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2979115e+09
1702979115
1702979116 有关工业化从何开始的争论,在托洛茨基等“反对派”在党内失去领导地位之后,斯大林与布哈林之间的分歧日益尖锐。斯大林在坚持重工业化政策的同时,指责布哈林等人“右倾”反对派提倡的是“印花布”工业化道路。实际上,布哈林等人也强调发展重工业的决定性意义,但反对片面发展重工业。他认为:“为了使社会再生产和社会不断增长尽可能有力地(尽可能没有危机地)进行,从而达到对无产阶级尽可能有利的国内阶级力量对比,必须力求把国民经济各种基本成分尽可能正确地结合起来(它们必须‘保持平衡’,安排得恰到好处,积极影响经济生活和阶级斗争的进程)。”[13]
1702979117
1702979118 (二)超高速的工业化
1702979119
1702979120 斯大林一再强调高速度是工业化的灵魂。其做法是高积累高投入,把基本建设投资主要用于工业,尤其是重工业。当时布哈林认为,应该使工业化具有尽可能的速度,但“不是把一切都用于基本建设”,不能片面追求积累和工业投入,“应该坚决地把严重的商品荒缓和下来,并且不是在遥远的将来,而是在最近的几年中”。[14]他还指出:单纯追求高速度,是“疯人的政策”。[15]但斯大林不顾有人反对,还是竭力追求高速度。在1930年6月召开的联共(布)十六大上,当有人表示反对斯大林提出的“五年计划四年完成”等口号时,斯大林说:“那些胡说必须减低我国工业发展速度的人,是社会主义的敌人,是我们阶级敌人的代理人”。此后,还有谁敢提反对意见呢?
1702979121
1702979122 (三)斯大林主要通过剥夺农民的办法用高积累来保证工业化所需的资金
1702979123
1702979124 为了保证工业化的高速发展,苏联在“一五”、“二五”计划时期,积累率一般要达到26%—29%的水平,个别年份要占到国民收入的1/3。在工业化初期的1928—1931年,积累率的增长速度很快,积累基金增长近2倍,而消费基金仅增长0.5倍。[16]
1702979125
1702979126 斯大林为了重工业高速发展所需的资金,就必然要提高积累。而提高积累率的一个重要办法是靠剥夺农民,即靠农民的“贡税”来解决资金来源问题。斯大林在1926年党中央四中全会上的报告中,专门谈到工业化资金来源问题,即社会主义积累问题。他提出,苏联工业化的资金来源不能像英国靠数十年数百年掠夺殖民地收集“追加的”资本,也不能像德国靠在普法战争后索取赔偿来加速工业化,更不能走俄国靠接受奴役性的条件下获得外国贷款实现工业化的道路,而是要靠苏联国内积累解决资金问题。到了1928年工业化时期开始之际,大量的资金来源已成为十分迫切的现实问题了。内部积累究竟靠什么,斯大林在1928年7月9日在《论工业化和粮食问题》的演说中回答说:这种内部积累的源泉是农民,明确提出了“贡税”论。他说:“农民不仅向国家缴纳一般的税,即直接和间接税,而且他们在购买工业品时还要因为价格较高而多付一些钱,这是第一;而在出卖农产品时多少要少付一些钱,这是第二。这是为了发展为全国(包括农民在内)服务的工业向农民征收的一种额外税。这是一种类似‘贡税’的东西,是一种类似超额税的东西;为了保持并加快工业发展的现有速度,保证工业满足全国的需要,继续提高农村物质生活水平,然后完全取消这种额外税,消除城乡间的‘剪刀差’,我们不得不暂时征这种税”。[17]斯大林通过“贡税”这种强制的办法,使农民一半的收入交给国家。据估计,“一五”计划时期,从农业那里吸收的资金占用于发展工业所需资金的1/3以上。
1702979127
1702979128 斯大林的“贡税”论来自托洛茨基的“超工业化”、“工业专政”的理论。托洛茨基认为,在苏联这样一个农民占大多数的国家,无产阶级要像战胜资产阶级那样战胜农民,为此,国家必须实行“超工业化”,即通过向农民征收高额赋税对国民收入进行再分配,并同时提高向农民供应的工业品价格,靠这种剥夺农民与挤压农业的手法获取大量工业化所需资金。他还认为,要对整个国民经济领域实行“工业专政”,即使一切经济部门都必须严格服从国家工业发展的需要,以全力保证工业化的高速度。
1702979129
1702979130 布哈林针对托洛茨基的上述理论与斯大林的“贡税”论指出,这些理论实际上是把农村当做殖民地,剥夺农民的政策实际上是“建议无产阶级杀掉会生金蛋的母鸡”,从长远看,其结果必然是“需求缩减,销售危机,社会再生产的过程进行缓慢,工业凋敝等等”,最后“完全会导致社会主义工业和整个国民经济崩溃和破产”。[18]布哈林认为,社会主义工业化的资金积累应通过不断扩大农村市场容量的办法去解决,这样做在开始时工业化发展得慢一点,但之后随着农民市场容量的不断扩大与资本周转的加快,最后会获得一个较高甚至最高的积累速度。
1702979131
1702979132 苏联工业化的成绩巨大
1702979133
