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297437e+09
1702974370
1702974371 [2]C.V.Woodward,The Comparative Approch to American History,Chapter Ⅳ.
1702974372
1702974373 [3][日]松尾文夫:《拿枪的民主主义》,小学馆2004年版,第160页。
1702974374
1702974375 [4][日]松尾文夫:《拿枪的民主主义》,小学馆2004年版,第160页。
1702974376
1702974377 [5][美]艾克敏:《布什总统的信仰历程》,王青山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第245页。
1702974378
1702974379 [6]罗纳德·里根1981年就职演说,参见《美国总统演讲集萃》,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年版,第327页。
1702974380
1702974381 [7]J.W.布什,《2003年1月述职演说》,参见栗林辉夫:《布什的上帝与上帝之国美利坚》,日本基督教出版局2003年版,第34页。
1702974382
1702974383 [8][法]托克维尔:《论美国的民主》上卷,董果良译,商务印书馆1988年版。
1702974384
1702974385 [9][法]托克维尔:《论美国的民主》上卷,董果良译,商务印书馆1988年版。
1702974386
1702974387 [10][日]松尾文夫:《拿枪的民主主义》,小学馆2004年版,第160页。
1702974388
1702974389 [11][日]松尾文夫:《拿枪的民主主义》,小学馆2004年版,第162页。
1702974390
1702974391 [12][美]马汉:《海权论》,萧伟中、梅然译,中国言实出版社1997年版,第425页。
1702974392
1702974393 [13]刘笑盈:《眺望珍珠港——美日从合作走向战争的历史透视》,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2年版,第19页。
1702974394
1702974395 [14]J.Isreal,Progressivism and Open Door:America and China 1905-1921,University of Piffsburgh press,1971,Preface.
1702974396
1702974397 [15][美]威廉·夏伊勒:《第三帝国的兴亡》下卷,董乐山、陈廷佑等译,世界知识出版社2005年版,第881页。
1702974398
1702974399 [16][美]威廉·夏伊勒:《第三帝国的兴亡》下卷,董乐山、陈廷佑等译,世界知识出版社2005年版,第882页。
1702974400
1702974401 [17][日]冈崎久彦:《重光·东乡及其时代》,PHP文库出版社2003年版,第308页。
1702974402
1702974403 [18]《美国外交文件:日本,1931—1941》,第488页。
1702974404
1702974405 [19][日]冈崎久彦:《重光·东乡及其时代》,PHP文库出版社2003年版,第344页。书中记载,东条说完这句话之后,反对开战的近卫首相对此反驳说:“个人可以去跳,但不能带着有着两千六百年历史的国家和一亿民众一起去跳。”
1702974406
1702974407 [20][美]亨利·基辛格:《外交》,日本经济新闻社1996年版。
1702974408
1702974409 [21][日]冈崎久彦:《重光·东乡及其时代》,PHP文库出版社2003年版,第309页。
1702974410
1702974411
1702974412
1702974413
1702974414 美国的本质:基督新教支配的国家和外交 [:1702973376]
1702974415 美国的本质:基督新教支配的国家和外交 第四章 美国的意识形态实际上是基督教理念的产物
1702974416
1702974417 美国的意识形态起源于美国人信奉的基督新教,美国人对民主自由的执着和美国人所具有的强烈的选民意识及天命意识,来源于美国人信仰的基督新教。
1702974418
1702974419 美国人把基督教的观念和自由的观念这样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以至于在他们的脑海中这两个概念不能单独地存在。
[ 上一页 ]  [ :1.70297437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