来死于叛军之手。656年,先知的堂弟兼女婿阿里(Ali ibn Abi Talib,约601—661),作为跟先知在亲缘关系上最近的人,在纷扰之中被推上了哈里发的位置。
1702928316
1702928317 阿里上台后不久就宣布迁都,离开麦地那,到了今天伊拉克南部的库法。如今,伊拉克南部的穆斯林主要是什叶派(阿里的追随者)。虽然阿里继任了哈里发,也得到大多数人的承认,但他遭到了当时的叙利亚总督、出身倭马亚家族的穆阿维叶(Muawiya ibn Abi Sufyan,约597/603/605—680)等人的反对,他们以为奥斯曼报仇为由,对阿里兴师问罪。于是,双方发生了战争。在657年的隋芬之战中,胜利明显属于阿里一方,但他接受了对方狡诈的“以《古兰经》裁决”的和谈要求,这遭到了阿里阵营中主战派的反对,他们脱离了阿里的领导,成为哈瓦立吉派。“哈瓦立吉”(Khawarij)即“出走”的意思,哈瓦立吉派是教义上比较极端的一派。“《古兰经》裁决”的结果竟然是让阿里和穆阿维叶都放弃哈里发职位,这对军事上本来已经取得胜利的阿里来说是重大挫折。661年,哈瓦立吉派派出杀手分头刺杀穆阿维叶和阿里,但结果是穆阿维叶受伤,阿里被刺身亡。这是伊斯兰教历史的一个重要拐点。
1702928318
1702928319 阿里死后,他与先知的女儿法蒂玛所生的两个儿子,也就是先知的两个外孙(哈桑、侯赛因)先后继任,但都死于倭马亚家族之手,倭马亚家族从此背上了杀害圣裔的恶名。倭马亚家族最终自立哈里发,建立了倭马亚王朝(Umayyad Dynasty,661—750,中国史称白衣大食),这是阿拉伯历史上的第一个世袭王朝。倭马亚王朝之后是阿拔斯王朝(Abbasid Dynasty,750—1258,中国史称黑衣大食)。
1702928320
1702928321 拥护阿里的一派即阿里党人,被简称为“什叶派”(“什叶”即党人的意思)。最初,这只是一个政治派别,后来逐渐发展出独立的宗教思想体系,伊斯兰教也就分成逊尼派(又称“正统派”)和什叶派两大派别(两大派别之下还有支派)。逊尼派承认四大哈里发都是合法继任者,因此获得历代哈里发国家的扶植而广泛流传,当今世界上的穆斯林多属逊尼派;而什叶派只承认阿里及其后裔才是合法的继任者,信奉什叶派的人数量相对较少,现主要分布于伊朗、伊拉克等地。
1702928322
1702928323 总之,伊斯兰教使得在恶劣环境中多年默默无闻的阿拉伯民族走上世界历史舞台,成就了一番伟业。通过创立伊斯兰教,先知穆罕默德以其雄才伟略初步完成了阿拉伯半岛的统一。团结起来的阿拉伯人,旋即释放出多年沉寂生活中被隐藏的激情与活力。对财富的追求在宗教的旗帜下也变成了对信仰的践行。在先知穆罕默德去世之后,阿拉伯人以摧枯拉朽之势展开了对外征服,建立了规模庞大的帝国,雄踞古代近东历史数百年。随着阿拉伯穆斯林的对外征服与帝国的崛起,半岛之外也加速伊斯兰化与阿拉伯化。不过,在1258年定都巴格达的阿拔斯王朝被蒙古人正式灭亡之后,最终继承了中东伊斯兰帝国遗产的是奥斯曼土耳其人。伊斯兰世界的中心也逐渐向北移动到了伊斯坦布尔。
1702928324
1702928325 [1][突尼斯]伊本·赫勒敦:《历史绪论》,李振中译,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2015年。
1702928326
1702928327 [2]司马迁:《史记》,卷一百十·匈奴列传第五十,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
1702928328
1702928329 [3]金宜久主编:《伊斯兰教史》,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46—47页。
1702928330
1702928331 [4][美]菲利浦·希提:《阿拉伯通史》,马坚译,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08年,第21—22页。
1702928332
1702928333 [5]潘世杰:《从〈古兰经〉看伊斯兰的妇女赋权思想》,《伊斯兰文化》2013年第1期。
1702928334
1702928335 [6]William Rosen,Justinian’s Flea:Plague,Empire,and the Birth of Europe,New York:Penguin Group,2007.
