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294351e+09
1702943510 [36]Motor Cycling and Motor,12 November 1902.
1702943511
1702943512 [37]Buffalo Review and Lodge Report er,1 August 1881.
1702943513
1702943514 [38]Lee,6.
1702943515
1702943516 [39]Spectator,6 August 1892.
1702943517
1702943518 [40]ILN,13 August 1881.
1702943519
1702943520 [41]ILN,3 June 1893.
1702943521
1702943522 [42]GL,Ms 19,019,16,18 November 1852.
1702943523
1702943524 [43]GL,Ms 15,819.
1702943525
1702943526
1702943527
1702943528
1702943529 中产阶级史 [:1702939221]
1702943530 中产阶级史 第十章 俗人:中产阶级文化
1702943531
1702943532 马修·阿诺德在其随笔《文化与无政府状态》(1869)中给中产阶级贴上了“俗人”这枚著名的标签。俗人的特征是,思维狭隘、刚愎自用、贪婪且在艺术和建筑方面缺乏审美能力。俗人之上是贵族,阿诺德给他们贴的标签是“野蛮人”,这个阶级的特征是耍派头、放纵激情而且和本阶层之外的社会脱节。俗人之下是“平常人”,他们和野蛮人一样不在拯救之列。阿诺德对俗人还抱有一些希望,若是他们肯抛弃唯物论而接纳古希腊的美德,那他们的审美观还有得救。因为他相信,“经过希腊文化荡涤的人生,会带上一种悠闲、清朗和光辉的氛围;这样的生活将充满甜蜜与光明”。
1702943533
1702943534 阿诺德继承了博学派教导中产阶级分辨美丑的衣钵。普京、罗斯金、阿诺德及后来的威廉·莫里斯将其读者引向了视觉的纯粹与愉悦,并提醒他们,伟大的艺术具备净化和升华精神的道德维度。中产阶级人士,尤其是那些有着社交野心希望自己能成为拥有鉴赏力的赞助者的人们对此可是洗耳恭听。他们认可一个原则,即尽管艺术作品的美学属性与其教导和描述能力密切相关,这一属性仍然是次要的;因为符合道德规范的艺术能使人变得更优秀。米莱的《少年时期的罗利》(这在中产阶级的版画买家中非常流行)为人们描绘了一个关于未来帝国的缔造者的梦想如何被初次唤醒的故事,并暗示后维多利亚时代的少年们需要类似的鼓舞来催生伟大的行动。这个振奋人心的场景,直至20世纪中叶还装饰着学校的教室。有时候,这一讯息是直接表达出来的。威廉·弗里兹1887年出品的《通往毁灭之路》,可谓是当代版的《雷克的进步》。画中的场景包括聚众赌博的大学生、一处赛马场、副司法长官的到来、举家流亡法国的年轻破产者以及一把躺在阁楼桌上的手枪。
1702943535
1702943536 艺术也与花钱有关。各个层面的中产阶级人士都愿意赞助装潢艺术。其中最富有的会委任建筑师给他们建造楼房并购买油画和雕塑来装点门面,而出不起那么多钱的人就购买复制品以及大批量制造的家具和陶瓷制品。不管预算多少,中产阶级非常在意时尚感并且紧跟潮流——因为艺术能让那些家居装饰彰显主人的地位。阿诺德和其他美学大师吹捧的审美理念也被应用到了日常用品上。《文化与无政府状态》帮助开启了19世纪70年代安妮女王风格的复兴(奥斯伯特·兰开斯特的《荷兰渡船街》就是一例),其轻快朴素的特点是对压抑繁复的哥特风格的一种反抗。坐落于特纳姆格林的贝德福德公园的安妮女王住宅区弥漫着阿诺德式的甜美明亮。这是经过精心策划以吸引久经世故的中产阶级上层消费者的投机项目。一位讽刺者总结了这些人可能邂逅的欢乐:
1702943537
1702943538 一座村庄
1702943539
1702943540 为所有审美家而建
1702943541
1702943542 用彻底的欢乐完全
1702943543
1702943544 填满他们珍贵的灵魂。
1702943545
1702943546 地板已上过色打过蜡
1702943547
1702943548 而壁炉也已铺上瓷砖
1702943549
1702943550 文化的高贵结晶
1702943551
1702943552 就这样驱逐了俗人。[1]
1702943553
1702943554 18世纪对正统文化的传统理念已经风靡社会。消费者们宁愿追随专家们的教条也不相信自己未受教导的直觉。一次审美的误判几乎等同于在汤羹上桌前就端出鱼这样的社交失礼。和有关时尚的所有事物一样,最新潮的风格要取得短暂优势,通常离不开对其之前的流行风格的诋毁。《工作室》杂志在1905年宣称,爱德华七世时代风格的独立式住房体现出来的整洁流畅的线条,是受人欢迎的“对风格混搭的别墅”和“那些降低了维多利亚时代格调的产物的一次换血”。
1702943555
1702943556 这些判断都依照了不同的审美哲学家的观点,但后者的目的往往都是一致的:培养出一种能引发他人尊敬和钦佩的品位。人们在房间里摆放伦勃朗的铜版画、廉价的印刷品、以威廉·莫里斯的作品为背景制成的墙纸或大批量制造的餐具,而这些也同时彰显了主人的消费能力和鉴赏力。萨默赛特·毛姆的戏剧《史密斯》(1909)的布景,确切来说,就反映了“其对于寻常事物卓越品味的”,“伦敦每位上层中产阶级女性都拥有的那种客厅”。橱柜里还摆放有“精美的瓷器”,而墙上挂着意大利大师的画作。[2]
1702943557
1702943558 对于设计师来说,创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客厅并非难事。在为那些专注于地位标志的读者量身定做的杂志中,他们能找到各种室内陈设的图示。设计师和制造商会将“优秀”和“时髦”视为同义词,并坚信他们的客户中有许多人热切渴望及时了解最新的式样。出现在当年秋季广告中的“1886年的新款”家具也许和1885年的相差无几,但是任何一点新颖之处都让消费者着迷。[3]到了1900年,17世纪的复古家具已经大行其道。牛津街吉洛家具店还为那些希望第一时间得到专家原创装饰设计的顾客,提供个性化项目和全套的室内布景。这项服务一直为皇室和贵族所拥护,也是检验那些喜欢在社会上标榜自己的中产阶级买家优秀与否的试金石。[4]如果那些关于后维多利亚和爱德华时代风格建筑的广告存本真实可信的话,那么当时肯定有一大帮女主人会喋喋不休地告诉访客,她们的画室就是皇室远亲们的客厅的复制品。同样,她们的丈夫也会夸耀说自己拥有首相和少数贵族所青睐的同款汽车。可见,贵族的选择依然是中产阶级决定什么是值得拥有的评判标准。
1702943559
[ 上一页 ]  [ :1.70294351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