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2981394e+09
1702981394
1702981395 斯大林执政时期苏共为何变成个人集权制政党
1702981396
1702981397 苏共为何会形成过度集权的政治体制呢?为何会由民主政党变成个人集权制政党呢?这也是有历史与现实、客观与主观、群体与个人等多方面的原因,切不可把复杂问题简单化。以下扼要阐述笔者的见解。
1702981398
1702981399 第一,列宁遗留下来的党内民主的遗产不够丰厚,容易被暴风骤雨吹散冲掉。如前所述,关于党内民主问题列宁在理论上论述不够充分,在制度建设上不够完备,在改革中设计不够周密,在党章中规定不够具体,这样不免留下了不少漏洞。这里仅举二例为证。1921年党的十大提出了“工人民主制”的新观念,可惜列宁未加以论述,也未写进党章,党章中依然以“民主(的)集中制”作为党的组织原则。这样即使后来斯大林实际上实行的是个人集中制,然而他也都在被延期的党代表大会、代表会议和中央全会上得到认可,并且一再连选连任。因此,人们依然可以说他没有违背“民主(的)集中制”。列宁留下的含糊的“民主(的)集中制”的遗产,很容易被扭曲变形。实际上在斯大林领导执政时期苏共已经在“民主(的)集中制”掩盖下完全变成一个个人集中制、个人集权制政党。1922年4月5日俄共十一届一中全会选举斯大林为总书记。当时中央书记处设3个书记,总书记只是书记处首脑的职称,意即秘书长,并非党中央最高领导人的职称。俄共中央从未设主席一职,列宁以其崇高威信成为全党公认的领袖。可是俄共党章从未规定总书记的职称、职责、职权和任期。这样就为后来斯大林越位越权,搞个人集权制和职务终身制提供了方便。苏共直到1966年二十三大才在新党章中写上一句话:“中央委员会选举苏共中央总书记。”[21]现在看来,1922年俄共中央在设立总书记一职时没有同时设立俄共中央主席,这是很大的失误。如果同时设立党中央主席和总书记二职,明确规定党中央主席是党中央首脑,总书记只是党中央书记处首脑,并且选举列宁为党中央主席、斯大林为党中央总书记,那么在列宁逝世后就要另选一人为党中央主席。如果在党章中明文规定设立总书记一职是为了实现党政分开,总书记不得兼政府和军队的领导职务,那么斯大林后来就无法以总书记名义独揽党、政、军三大权。笔者这样论析是从总结历史经验而言,我们不能苛求前人。落后国家如何探索首先实现社会主义新路,是一个艰辛曲折的历程。
1702981400
1702981401 第二,沙俄君主专制和对外扩张的政治文化传统是苏共变为个人集权制政党更深远的历史原因。俄国自1497年莫斯科大公伊凡三世建立了封建农奴制的中央集权国家起,不断对内加强君主专制统治,对外极力实现军事扩张。1547年伊凡三世之孙伊凡四世自称沙皇,自比古罗马大独裁者恺撒(“沙”即恺撒的变音)。沙皇专制制度集俄国专制独裁之大全,前后历经23个沙皇,直到1917年二月革命末代沙皇尼古拉二世被人民革命所推翻。俄国的君主专制统治和对外军事扩张长达420年之久。俄国于1861年从上而下废除了农奴制之后,现代资本主义才发展较为迅速,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也已进入垄断资本主义即帝国主义阶段。然而软弱的资产阶级,长期依附沙皇君主专制制度,始终未能建立资本主义议会民主制度。所以俄国深厚的封建君主专制传统和大俄罗斯主义对外军事扩张传统对俄国广大民众、包括很多共产党员有广泛、深远的影响,使他们缺少民主共和意识与实践经验,也缺少民族平等意识与实际熏陶,容易接受个人专制的政治体制和名为保卫社会主义祖国、推行无产阶级世界革命、实为实现大俄罗斯主义对外军事扩张的过度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民族政治文化遗传基因、民族负面政治文化传统对一个民族发展的长远影响,是不能低估的。
1702981402
1702981403 第三,历史遗留与现实存在的经济结构,更是苏联形成并且长期延续个人集权制政党和过度集权政治体制的经济基础。沙皇俄国尽管已经发展了一批资本主义大工业和一定规模的商品市场经济(1913年现代工业约占国民经济42%),然而依然给苏维埃俄国留下了大量的自然经济和半自然经济。苏联共产党长期不认识不发达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特殊规律,急于实现社会主义产品经济、计划经济,没有认识到应该首先用发展社会主义商品市场经济来消除旧社会遗留下来的自然经济和半自然经济。虽然列宁于1921年提出新经济政策,允许发展一部分资本主义商品市场经济,但是斯大林于1929年就提前结束新经济政策,又急于实现社会主义产品计划经济。