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2980582
1702980583
1982年9月1日,邓小平在十二大开幕词中提出“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早提法,它既是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总结和规划,更是对照搬斯大林—苏联模式的否定。[16]1985年5月24日,邓小平总结我国发展经历时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三十五年多,走的路是比较曲折的。因为我们干的是一件新的事情,叫建设社会主义。这个社会主义比我们搞得早的有苏联,还有东欧。我们开始是照搬他们的,看来他们的东西也并不那么成熟。”[17]1985年8月28日,他更明确地指出苏联—斯大林模式的要害是僵化:“社会主义究竟是什么样子,苏联搞了很多年,也并没有完全搞清楚。可能列宁的思路比较好,搞了个新经济政策,但是后来苏联的模式僵化了。”[18]邓小平分析新中国成立后的教训是:“建国以后,在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上,我们有一段时间照搬别人的经验吃了亏,有时是自己太性急了,还搞了‘文化大革命’。”[19]1986年11月9日邓小平再次重申:“我们建设社会主义,准确地说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样才是真正地坚持了马克思主义。”[20]
1702980584
1702980585
1987年2月6日他对筹备十三大的重大理论问题论述说:“为什么一谈市场就说是资本主义,只有计划经济才是社会主义呢?计划和市场都是手段嘛。只要对发展生产力有好处,就可以利用。它为社会主义服务,就是社会主义的;为资本主义服务,就是资本主义的。好像一谈计划就是社会主义,这也是不对的,日本就有一个企划厅嘛,美国也有计划嘛。我们以前是学苏联的,搞计划经济。后来又讲计划经济为主,现在不要再讲这个了。”“十三大报告要在理论上阐述什么是社会主义,讲清楚我们的改革是不是社会主义。要申明‘四个坚持’的必要,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的必要,改革开放的必要,在理论上讲得更加明白。”[21]1987年8月29日,邓小平指出:“十三大归根到底是改革开放的大会,十三大要阐述中国社会主义是处在一个什么阶段,就是处在初级阶段,是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社会主义本身是共产主义的初级阶段,而我们中国又处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就是不发达的阶段。一切都要从这个实际出发,根据这个实际来制定规划。”[22]初级阶段理论的提出,不仅是对我国“大跃进”、“跑步进入共产主义”的否定,更是针对苏联一向标榜的“向共产主义前进”、“发达的社会主义”而言。1988年5月18日,他阐述说:“我们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基本精神是解放思想,独立思考,从自己的实际出发来制定政策。因为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这样的事,马克思的本本上找不出来,列宁的本本上也找不出来,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情况,各自的经历也不同,所以要独立思考。不但经济问题如此,政治问题也如此。”尤其重要的是,邓小平于1988年5月18日再次强调说:“我们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坚持社会主义道路,不过什么叫社会主义的问题,我们现在才解决。我们过去照搬苏联搞社会主义的模式,带来很多问题。我们很早就发现了,但没有解决好。”[23]1988年10月17日,他在会见东欧领导人时说:“社会主义国家之间的经验相互可以参考、借鉴,但绝不能照搬。自己认为成功的东西,就应该坚持,不要因为别人改变了,自己也跟着改变,用不着这样。经验教训,包括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要自己去总结,都是一个模式不行。我们都吃了这个亏。”“我们走的是十月革命的道路,其他国家再走十月革命的道路就难了,因为条件不一样。没有执政的共产党正在寻找其他的、新的途径,但还没有找到一个成熟的观点、成功的办法。”[24]
1702980586
1702980587
尽管邓小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发轫者多次强调必须时刻注意批判分析“斯大林模式”、“苏联模式”,但是直到20世纪90年代初,仍然有一些人固守、留恋斯大林—苏联那一套陈腐的东西,这种思想再次回潮。在这一关键时刻,1991年2月6日邓小平强调:“不要以为,一说计划经济就是社会主义,一说市场经济就是资本主义,不是那么回事,两者都是手段,市场也可以为社会主义服务。”
1702980588
1702980589
判断社会主义建设成败的标准
1702980590
1702980591
1992年2月28日邓小平在阐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和成败标准时说,“判断的标准,应该主要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三资’企业受到我国整个政治、经济条件的制约,是社会主义经济的有益补充,归根到底是有利于社会主义的。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右可以葬送社会主义,‘左’也可以葬送社会主义。中国要警惕右,但主要是防止‘左’”。也正是这时,邓小平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和判断成败的“标准”,给予了科学而又全面的表述。[25]1992年6月12日,邓小平在同江泽民谈话时,赞同使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26]的提法,从而把我国的改革开放事业推向了又一个高潮。
1702980592
1702980593
以上三大标准反思“斯大林模式”、“苏联模式”,其失败的根本原因难道不正是在于违反了这些科学规律吗?!
