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2980764e+09
1702980764
1702980765 [3]《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布)中央委员会记录》,莫斯科1958年版。
1702980766
1702980767 [4]见《在改革浪潮中重评斯大林》,求实出版社1989年版。
1702980768
1702980769 [5]《斯大林全集》第12卷。
1702980770
1702980771 [6]И. В. Сталин. Краткая биография. Второе изд., исп. и доп. Москва Госиздат политической литературы. 1953. С. 164, 165.
1702980772
1702980773 [7]И. В. Сталин. Краткая биография. Второе изд., исп. и доп. Москва Госиздат политической литературы. 1953. С. 231—232.
1702980774
1702980775 [8]И. В. Сталин. Краткая биография. Второе изд., исп. и доп. Москва. Госиздат политической литературы, 1953. С. 240.
1702980776
1702980777 [9]这里的说法也不一定准确,我手头有一本《简明教程》,是1954年重印的,可见斯大林逝世后此书还重印过,2004年出版的未必是第302次印刷,尤其是此前“作家”出版社于1997年还重印过。
1702980778
1702980779 [10]我手头的俄文本《简明教程》是1954年版的,这就是说斯大林逝世后此书仍继续重印。估计是在苏共二十大后停止重印的。
1702980780
1702980781 [11]《独立报》1999年12月30日。
1702980782
1702980783
1702980784
1702980785
1702980786 苏联真相:对101个重要问题的思考 [:1702975832]
1702980787 苏联真相:对101个重要问题的思考 26.布哈林及其理论的真相如何?
1702980788
1702980789 郑异凡
1702980790
1702980791 布哈林,苏联政治家、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哲学家、经济学家,是列宁时期最年轻的领导人,被列宁誉为“党的最宝贵的和最大的理论家”,“全党喜欢的人物”。[1]布哈林对捍卫和发展列宁的新经济政策,作出了杰出的贡献。作为理论家,列宁之后在苏联无出其右者。
1702980792
1702980793 经济学家布哈林
1702980794
1702980795 布哈林全名为尼古拉 · 伊凡诺维奇 · 布哈林,1888年生于莫斯科一个知识分子家庭。他自幼聪慧过人,兴趣广泛,多才多艺。
1702980796
1702980797 1905年,俄国爆发轰轰烈烈的民主革命,布哈林积极参加了革命运动。1906年下半年莫斯科武装起义失败,革命形势恶化,正是在这时候布哈林毅然加入了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属布尔什维克。入党后布哈林开始在莫斯科河南岸区担任宣传鼓动员。
1702980798
1702980799 1907年秋,布哈林考入莫斯科大学法律系,学习经济学专业,利用大学作为革命活动的场所。1908年党的莫斯科委员会增补布哈林为委员,次年,被选入新的莫斯科委员会。他在莫斯科的一些区担任组织员、宣传鼓动员。1910年底莫斯科组织遭破坏,布哈林被捕,在狱中被关押了几个月,然后行政流放奥涅加,不久从那里逃脱。
1702980800
1702980801 1911年10月来到德国的汉诺威,从此开始了他的流亡生活。布哈林后来总结流亡生活时认为有三大收获:一是充分利用了国外的图书馆,从而积累了“学术资本”;二是认识了列宁,受到他的巨大影响;三是掌握了多种外语,获得了丰富的欧洲工人运动的实践知识。
1702980802
1702980803 1912年秋,布哈林在克拉科夫会见了列宁,列宁建议他为《真理报》和《启蒙》杂志撰稿。此后布哈林一方面从事大量的著述工作,一方面积极参加国外的工人运动。
1702980804
1702980805 1912年冬至1913年,布哈林移居维也纳。在这里他一边在维也纳大学听著名的奥地利学派(边际效用学派)的代表人物柏姆 · 巴维克和维塞尔的课,同时写文章批判他们的观点。他写了《无价值的政治经济学》、《食利者的政治经济学》等著作,批判司徒卢威、杜冈 · 巴拉诺夫斯基、奥本海默和柏姆 · 巴维克的观点。他是最早批判奥地利学派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与此同时,他还密切参与布尔什维克杜马党团的工作,为之起草演说、报告等等。
1702980806
1702980807 1913年,斯大林为写作民族问题的著作来到维也纳收集资料。他不懂西方语言,布哈林在收集和翻译有关材料方面给了他极大的帮助。可以说,没有布哈林的帮助,斯大林是不可能写成《马克思主义和民族问题》这本使他成为“民族问题专家”的成名之作的。
1702980808
1702980809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前夕,布哈林在奥地利的一个小镇林茨被警察当做奸细逮捕,获释后被押送到瑞士边境。在瑞士的苏黎世和洛桑逗留期间,他埋头研究政治经济学的数理学派及洛桑图书馆里的大量经济学家的著作,考察帝国主义和世界经济问题。1915年7月,布哈林取道法国和英国,辗转来到瑞典,同以后属于齐美尔瓦尔德左派的“青年派”建立联系。当局因布哈林进行反军国主义宣传,把他当做“炸桥”、“扔炸弹”的“列宁的间谍”逮捕,驱逐到挪威。在挪威,他参加“青年派”机关刊物《阶级斗争》的出版工作。不久,他转移到丹麦。1916年10月,秘密赴美国,在那里参加了《新世界》的编辑工作。
1702980810
1702980811 这一时期布哈林在理论研究上取得了丰硕的成果。1915到1916年,他完成了《世界经济和帝国主义》一书。书中布哈林把世界经济同帝国主义联系起来考察,分别探讨了国际垄断组织如辛迪加、卡特尔,金融资本,资本输出,殖民地争夺与分割世界的斗争等等世界经济中的新现象,认为当前的世界经济无非是资本主义发展的新阶段即帝国主义阶段。列宁为此书写了序言,认为布哈林这本书的科学意义在于考察了世界经济中涉及作为一个整体,作为极其发达的资本主义的一定发展阶段的帝国主义的基本事实。布哈林对世界经济和帝国主义的研究是对马克思主义的重大贡献。列宁对帝国主义的研究晚于布哈林,显然吸取了布哈林的研究成果。
1702980812
1702980813 布哈林在研究帝国主义的经济制度的同时,对它的国家制度及其发展前途也做了深入的探讨,写了《论帝国主义国家理论》的长文和《帝国主义强盗国家》等多篇短文。当时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遭到资产阶级学者和机会主义分子的粗暴歪曲,布哈林认为有必要恢复其本来面目,批判社会爱国主义,他在文中提出必须敌视和炸毁资产阶级国家,同时指出,无产阶级在摧毁资产阶级国家组织的同时,也要“利用它的物质骨架,建立起自己的临时国家组织”,即无产阶级专政,而国家将随同无产阶级专政的消失而消失。列宁当时对布哈林的某些提法有误解,认为“炸毁”国家是无政府主义的公式,实际上,炸毁国家是恩格斯的用语。分歧存在的时间很短,到1917年列宁自己也使用了“炸毁”资产阶级国家的提法。
[ 上一页 ]  [ :1.702980764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