1702979134 首先应该肯定苏联工业化的成绩。在苏联特定的历史条件下,斯大林推行的工业化政策,也取得了不少成就,这是应该充分肯定的。关于这一点,苏联各届领导人也是一再强调的。积极反对斯大林个人崇拜的赫鲁晓夫说,斯大林时期正是由于遵循“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总路线”,在“很短的时期内就改变了经济落后的面貌”,并“建立了强大的社会主义工业”,使苏联“变成为强大的工业——集体农业的强国”和“坚如磐石的社会主义堡垒。”[19]勃列日涅夫在评价实行工业化的三个五年计划时说:“头几个五年计划的岁月离开得越远,这段困难的然而是光荣的时间在我们面前也就显得越加宏伟”,“我们头几个五年计划是争取社会主义的真正战斗。”[20]提倡改革新思维的戈尔巴乔夫说:“当时不加快工业化进程是不行的。法西斯的威胁从1933年起就开始迅速增长。”“我国人民用他们在20—30年代建立起来的力量粉碎了法西斯。如果没有工业化,我们就会在法西斯面前处于手无寸铁的境地。”[21]长期以来,多数苏联学者对工业化的评价与官方是一致的。
1702979135
1702979136 斯大林时期的工业化的功绩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702979137
1702979138 (1)工业实力大大提高
1702979139
1702979140 由于工业的高速发展,在“二五”计划结束时,苏联工业产值从欧洲的第四位跃升为欧洲的第一位,世界的第二位。苏联的工业产值占世界工业产值从1917年的3%提高到10%。按斯大林的说法,“三五”计划结束时,苏联已由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变成强大的工业国。
1702979141
1702979142 (2)基本上建立起部门齐全的工业体系,工业独立性大大增强
1702979143
1702979144 由于重工业特别是机器制造业的高速发展,这为工业的其他部门发展提供装备有了可能,从而使苏联在工业化的较短时间内,使很多重要的工业部门得以建立和迅速发展,如建立了汽车和拖拉机制造业,机床制造业,飞机制造业,联合收割机、大型涡轮机和发动机制造业,多种化学工业,优质钢材的生产等。木材、轻工业和食品工业也得到一定发展。在工业化时期,由于集中力量加速重工业的发展,因此,在工业中机器制造业、冶金工业、燃料工业、建筑材料工业等部门发展尤为迅速。
1702979145
1702979146 由于在工业化期间机器制造业处于特殊的优先发展地位,仅“三五”计划的头三年,机器制造业总产量增长0.76倍。1940年机床总数为71万台。这样使苏联工业独立性大大提高。在二战前苏联能依靠国产机器和设备满足国内大部分的需要,特别是能保证军用生产部门的需要。
1702979147
1702979148 (3)带动了经济落后地区工业的发展
1702979149
1702979150 斯大林从重工业开始的工业化,不仅需要投入大量资金,还必须有大量资源作保证。苏联东部地区(西伯利亚与远东)蕴藏着十分丰富的资源。这就要求加速东部地区的资源开发与经济发展。1940年该地区的生铁产量为425万吨,占全苏产量的28.5%,钢678.1万吨,占全苏产量的37%,生产轧材479.2万吨,占全苏产量的36.8%,铁矿砂857.5万吨,占全苏产量的28.7%,炼焦516万吨,占全苏产量的24.5%。东部地区的生产能力仅次于南部地区,居全苏第二位。从经济增长速度来讲,东部地区的工业增长速度亦高于全苏的工业增长速度。在1940年全苏整个工业的总产量比1913年增长11倍的情况下,而乌拉尔、西西伯利亚分别增长13倍和28倍。经济落后的哈萨克共和国增长19倍,格鲁吉亚共和国25倍多。吉尔吉斯斯坦共和国152倍,塔吉克斯坦272倍。[22]
1702979151
1702979152 (4)军事实力加强,为打败德国法西斯创造了物质条件大力发展与军事工业密切相关的重工业,是斯大林一直坚持的战略思想。所以可以说,苏联工业化过程,也是大力加强国防实力的过程。在工业化期间,苏联军事工业的核心由一些“骨干”的军工企业组成的。这些企业在1928年为46家,到1938年增加到200家。100%的航空工业、80%的造船工业、5%—10%的机器制造业、仪器制造业和化学工业的基础部门属于“骨干”军工厂。[23]
1702979153
1702979154 苏联军工生产能力发展十分迅速,工业化时期军工产品大幅度增长(详见表2)。
1702979155
1702979156 表2 1930—1938年苏联军工产品增长情况
1702979157
1702979158
1702979159
1702979160
1702979161 资料来源:(苏) A · H · 拉戈夫斯基:《列宁论对国防的经济支援》,莫斯科1976年俄文版,第158—159页。
1702979162
1702979163 在战争爆发前的一年多的时间里,苏联共生产了2700架新型飞机,4300辆坦克,其中50%是新型的。
1702979164
[ 上一页 ]  [ :1.702979115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