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2981143
[5]《列宁全集》第2版,第33卷。
1702981144
1702981145
[6]《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布)中央委员会记录》,莫斯科1958年版。
1702981146
1702981147
[7]高尔基著:《列宁》。转引自罗 · 亚 · 麦德维杰夫著:《让历史来审判》上册,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
1702981148
1702981149
[8]《苏联共产党决议汇编》第一分册,人民出版社1964年版。
1702981150
1702981151
[9]《苏联共产党决议汇编》,第二分册。
1702981152
1702981153
[10]《列宁选集》中文第3版,第4卷。
1702981154
1702981155
[11]《列宁全集》中文第2版,第43卷。
1702981156
1702981157
[12]《列宁全集》中文第2版,第52卷。
1702981158
1702981159
[13]《列宁全集》中文第2版,第52卷。
1702981160
1702981161
[14]《列宁全集》中文第2版,第43卷。
1702981162
1702981163
[15]《列宁全集》中文第2版,第52卷。
1702981164
1702981165
[16]《列宁全集》中文第2版,第52卷。
1702981166
1702981167
[17]沈志华总主编:《苏联历史档案选编》第5卷,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
1702981168
1702981169
[18]其基本内容见俄共第十三次代表会议“关于党的建设”的决议。《苏联共产党决议汇编》第二分册,人民出版社1964年版。
1702981170
1702981171
[19]《回忆列宁》第1卷,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1702981172
1702981173
[20]托洛茨基著,赵弘等译:《我的生平》,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1702981174
1702981175
[21]参见郑异凡:《“一国建成社会主义”理论中的若干问题》、《恩格斯“同时胜利论”质疑》,载郑异凡著:《史海探索》,安徽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1702981176
1702981177
[22]《不断革命》,伦敦1962年版。
1702981178
1702981179
[23]《斯大林全集》第12卷。
1702981180
1702981181
1702981182
1702981183
1702981185
苏联真相:对101个重要问题的思考 28.斯大林的“阶级斗争尖锐化”理论是列宁主义的著名原理吗?
1702981186
1702981187
左凤荣
1702981188
1702981189
“阶级斗争尖锐化”理论是斯大林独创的理论,所依据的是“血亲复仇”式的推理。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没有类似斯大林的论述,他们认为阶级是与一定的生产力水平相联系的,阶级的消灭只能是生产力高度发达的结果,那时某一特殊的社会阶级对生产资料和产品的占有便成为多余的了。暴力只能摧毁阶级的反抗,但不能消灭阶级。列宁在《论合作社》一文中明确提出,现在工作的重心转变了,转到了和平的“文化”组织工作上来了,苏俄所要做的主要工作,一个是改造国家机关,另一个就是在农民中进行文化工作。苏联并不存在进行大规模阶级斗争的形势,在无产阶级掌握了政权,资产阶级已经失去政权的条件下,资产阶级不可能进行大规模的反抗,靠无产阶级的法律和专政机关,完全可以镇压破坏新社会秩序的行为。而斯大林的“阶级斗争尖锐化”理论却认为,社会主义建设中取得的成就越大,阶级斗争就越尖锐,只有最大限度地加强阶级斗争,强化国家机器,才能达到消灭阶级的目的。
1702981190
1702981191
斯大林“阶级斗争尖锐化”理论的提出
1702981192
[
上一页 ]
[ :1.702981143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