1702928336
1702928337 [7][美]乔纳森·莱昂斯:《智慧宫——阿拉伯人如何改变了西方文明》,刘榜离等译,北京:新星出版社,2013年。
1702928338
1702928339
1702928340
1702928341
1702928342 从巴格达到伊斯坦布尔:历史视野下的中东大变局 [:1702928031]
1702928343 从巴格达到伊斯坦布尔:历史视野下的中东大变局 第二章从奥斯曼到土耳其
1702928344
1702928345 一、奥斯曼帝国的兴衰
1702928346
1702928347 关于奥斯曼人的起源其实并无可靠的史实支撑,大致上说,他们的核心在源头上是不断向西迁徙的、来自内陆亚洲的游牧部落成员,其在迁徙过程中皈依了伊斯兰教。来自内陆亚洲的游牧部落早在11世纪曼齐刻尔特之战后就进入了小亚细亚半岛,这同时开启了小亚细亚地区的伊斯兰化。11世纪末,塞尔柱王朝分裂,从中分出的罗姆苏丹国,以科尼亚为中心,控制了小亚细亚的重要地区。13世纪中叶,蒙古人的到来对罗姆苏丹国造成重创,后者成为蒙古人的附庸,于14世纪初灭亡。与此同时,蒙古人在1258年灭亡了阿拉伯人的阿拔斯王朝。蒙古人的征服给小亚细亚地区带来了巨大动荡,游牧民族向西的迁移更加频繁。正是在这一过程中,奥斯曼人趁机崛起。他们混合了流民、游牧部落、对战利品的追逐和宗教狂热等多种元素,一般认为奥斯曼人是一个生长于边疆社会的、混杂的“劫掠集团”,最终从一个边疆地区的公国发展为一个规模巨大的中东帝国。[1]
1702928348
1702928349 奥斯曼集团的核心,是有着内陆亚洲游牧社会背景的、讲突厥语族语言的奥斯曼家族,信奉伊斯兰教。不过,至迟到13世纪末的时候,奥斯曼部落已不再是一个典型的游牧群体了,其失去了很多游牧特征,比如,季节性的转换牧场这种做法,最晚到奥斯曼一世时代(1280—1324)初期就已经不存在了,相应地,奥斯曼人的传统部族纽带也不重要了,但一种新的能够把人们团结起来的方式出现了,这就是备受争议的参与伊斯兰“圣战”(gaza/غزاء)的“加齐”(gazi/غازى,为信仰而战的武士)的共同体意识。奥斯曼及其儿子奥尔汗(1324—1362年在位)都有“加齐”称号,并率领同辈的战士们参与“圣战”。但这不是正统伊斯兰神学所谓的“圣战”,他们所做的就是一种集团式劫掠,还与周边的、同属突厥系的公国冲突不断。[2]
1702928350
1702928351 需要注意的是,尽管奥斯曼帝国经常被误以为是由来自内陆亚洲的游牧民族所创立的“大陆帝国”,但实际上,奥斯曼帝国在很长时期内也算一个海陆复合型帝国,无论是北边的黑海,南边的地中海还是波斯湾以东地区,奥斯曼人要么将其收入囊中,要么在那里开展海上行动。鼎盛时期的奥斯曼帝国的疆域涵盖从巴尔干、东南欧地区到小亚细亚再到阿拉伯地区和北非,地中海沿岸大部分地区在相当长的一段历史时期是奥斯曼帝国的实际控制范围。所以,我们不能简单地把奥斯曼帝国视为一个大陆帝国,还应该考虑到它在地中海地区长期的霸主地位。历史上奥斯曼帝国在地中海东部曾拥有非常强大的海军力量,北非地区的领土主要也是靠海军的力量来维持的。当然奥斯曼帝国的海军有那个时代比较普遍的特征,就是主要利用海盗作战。
1702928352
1702928353 历史上,奥斯曼人其实并不喜欢别人称呼自己为“土耳其人”(Turk,或者突厥人),他们也不会这么自称。这是为什么呢?简单来讲,自古以来,某个群体如何称呼自己(自称)和别人怎么来称呼或看待它(他称),这中间往往是有差异的。随着奥斯曼人力量逐渐发展壮大,西方人把活跃在小亚细亚地区的这些长相、语言、习俗、宗教相似的部落或者是部落联盟,都称作土耳其人,欧洲人长期称奥斯曼帝国为土耳其帝国。欧洲人这种说法,至少可以追溯到马可·波罗(Marco Polo,1254—1324)的同代欧洲人所使用的Turquie。讲突厥语族语言的部落当然有自己的部落身份或认同,比如,奥斯曼部落的名称来自一个叫奥斯曼的著名酋长,这往往是内亚游牧民集团命名的一种习惯,建立塞尔柱帝国(Seljuk Empire,1037—1194)的游牧民集团的名称,其实也是来自一个叫塞尔柱的著名的部落酋长。这些游牧部落都有各自的身份和认同,但自身没有一个统一的所谓“土耳其人”或者“突厥人”的认同。外人可能对他们有这样的一个界定,比如,在波斯人和阿拉伯人的认知里面就会将他们统称为“突厥人”,前面讲到的欧洲人对这些游牧部落的指称也是这样,所以我们可以看到,这里讲到的“土耳其”或“突厥”是比较泛化的一种统称,显然不是今天意义上的民族认同,所以,两者不能混为一谈。