从1928年10月起苏联通过执行3个“五年计划”,自认为已经基本上建成社会主义社会,确立了社会主义产品计划经济。实际上苏联确立的并非马克思主义原来设想的社会主义产品计划经济,而是社会主义国家依靠行政法律手段构建的、带有半自然经济色彩的统制经济。这种条条块块分割、自我封闭、缺少竞争的统制经济,不但使苏联经济缺少活力,农业长期上不来,而且正好成为维护个人集权制政党和过度集权政治体制的经济基础。苏联领导人长期以来把商品市场经济视为资本主义的洪水猛兽,坚决反对发展社会主义商品市场经济,也是因为害怕商品市场经济的竞争张力势必动摇、冲垮个人集权制和权力过度集中的政治体制。
1702981404
1702981405 第四,斯大林执政时期特殊培植的党政军官僚体制和高薪特权官僚集团,成为维护个人集权制政党和过度集权政治体制的政治基础和社会基础。沙皇专制制度的俄罗斯帝国是以其强大军事、官僚机器作为政治基础的,以地主贵族阶级和新兴资产阶级以及沙皇专制政府培植的官僚特权阶层作为维护其君主专制统治的阶级基础和社会基础的。十月革命后建立的新国家摧毁了旧的军事官僚机器,以人民大众掌权的苏维埃代表大会作为社会主义国家新的政治基础,消灭了地主贵族阶级、城乡资产阶级和旧的官僚特权阶层,确立了工人阶级的领导,以工农联盟和各民族人民联盟作为社会主义国家新的阶级基础和社会基础。1871年第一个工人阶级政权巴黎公社采取两个办法、确立两种制度以保证官员是社会公仆而不会变为社会主人(老爷),即实行官员选举与罢免制、官员与熟练工人同等工资制(官员之间、工人之间工资差别只有5倍),这也是防止社会公仆变质的两项重要保证。十月革命后头几年列宁非常重视贯彻实行巴黎公社的这两条宝贵历史经验。可是后来在斯大林执政时期逐步背离了这两大原则。选举限于苏维埃代表、党代表和党政主要领导人,但是苏联采取等额选举,没有差额,没有竞选,选举人也就没有选择的余地,而且候选人的产生还要由上级党委严加控制,这种选举徒具投票形式,实际上是变相的任命,导致最高苏维埃和党代表大会都变成“橡皮图章”和“表决机器”。苏联没有发扬巴黎公社开创的工人阶级政权的优秀民主传统,却继承了沙皇专制制度官僚层层任命制、权贵等级制和高薪特权制的封建主义衣钵。党政军各级领导干部普遍实行任命制、等级授职制,于是逐步形成了依权仗势、等级森严的党政军官僚体制,它成为个人专制和过度集权政治体制的政治基础。而且党政军官僚的最高工资待遇与熟练工人工资的差别由20年代的几倍扩展到30年代的30多倍,50年代的50多倍,80年代的100多倍,越是高级的领导干部,在住房、汽车、物品供应等方面享有的特权就越多。总之,苏联从30年代起形成了党政军高薪特权官僚集团。请注意,笔者在这里不用官僚阶级或官僚阶层,因为他们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与社会生产密切联系的一个独立阶级,也不是从属于工农阶级的一个阶层,而是社会主义国家因民主与自由不足而特殊造就的一个特殊利益集团。正是这个特殊利益集团成为维护个人集权制和权力过度集中政治体制的政治基础和社会基础,因为他们可以从这种政治体制中分享到不等的特权。后来苏联长期延误政治体制改革和最终灭亡的结局,证明了正是这个特权官僚集团、这个特殊利益集团成为苏联进行政经体制改革的主要阻力和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掘墓人。连苏联采用秘密警察制来监控广大干部和群众,也是沿袭沙皇专制制度的体制。1826年7月沙皇尼古拉一世建立第三厅,任命宪兵司令兼任厅长,下设总档案馆、秘密档案室等机构,全国分7个宪兵管辖区,严密调查、监控各级官员和谋反异己分子。十月革命胜利后,1918年苏俄建立“全俄肃反委员会”(简称“契卡”),是为了对付现行反革命分子。1922年改组为国家政治保卫局(简称“格别乌”),1934年并入内务人民委员部,后又经过3次改组,1954年从内务部独立出来,改称国家安全委员会(简称“克格勃”)。这个隶属于政府的专门对敌斗争的秘密特工机构,后来愈益庞大,变为凌驾于党、政之上,由斯大林个人掌握的调查、监控广大干群的极权统治机构。斯大林实际上是党、政、军、特四大权一把抓,使极权主义达到极致。
1702981406