1702980594
1702980595
最后,还要说明一点。自从我党提出工作重心转到经济建设上以来,有些人总是有意无意地把两个基本点(四项基本原则与改革开放)看成是对立的、互不包容的关系。症结在于他们把苏联教条主义式的、僵化的“社会主义、马列主义、无产阶级专政、共产党”等同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四项基本原则。他们错就错在不能理解我国的四项基本原则的根本目标,是一项实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保证改革开放顺利进行,避免社会两极分化,达到社会共同富裕社会的总战略。两者其实是相辅相成的。邓小平还特别指出:“四项基本原则,最重要的是两条:一条是坚持社会主义道路,一条是坚持党的领导。”[27]他还多次指出,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中,党的领导更要不断改善,不断走在历史进程的前沿。
1702980596
1702980597
需要加以讨论的问题还有许多,例如,《共产党宣言》的科学社会主义精髓、苏联模式的扩张主义——大国沙文主义、斯大林模式与列宁主义、苏联模式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区别,等等。我们过去学习《共产党宣言》总是有意无意地把重点放在“消灭私有制”和“暴力革命”上。其实,《宣言》有两大落脚点:第一,无产阶级掌握政权之后,要“尽可能快地增加生产力的总量”;第二,在社会主义社会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28]《宣言》把社会主义的物质发展和社会成员的政治地位(或者说精神发展)都说到了。当然,这不可能一蹴而就,它们要经历一个发展过程,依据各个国家具体情况,甚至可能是一个很长的历史过程。
1702980598
1702980599
(我们与姜长斌教授很早就商量组织力量编写这本书,十分痛心的是他突然离我们而去。本文是他生前最后撰写的文章。这次收集到本书中,以表达我们对他的思念。——本书主编)
1702980600
1702980601
[1]见《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8年6月5日)。该报发表该文时加了编者按语说:“向读者推介这篇文章。此文把几个重大理论问题讲清楚了。”真不知道该文讲清了什么重大理论问题。
1702980602
1702980603
[2]《毛泽东著作选读》下册,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1702980604
1702980605
[3]《毛泽东外交文选》,中央文献出版社、世界知识出版社1994年版。
1702980606
1702980607
[4]《邓小平文选》第1卷。
1702980608
1702980609
[5]《邓小平年谱》(下),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邓小平时为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任中共中央秘书长;八大被选为政治局常委、中共中央委员会总书记。
1702980610
1702980611
[6]《邓小平文选》第1卷。
1702980612
1702980613
[7]《邓小平文选》第1卷。
1702980614
1702980615
[8]《邓小平年谱》(上)。
1702980616
1702980617
[9]《邓小平年谱》(上)。
1702980618
1702980619
[10]《邓小平年谱》(上),第378—379页;在1998年版的《邓小平思想年谱》里紧接“基本上是从苏联来的”还有一句:“是一种落后的东西”,见该书。
1702980620
1702980621
[11]《邓小平年谱》(上)。
1702980622
1702980623
[12]《邓小平年谱》(上)。
1702980624
1702980625
[13]《邓小平年谱》(下)。
1702980626
1702980627
[14]《邓小平年谱》(下)。
1702980628
1702980629
[15]《邓小平年谱》(下)。
1702980630
1702980631
[16]《邓小平年谱》(下);也有资料说,早在1981年7月18日邓小平会见查良镛(金庸)时就已经有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提法。
[
上一页 ]
[ :1.702980582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