1702928354
1702928355 奥斯曼人的国家继续发展,它以后怎么自称呢?就是叫“伟大国家”(Devlet-i Aliyye),大概有“天朝上国”的意思。奥斯曼人当然也知道波斯—阿拉伯的那个认知传统,而且波斯—阿拉伯这个认知传统也进入了奥斯曼的文化或历史书写中,这对奥斯曼人是有(再)教育意义的。所以,也不能说奥斯曼人对土耳其或突厥没有认识,或者说他们完全遗忘了出身,他们至少也会承认自己说的语言是突厥语;但是,精英阶层、统治阶层的人还是不愿意认同“突厥”,而更喜欢自称为“奥斯曼人”(Osmanlı)。在当时,如果日常说起“土耳其人”或“突厥人”,主要是指有游牧背景的、较为不开化的那些部落民。这是奥斯曼帝国历史上长期存在的一个情况。
1702928356
1702928357 奥斯曼帝国统治着广袤的领土,内部有着非常多元的文化身份,这常常体现在奥斯曼帝国君主的称号上。这些头衔中包括跟伊斯兰有关的“加齐”(字面意思是为信仰而战的武士),跟中东地区历史传统有关的“苏丹”(Sultan),然后,还有跟内陆亚洲有关系的“汗”或“可汗”(Khan),以及跟波斯有关的“帕迪夏”(Padişah,意思是“大王”),此外还有跟欧洲传统有关的“恺撒”(Caesar)等。当然跟穆斯林关系最密切的,是在16世纪奥斯曼帝国达到鼎盛后更多采用的“哈里发”(指的是先知的继承人)这个头衔,一直延用到1924年。
1702928358
1702928359 所以,仅仅从这些表面的现象就可以看得出来,奥斯曼帝国是一份非常复杂的遗产。研究奥斯曼帝国史的著名专家哈里勒·伊纳尔哲克(Halil İnalcık)打过一个比方,说奥斯曼帝国就像一把伞,伞下面罩着一群有着不同文化传统的族群以及次级政治体。奥斯曼帝国作为一把伞,苏丹就是这个伞的顶尖,维系帝国需要的就是对苏丹的效忠。这个帝国是建立在多族群、多文化、多宗教的基础上的。理想意义上的民族国家是建立在“一族一国”基础上的,但实际上当然很难完全做到。奥斯曼帝国的文化和族群是多元的,在传统的技术条件下,就跟其他很多规模较大的政治体一样,很多时候它都要通过“间接统治”来维持运转。
1702928360
1702928361 在从安纳托利亚西北部的一个小公国向国家和帝国的转变过程中,奥斯曼政权首先着力经营和征服的是基督教地区,尤其是东南欧巴尔干半岛,而且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发展成为一个巴尔干大国。到1356年,奥斯曼人已经控制了达达尼尔海峡,打开了通向欧洲的大门。之后,他们渡过达达尼尔海峡,开始在欧洲攻城略地,用了差不多100年的时间征服了整个巴尔干半岛,其中最重要的,是1453年“征服者”穆罕默德二世(Fatih Sultan Mehmet II,1444—1446年、1451—1481年在位)率军攻陷君士坦丁堡。到15世纪晚期,土耳其人已经据有整个小亚细亚以及巴尔干半岛上的保加利亚、马其顿、塞尔维亚、波斯尼亚、黑塞哥维那和阿尔巴尼亚等地。可以说,随着奥斯曼人在欧洲的扩张,其治下的人口中基督徒的比例逐渐提高。
1702928362
1702928363 进入16世纪,奥斯曼土耳其人继续征战扩张。苏丹塞利姆一世(Selim I,1512—1520年在位)时期,其扩张主要表现为对伊斯兰世界的领土兼并。奥斯曼人的军队于1514年在小亚细亚东部的查尔迪兰(Chaldiran)重创什叶派的萨非王朝(Safavid Dynasty,1501—1736)伊思迈尔一世(Ismail I,1501—1524年在位)的军队。此后,奥斯曼帝国将扩张的矛头主要指向了以埃及为基地的马穆鲁克王朝(Mamluk Dynasty,1250—1517)。1516—1517年,奥斯曼人征服了马穆鲁克王朝,把叙利亚、埃及和阿拉伯半岛的汉志地区纳入统治范围,结果之一就是帝国的穆斯林人口比重明显上升。
[ 上一页 ]  [ :1.702928314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