1702981407 第五,苏联共产党特别营造的由党严密控制的文化和对领袖的个人崇拜,成为维护个人集权制政党和过度集权政治体制的文化基础和思想基础。基于旧俄国文化十分落后的实际情况,十月革命后列宁特别重视文化建设,他着意批评了当时出现的“无产阶级文化派”的极左思潮。这些人否定民族优秀文化遗产和外国一切文明成果,认为在“特殊的人工实验室”里,就可以制造出“纯粹的无产阶级文化”。列宁主张党领导文化建设的方针应该是:充分发挥旧知识分子和专家的作用,对他们要采取耐心谨慎的态度;对艺术创作部门不能作“繁琐的管束”,要允许他们有相对的自主权,使其“保持自治”。列宁强调要把文化工作同军事政治工作加以区别,他特别告诫共产党员:“在文化问题上,急躁冒进是最有害的。”[22]可是到30年代,随着在经济、政治领域转向“左”的路线,文化领域也越来越“左”。主要表现为党的领导人对文学艺术创作、社会科学以至自然科学的研究加以严密控制,直接行政干预过多,对各种不同风格和学派乱贴阶级标签,乱扣政治帽子,“资产阶级意识形态”、“唯心主义”等到处滥用,对被批判者采取各种行政和法律惩罚、惩治措施,各种社会文化团体在繁荣文化中的作用被大大削弱,党组织和党的领导人直接包办文化的权力急剧膨胀。连苏联历史教科书也要由斯大林等领导人来拟定提纲,一本书、一部电影的是非也要由党中央领导人来作结论。这样以党代政的政治体制就进一步发展为以党代文的文化体制。结果是营造出了党文化:一方面文化必须按照党领导人的观点得到发展,另一方面文化只能是歌颂党及其领袖的伟大,其核心是鼓吹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这种党文化和对领袖的个人崇拜显然是为维护个人专制政党和过度集权政治体制奠定文化基础和思想基础。
1702981408
1702981409 第六,斯大林个人的特点对于苏联共产党从民主政党变为专制政党起了关键性的催化作用。列宁曾经是彼得堡大学法律系毕业生,流亡西欧资本主义民主国家从事革命活动达15年之久,富有民主素养。与列宁的经历很不一样,斯大林是土生土长的职业革命家。他于1879年出生于格鲁吉亚一个鞋匠之家,在东正教教会中学读书时因参加革命活动被开除。中学没有毕业,学历不高,在地下斗争中曾经七次被捕,六次被流放。他自学勤奋,思维敏捷,对理论问题有浓厚兴趣,观察问题尖锐深刻,口头与文字表述都简洁明快,意志坚强(“斯大林”一词俄文含义是钢),办事果断;然而思想有一些毛病,表现为思想方法主观片面,思想认识狭隘固执,思想意识功利重于情义,思想感情偏激急躁,思想作风孤傲粗暴。他对马克思主义的民主观、自由观以及西欧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民主与自由的实践了解不多。他从亲身经历的十多年的地下斗争和监狱、流亡生涯中深切体会到的都是统一集中、服从组织、遵守纪律、疾恶如仇、坚持抗争、决不妥协等感悟和经验,却很少受到集思广益、尊重少数、宽待反对者、善于听取不同意见等现代民主与自由社会生活准则的教育与熏陶。所以,一旦他掌握党和国家大权之后,很容易习惯性地按照自身的历史经验待人接物,处世办事。1917年二月革命胜利后,他才从流放所拘留了4年之久获释。这时他对时局的认识跟不上列宁的思想,还认为应该继续完成民主革命任务,不能过渡到社会主义革命。但是受到列宁开导后很快转变,在同年7月党的第六次代表大会上他当选中央委员(此后终身连任),10月又被选为军事革命委员会成员。十月革命胜利后被选入第一届苏维埃政府,任民族事务人民委员(1917—1922年)。1919年3月刚建立党中央政治局和组织局,他即当选为五名政治局委员和五名组织局委员之一,显示出他兼有政治工作与组织工作的双重才能(最初身兼政治局与组织局两局委员者仅有斯大林一人,列宁只是政治局委员)。1919—1922年他还在政府中兼任工农检查人民委员。到1922年4月党中央决定在书记处设总书记一职时,他进而当选首任总书记。可是随着地位的上升、权力的增大,他的急躁、粗暴、咄咄逼人、盛气凌人等毛病暴露得更充分,使列宁感到他“掌握了无限的权力”,以致列宁对他“能不能十分谨慎地使用这一权力”感到“没有把握”。为此列宁要求调离他的总书记职务。[23]可是在列宁逝世之后,斯大林不但没有接受批评意见,认真改正自己的缺点,反而权力欲更加膨胀,进而逐步掌握了党、政、军的全部最高权力。他个人的权力得到巩固并且在实践中不断取得成就后,他就更加孤芳自赏,自以为是,自认为是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在当代唯一正确的总代表,自认为是可以与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并列的伟大天才。他表面上自谦,很少采用单独的斯大林主义的新提法,却颇为欣赏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学说或马、恩、列、斯主义的并列式提法。[24]实际上斯大林是比不上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的。