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2942956
1702942957
同他们在公立学校的热爱运动者们一样,这些颇有男子气概的足球队员们也是出于对运动本身的热爱而在球场上挥汗如雨,他们由此获得的奖励便是个人强健的体魄以及一种全力以赴之后的成就感。得奖与否是次要的,或者说通常情况下是次要的。维多利亚时代中期的中产阶级体育运动存在着一种矛盾——尽管优秀的选手总是通过自身的精神风貌来赢得人们的尊重,但学校各个家族之间以及各个学校之间的比赛都设立了冠军奖杯,鼓励参赛者赢取胜利将其收入囊中。这样的竞争模式在学校之外的地方被如法炮制。截至19世纪70年代,地方以及全国的橄榄球和足球联盟都开始了自己的联赛。男孩子和成年男子常常在比赛开始之前就兴奋到不能自已。同今天一样,男士们只要见面就一定会对各参赛队各球员的表现进行如火如荼的讨论。
1702942958
1702942959
19世纪第三个25年间,板球、足球和橄榄球运动逐渐从公立学校走入了英国主流社会文化。足球协会下属的俱乐部数量从1871年的50个增加到了1905年的1万个以上。人们开始竭力地把竞技比赛也引入到新成立的普通小学中,因为这些小学的工人阶级孩子们除了跑跑跳跳式的简单操练便别无其他体育活动。小学董事会没有什么理由拒绝,而且中产阶级的积极分子还会捐款来修建运动场地,以便激发贫穷孩子们公平竞争的意识,同时也让他们强壮坚韧起来。[17]因此,在20世纪的前10年,体育比赛便进入了英国几乎每所小学的课程大纲中。
1702942960
1702942961
这些体育运动的发展也带来了冲突。中产阶级视球场为一个检验道德风尚和有闲业余爱好者们比赛和训练的地方。而工人阶级的橄榄球和足球运动员却不这么认为。他们坚称仅从请假耽误了工作以及为比赛支付了路费来看,自己都应该获得一定的酬劳作为补偿。中产阶级不同意朝职业球员方向转型,担心球员职业化会对体育道德体育精神有所损害。1894年,一名毕业于海利伯瑞公学的业余橄榄球联合会的官员发表了自己的看法,称职业球员“没有了体育精神也很难在球场上做到全力以赴”。[18]4年之后,英国的橄榄球运动沿着社会和地理的楚河汉界分裂成了两大阵营,不过英式橄榄球联合会并未遭到解散。联盟主要面向的是中产阶级、业余球员和公学教育,盛行于南方,在南威尔士、英格兰中部和边境地区是绝对的主导;而橄榄球联盟,是面向工人阶级的职业化橄榄球运动,盛行于英国北部地区。随着北部工业区越来越多的足球俱乐部开始任用职业选手,英国的足球运动也发生了同样的分裂。
1702942962
1702942963
哀叹业余体育精神受损的声音随之四起。1912年,一位退休的老校长厉声谴责了“运动天赋的职业化、一味追求打破纪录以及把冠军选手奉若神灵的做法”,认为这些都是“国家活力衰竭的症状”。[19]类似的歇斯底里之人不在少数,玛丽勒本板球俱乐部甚至不允许“球员”(即职业运动员)同“绅士”(即非职业运动员)共用一间更衣室,并把这一惯例一直保持到20世纪中叶。[20]在记分卡签名的时候,非职业的绅士们可以签上自己的全名和名字缩写,但职业球员就只能写上自己的姓氏。中产阶级对比赛职业化和非赢即输式竞争的反感其实有些让人感到意外,因为他们一直以来都坚信竞争是自然的法则,是创造财富和实现人类进步的必需。是公立学校的教育理念让体育运动免受了这种竞争性的影响。即使没有被神圣化,中产阶级的体育运动也有了一种贵族意味,他们认为金钱支付和不顾一切的求胜心态会对其高贵性有所玷污。似乎真正的运动员应该同中世纪的骑士一样,除了荣誉和声望便别无他求。
1702942964
1702942965
从表面上看来,中产阶级对职业运动的反感折射出了维多利亚时代晚期英国公学对孜孜求利的深恶痛绝。有人认为,英国公立学校让一代代的中产阶级男孩从他们父辈得以繁荣的商业生活中脱离了出来,转到了其他可以做个基督教绅士随良心做事、只做好事的职业上。高尚的思想容不得对利益的追逐,公学教育将古老的轻商思想从沉睡中重新唤醒。柯瑞里·巴尼特就曾经点出了这种态度上的明显转变,担心这可能会导致缔造工业革命的创造力和商业精神的衰竭,以及随之而来的国家经济的停滞和世界影响力的下降。[21]
1702942966
1702942967
态度的转变让各个公学有了前所未有的使命感,也让公学校长们更加积极地用轻商思想去影响中产阶级的上层人士。但学校校友名册却显示出事与愿违的结果。据毕业生的就业去向来看,公学的孩子们依然还是对经商有着很大的热情,都愿意投身于商业领域,尤其是在逐渐增多的海外贸易地区以及殖民地地区进行投资。雷普顿公学于1854年招收的13名男生中,有10名的就业情况可以在记录中查到:有三位进入了律师行业(其中一位成为了印度马德拉斯的法官),两位升入了大学继续深造(其中一个后来在中国从事口译工作),两位进入了商业领域,一位后来成了牙医,另一位在军队任职,还有一位移民到了新南威尔士。雷普顿公学于1880—1881学年入校的37名学生也有着类似的毕业去向:
1702942968
1702942969
部队任职 2人
1702942970
1702942971
商业 10人
1702942972
1702942973
工程/科技 1人
1702942974
1702942975
法律/医药 5人
1702942976
1702942977
升入大学 15人
1702942978
1702942979
余下的人中,一位当了小学校长,一位当了艺术家,还有一位当了印度行政官员。
1702942980
1702942981
塞德伯和海利伯瑞两所公学的毕业生也表现出了类似的职业偏好,这两所学校主要招收的是中产阶级家庭的男孩。塞德伯1884年入校生的毕业去向为:
1702942982
1702942983
部队任职 2人
1702942984
1702942985
商业 16人
1702942986
1702942987
工程/科技 3人
1702942988
1702942989
律师/医药 7人
1702942990
1702942991
余下的人中,两位升入了大学,两位当了建筑师,一位当了公务员,另外一位是教育部官员。进入商业领域的16人中,有一位在印度做了咖啡种植园主,一位到美国做了房地产经销商,还有一位在澳洲塔斯马尼亚经营农场。海利伯瑞公学1888年入校生的情况也是大同小异:
1702942992
1702942993
部队任职 4人
1702942994
1702942995
(其中一人在英埃联合部队)
1702942996
1702942997
商业 15人
1702942998
1702942999
法律/医药 4人
1702943000
1702943001
工程/科技 2人
1702943002
1702943003
国内/帝国驻外政府 4人[22][23]
1702943004
1702943005
其余十几人中还有两位神职人员、一位校长和一位建筑师。同塞德伯一样,海外投资对毕业生有很强的吸引力。海利伯瑞的学生有在锡兰从事茶叶种植的,有在巴西和孟买从事银行业的,有在美国加州经营水果种植园的,还有在俄勒冈州从事牧场养殖的。[24]越来越多的英国资本流向国外,越来越多的年轻公学毕业生奔赴海外市场建立自己的企业。
[
上一页 ]
[ :1.702942956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