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2978657
1702978658
1702978659
1702978660
斯大林。(新华社稿)
1702978661
1702978662
俄共中央机关和书记处情况
1702978663
1702978664
先说一下“书记”的来源。书记一词的俄文是Секретарь,按字典的解释是:(1)处理机关团体或个人业务信函、公文的人员,也就是通常的秘书。(2)会议的记录员、书记员,也就是文书。(3)选举出来的组织领导人(通常是政党),即现在党的书记。前两释义是此词的本义——秘书,文书,第三种释义是后来发展演变的结果。
1702978665
1702978666
俄共当年设书记一职的本意是强调这不是官职,仅仅是从事文案工作、处理来往公文、信函的秘书工作。不过发展到后来,书记作为秘书、文书之类的称呼同大权在握的官方身份有点不相称,于是Секретарь一词的概念就一分为二,在中文里,一个是专管办文、处理日常事务的,仍称“秘书”,一个是掌握权力的长官,称“书记”。俄文用的还是同一个词。
1702978667
1702978668
从苏共书记职能的演变也可以看到词义的上述变化。
1702978669
1702978670
书记处设立得较早。1917年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第六次代表大会后8月6(19)日设立了书记处。当天的会议记录写道:“工作的组织部分由书记处负责,应由5名中央委员组成……书记处的成员为:捷尔任斯基、越飞、斯维尔德洛夫、穆拉诺夫和斯塔索娃。”[4]
1702978671
1702978672
按照《苏共中央通报》的说法,那时书记处不是中央委员会书记们的集体组织,而是中央委员会机关中人数不多的工作人员小组,中央委员们通过书记处同地方党组织保持联系。书记处组织党的情报信息系统,调节党员干部的分配,从事中央委员会的通信联络工作,统计和监督党的资金,以及执行其他组织职能。[5]俄共八大之前实际从事书记工作的只有两人:斯维尔德洛夫和斯塔索娃。
1702978673
1702978674
1919年1月16日首次设立组织局,成员为弗拉基米尔斯基、克列斯廷斯基和斯维尔德洛夫。
1702978675
1702978676
政治局的设立有不同的说法。一种说法是1917年10月10(23)日为政治上领导武装起义而成立的。实际上当时并没有成立这样的组织,是事后1924年在反托洛茨基斗争中斯大林在会议记录上添写上去的,就是说,是1924年“组建”的![6]把反对武装起义的季诺维也夫和加米涅夫列入“政治局”,是斯大林对他俩卖力反托洛茨基的奖赏。
1702978677
1702978678
1919年3月党的八大通过关于组织问题的决议,正式规定中央机关为三个:政治局、组织局和书记处。政治局由5名中央委员组成,其他中央委员可以参加政治局的会议,有发言权。政治局就紧急问题通过决定,每两周向中央例行全会报告工作。由此可以看出,1917年建立的由4人组成的处理紧急事务的中央常务局已被政治局取代。组织局也由5名委员组成。每一位组织局委员主管相应的一个部的工作。组织局每周召开会议应不少于三次。组织局管理党的组织工作,每两周向中央全会报告工作。
1702978679
1702978680
书记处由一名责任书记和5名技术书记(有经验的党的工作人员)组成,斯塔索娃任责任书记。书记处下设立若干部。每两周向中央全会报告工作。
1702978681
1702978682
此决定写入1919年12月通过的党章。
1702978683
1702978684
八大后选出的政治局委员是:加米涅夫、克列斯廷斯基、列宁、斯大林和托洛茨基,候补委员布哈林、季诺维也夫和加里宁。组织局委员是:别洛博罗多夫、克列斯廷斯基、谢列布里亚科夫、斯大林和斯塔索娃。书记处由斯塔索娃担任责任书记。
1702978685
1702978686
1920年4月5日俄共九大后的中央全会选举克列斯廷斯基、普列奥布拉任斯基、谢列布里亚科夫为中央书记。他们同时也是组织局委员。十大后担任书记处书记的是米海伊洛夫、莫洛托夫、雅罗斯拉夫斯基。1921年正式确定:“书记处的决定,如组织局委员中无人表示反对者,可视为组织局的决定。”[7]这就明显扩大了书记处的权限。
1702978687
1702978688
随着书记处权力的扩大,其编制也不断扩大。斯维尔德洛夫任书记时只有15名助手和30名工作人员。到1919年12月书记处人员扩大到80名,三个月后为120名。1920年3月增加到602名。[8]从1919年3月起中央书记处开始组建下属部门,首先成立总务部。1919年6月在总务部的基础上成立财务部和事务管理部,还成立信息部、登记分配部、组织指导部、检察侦查部、学校教育部、妇女工作部、出版部,等等。
1702978689
1702978690
政治局和组织局成立后就开始取代中央全会。1919年4月到11月,按规定应召开16次中央全会,实际上仅召开了6次。政治局单独开了29次会,还同组织局一起召开了19次联席会议,组织局单独召开了110次会议。
1702978691
1702978692
“责任书记”是负责领导整个书记处工作的,是书记处的头。后来“责任书记”改称“总书记”,起初职能没有什么变化。可以作为参照的是,当时的《真理报》只有“责任编辑”,没有总编辑的说法。领导该报的布哈林的职务是“责任编辑”。
1702978693
1702978694
斯大林是1922年4月3日俄共十一大后举行的中央全会上首次被选入书记处,担任总书记的。
1702978695
1702978696
斯大林是怎样选上总书记的
1702978697
1702978698
十月革命后,斯大林在政府中担任的职务是民族人民委员、工农检查人民委员,相对来说是闲职,并且工作得也并不出色,甚至可以说很差。1923年初列宁在《宁肯少些,但要好些》中批评长期由斯大林领导的工农检查人民委员部,他写道:“让我们直说吧,工农检查人民委员部现在没有丝毫威信。大家都知道,再没有比我们工农检查院这个机关办得更糟的机关了。”[9]民族人民委员在成立苏联的过程中才发挥出重要作用,但斯大林的“自治化”方案受到列宁的严厉批评和否定。
1702978699
1702978700
不过,在党内斯大林的职务却是无人能比的,他担任了政治局委员、组织局委员、书记处总书记。在政治局委员中,只有斯大林一人,身兼三职,管政治、组织和日常党务,加起来权力是够大的。那时候,党内没有更高的职位,既没有党主席,也没有政治局主席,政治局会议一直由列宁主持,但这不是职务。列宁生病和去世后由加米涅夫主持。列宁在填表时,在党内职务一栏填的是“中央委员。”
1702978701
1702978702
斯大林工于心计,很喜欢未雨绸缪,他有个说法:“要领导就必须有预见。”早在进入书记处、担任总书记之前,斯大林已经采取措施扩大自己的队伍。
1702978703
1702978704
1921年10月22日斯大林给俄共中央组织局写信(抄送列宁),提出必须重新调配各人民委员部工作人员中的党员,把他们中间的优秀分子集中到工农检查院。他提出工农检察院需要1000到1200名新工作人员,至少也要250人。当天列宁回答说:“我觉得预计的数字过大。但老实说,我不了解组织局这次‘调配’工作的规模。”[10]
1702978705
1702978706
他插手中央委员会的一个关键部门——宣传鼓动部的工作,该部门的编制是他一人决定的。1921年8月22日他掌握的组织局作出决定,“责成斯大林同志监管并总的领导中央宣传鼓动部以及与之有关的党和苏维埃部门”,建议“斯大林同志每天分出1—2小时处理这项工作。”这样斯大林就从组织部门进而插手意识形态部门了。
[
上一页 ]
[ :1.702978657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