就连与斯大林共事长达近40年、一向紧跟斯大林的莫洛托夫,到晚年如实地说:“至于谈到列宁和斯大林,我要说:前者是天才,后者是人才。”[25]仅从斯大林背离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关于党内民主的理论与实践经验,把苏联共产党实际上变成个人集权制政党这一点来看,他的错误性质是十分严重的。这种过度集权的体制贻害无穷,给苏联和东欧各国共产党后来造成了重大灾难。苏共由民主政党蜕变为专制政党,当然不仅是斯大林个人的过错,而且是整个俄国富有专制主义传统的经济、政治、文化、思想多方面历史遗产的产物,又是苏联各级领导协同胁从促成的结果。在这样的社会环境里,难以再现列宁式的天才,却不断连续冒出斯大林式的人才,代代相传,难以从根本上把专制政党改革为民主政党。这是苏联历史的悲剧。后来几任领导人的改革措施不得力,最终导致改革方向有错误,这固然对苏共的灭亡要负主要的、直接的责任,但是其根源在于这种过度集权的体制积重难返,盘根错节,涉及众多官僚特权集团的权益,遇到重重阻力,难以寻求、开拓一条从发展党内民主着手,进而发展人民民主,取得体制内改革成功之路。结果是越来越多的人民群众对共产党领导的政治体制改革越来越失望,于是社会上要求体制外改革的声浪越来越强大。在新科技革命迅猛发展和世界民主化浪潮汹涌的态势下,如果不能实现社会主义民主,势必就要转向资本主义民主。结果到1989—1992年间终于使苏联和东欧各国长期执政的专制型的共产党被广大党员和人民群众抛弃了,下台了,甚至全军覆没了,这是何等惨痛的教训!
1702981410
1702981411
1702981412
1702981413
1702981414 1894年时的斯大林。(新华社稿)
1702981415
1702981416 往者已矣,来者可追。鉴于历史经验教训,我们党2002年十六大第一次明确、响亮地提出:“党内民主是党的生命”。2007年党的十七大进而强调“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尊重党员主体地位,保障党员民主权利,推进党务公开,营造党内民主讨论环境”。[26]这是我们党汲取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历史经验,决心重新振兴的重要崭新论断。可以说,苏联东欧各国共产党即是因为缺失党内民主而丧命灭亡的。然而党内民主并非空泛的理论和空洞的口号,而是包含许多具体的内容和举措。只要细心考察列宁初创的党内民主制后来怎样被破坏殆尽,就不难领悟到应该如何结合我国实际既坚持马列主义的党建理论和实践,又向前去发展并完善共产党的党内民主制。
1702981417
1702981418 [1](苏)阿夫托尔汉诺夫著,晨曦等译:《苏共野史》上卷,湖北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1702981419
1702981420 [2](苏)阿夫托尔汉诺夫著,晨曦等译:《苏共野史》上卷。
1702981421
1702981422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中文第2版,第4卷。
1702981423
1702981424 [4]《列宁全集》中文第2版,第4卷。
1702981425
1702981426 [5]据塔斯社莫斯科1992年1月23日电。
1702981427
1702981428 [6]《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1702981429
1702981430 [7]《斯大林全集》第7卷。
1702981431
1702981432 [8]《苏联共产党决议汇编》第一分册,人民出版社1954年版。
1702981433
1702981434 [9]《赫鲁晓夫言论》第2集,世界知识出版社1964年版。
1702981435
1702981436 [10]张岱云等译:《赫鲁晓夫回忆录》,东方出版社1988年版。
1702981437
1702981438 [11]张岱云等译:《赫鲁晓夫回忆录》。
1702981439
1702981440 [12]《苏联共产党决议汇编》第二分册,人民出版社1964年版。
1702981441
1702981442 [13]《苏联共产党决议汇编》第二分册。
1702981443
[ 上一页 ]  [ :1.702981394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