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2937487
1702937488
(81) 同上书,第29页。
1702937489
1702937490
(82) Andrew Bacevich, “Policing Utopia—the Military Imperatives of Globalization”, The National Interest, Summer 1999.
1702937491
1702937492
1702937493
1702937494
1702937496
当代西方国际关系理论 第十章 国际关系理论研究在中国
1702937497
1702937498
政治学、法学、社会学,以及世界政治的研究,我们过去多年忽视了,现在也需要赶快补课。
1702937499
1702937500
——邓小平:《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1702937501
1702937502
当思维从具体的东西上升到抽象的东西时,它不是离开——如果它是正确的——真理,而是接近真理。
1702937503
1702937504
——列宁:《黑格尔〈逻辑学〉一书摘要》
1702937505
1702937506
在理论方面还有很多工作需要做……只有清晰的理论分析才能在错综复杂的事实中指明正确的道路。
1702937507
1702937508
——恩格斯:《致康·施米特》
1702937509
1702937510
理论在一个国家的实现程度,决定于理论满足这个国家的需要程度。
1702937511
1702937512
——马克思:《〈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
1702937513
1702937514
1702937515
1702937516
1702937518
当代西方国际关系理论 第一节 简要的历史回顾
1702937519
1702937520
在中国,国际关系理论研究作为一门独立学科,开始形成于20世纪80年代初。邓小平同志曾说过:“政治学、法学、社会学,以及世界政治的研究,我们过去多年忽视了,现在也需要赶快补课。”(1)他还特别提出,要加强“世界政治研究”(2)。在学科起步晚于别人,研究水平落后于别人的情况下,我国学者奋起直追、努力探索。在过去的近20年时间里,我们补了不少课,成绩斐然。不仅有许多文章、专著、译著问世,而且在大学和研究机构开设了这方面的课程,开展有关的研究,召开国际和国内学术讨论会。当代国际关系研究已经成为我国社会科学的一个十分活跃、大有作为的领域。
1702937521
1702937522
自20世纪80年代初以来,我国国际关系理论研究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
1702937523
1702937524
1.第一阶段(1980—1987年)。80年代以前,我国国际关系理论研究几乎是一片空白。以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标志的新形势,为国际关系研究的建立和发展创造了条件。从此,我国国际关系理论研究悄然兴起,主要表现在:
1702937525
1702937526
(1)开始介绍西方国际关系理论。最早介绍西方国际关系理论的文章是陈乐民的《当代西方国际关系理论简介》(3);最早介绍西方国际关系理论的著作是陈汉民的《在国际舞台上》;接着,倪世雄和金应忠推出了《当代美国国际关系流派文选》。最先翻译的两本国际关系理论专著分别是詹姆斯·多尔蒂和罗伯特·法尔兹格拉夫的《争论中的国际关系理论》和威廉·奥尔森等人的《国际关系理论与实践》。重点介绍西方国际关系理论,成为这一阶段我国国际关系理论研究的显著特点。
1702937527
1702937528
(2)自1984年,一批复刊或增设的学术杂志开辟专栏,为国际关系理论研究提供论坛。具有代表性的是《国外社会科学》、《国外政治学》、《国际问题研究》、《现代国际关系》、《世界经济与政治》、《政治学研究》、《美国研究》、《欧洲》、《国际展望》、《国际观察》、《社会科学》、《社会科学和社会科学文摘》、《战略与管理》、《太平洋学报》等。一些大学学报也刊登国际关系理论研究文章。据粗略统计,在此阶段,国内杂志上发表的国际关系理论论文和译文共60多篇(4)。
1702937529
1702937530
(3)80年代以后,国际关系理论进入大学课堂,如:北京大学、复旦大学、南京大学、人民大学、外交学院、南开大学及几所军队和地方的外语学院等。所设课程与国外的国际关系理论课程逐渐接轨,一些重点大学的国际关系理论专业开始培养研究生。
1702937531
1702937532
2.第二阶段(1987—1994年)。在这一阶段,介绍西方国际关系理论与创立中国国际关系理论相结合的最初努力,使国际关系理论研究在我国又取得了可喜的进展:
1702937533
1702937534
(1)1987年8月在上海召开了第一次国际关系理论讨论会,汪道涵同志致词,宦乡同志作主题报告。宦乡同志提出了有关国际关系理论研究的七个重要问题:国际关系理论已成为一门跨学科的交叉性综合学科;它应重视对人的作用的研究;它还应重视信息作用的研究;它要为实际服务,指导今后的行为;它要从苏联和西方国家的国际关系学中吸取我们所需的营养;它需研究我国外交的历史经验,以及它还需要研究国际关系的对象、框架和任务(5)。这次会议总结了80年代初至1987年我国引进、介绍西方国际关系理论的成果,就重大国际问题举行了深入讨论,并提出了创建我国国际关系理论的任务。这次会议对我国国际问题研究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以后,1993年8月在山东烟台召开了“国际问题务虚会”,这是又一次重要的研讨国际关系理论的会议。务虚会以邓小平同志南巡讲话为指导,遵循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更高层地探讨了冷战后国际关系的变化及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国际关系理论的初步框架。
1702937535
1702937536
此外,在发展国际交流与合作过程中,还成功地举办了两次有关的国际学术讨论会。一次是1991年6月在北京举办的“跨世纪的挑战——中国国际关系学科的发展”国际讨论会,会议着重围绕三个问题开展了热烈的讨论:当前时代的特征,国际关系的基本概念与新问题,中国国际关系理论发展的问题。另一次是1994年11月在北京召开的“面向21世纪的中国与世界”国际学术讨论会,来自全国各地的与会者和国外学者一起就冷战后国际关系的格局、特征以及国际关系理论建设问题广泛交换了意见。这两次国际会议对扩大中国国际关系学在世界上的影响,促进我国国际关系理论界的对外交流合作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
上一页 ]
[ :1.702937487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