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2981408e+09
1702981408
1702981409 第六,斯大林个人的特点对于苏联共产党从民主政党变为专制政党起了关键性的催化作用。列宁曾经是彼得堡大学法律系毕业生,流亡西欧资本主义民主国家从事革命活动达15年之久,富有民主素养。与列宁的经历很不一样,斯大林是土生土长的职业革命家。他于1879年出生于格鲁吉亚一个鞋匠之家,在东正教教会中学读书时因参加革命活动被开除。中学没有毕业,学历不高,在地下斗争中曾经七次被捕,六次被流放。他自学勤奋,思维敏捷,对理论问题有浓厚兴趣,观察问题尖锐深刻,口头与文字表述都简洁明快,意志坚强(“斯大林”一词俄文含义是钢),办事果断;然而思想有一些毛病,表现为思想方法主观片面,思想认识狭隘固执,思想意识功利重于情义,思想感情偏激急躁,思想作风孤傲粗暴。他对马克思主义的民主观、自由观以及西欧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民主与自由的实践了解不多。他从亲身经历的十多年的地下斗争和监狱、流亡生涯中深切体会到的都是统一集中、服从组织、遵守纪律、疾恶如仇、坚持抗争、决不妥协等感悟和经验,却很少受到集思广益、尊重少数、宽待反对者、善于听取不同意见等现代民主与自由社会生活准则的教育与熏陶。所以,一旦他掌握党和国家大权之后,很容易习惯性地按照自身的历史经验待人接物,处世办事。1917年二月革命胜利后,他才从流放所拘留了4年之久获释。这时他对时局的认识跟不上列宁的思想,还认为应该继续完成民主革命任务,不能过渡到社会主义革命。但是受到列宁开导后很快转变,在同年7月党的第六次代表大会上他当选中央委员(此后终身连任),10月又被选为军事革命委员会成员。十月革命胜利后被选入第一届苏维埃政府,任民族事务人民委员(1917—1922年)。1919年3月刚建立党中央政治局和组织局,他即当选为五名政治局委员和五名组织局委员之一,显示出他兼有政治工作与组织工作的双重才能(最初身兼政治局与组织局两局委员者仅有斯大林一人,列宁只是政治局委员)。1919—1922年他还在政府中兼任工农检查人民委员。到1922年4月党中央决定在书记处设总书记一职时,他进而当选首任总书记。可是随着地位的上升、权力的增大,他的急躁、粗暴、咄咄逼人、盛气凌人等毛病暴露得更充分,使列宁感到他“掌握了无限的权力”,以致列宁对他“能不能十分谨慎地使用这一权力”感到“没有把握”。为此列宁要求调离他的总书记职务。[23]可是在列宁逝世之后,斯大林不但没有接受批评意见,认真改正自己的缺点,反而权力欲更加膨胀,进而逐步掌握了党、政、军的全部最高权力。他个人的权力得到巩固并且在实践中不断取得成就后,他就更加孤芳自赏,自以为是,自认为是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在当代唯一正确的总代表,自认为是可以与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并列的伟大天才。他表面上自谦,很少采用单独的斯大林主义的新提法,却颇为欣赏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学说或马、恩、列、斯主义的并列式提法。[24]实际上斯大林是比不上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的。就连与斯大林共事长达近40年、一向紧跟斯大林的莫洛托夫,到晚年如实地说:“至于谈到列宁和斯大林,我要说:前者是天才,后者是人才。”[25]仅从斯大林背离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关于党内民主的理论与实践经验,把苏联共产党实际上变成个人集权制政党这一点来看,他的错误性质是十分严重的。这种过度集权的体制贻害无穷,给苏联和东欧各国共产党后来造成了重大灾难。苏共由民主政党蜕变为专制政党,当然不仅是斯大林个人的过错,而且是整个俄国富有专制主义传统的经济、政治、文化、思想多方面历史遗产的产物,又是苏联各级领导协同胁从促成的结果。在这样的社会环境里,难以再现列宁式的天才,却不断连续冒出斯大林式的人才,代代相传,难以从根本上把专制政党改革为民主政党。这是苏联历史的悲剧。后来几任领导人的改革措施不得力,最终导致改革方向有错误,这固然对苏共的灭亡要负主要的、直接的责任,但是其根源在于这种过度集权的体制积重难返,盘根错节,涉及众多官僚特权集团的权益,遇到重重阻力,难以寻求、开拓一条从发展党内民主着手,进而发展人民民主,取得体制内改革成功之路。结果是越来越多的人民群众对共产党领导的政治体制改革越来越失望,于是社会上要求体制外改革的声浪越来越强大。在新科技革命迅猛发展和世界民主化浪潮汹涌的态势下,如果不能实现社会主义民主,势必就要转向资本主义民主。结果到1989—1992年间终于使苏联和东欧各国长期执政的专制型的共产党被广大党员和人民群众抛弃了,下台了,甚至全军覆没了,这是何等惨痛的教训!
1702981410
1702981411
1702981412
1702981413
1702981414 1894年时的斯大林。(新华社稿)
1702981415
1702981416 往者已矣,来者可追。鉴于历史经验教训,我们党2002年十六大第一次明确、响亮地提出:“党内民主是党的生命”。2007年党的十七大进而强调“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尊重党员主体地位,保障党员民主权利,推进党务公开,营造党内民主讨论环境”。[26]这是我们党汲取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历史经验,决心重新振兴的重要崭新论断。可以说,苏联东欧各国共产党即是因为缺失党内民主而丧命灭亡的。然而党内民主并非空泛的理论和空洞的口号,而是包含许多具体的内容和举措。只要细心考察列宁初创的党内民主制后来怎样被破坏殆尽,就不难领悟到应该如何结合我国实际既坚持马列主义的党建理论和实践,又向前去发展并完善共产党的党内民主制。
1702981417
1702981418 [1](苏)阿夫托尔汉诺夫著,晨曦等译:《苏共野史》上卷,湖北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1702981419
1702981420 [2](苏)阿夫托尔汉诺夫著,晨曦等译:《苏共野史》上卷。
1702981421
1702981422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中文第2版,第4卷。
1702981423
1702981424 [4]《列宁全集》中文第2版,第4卷。
1702981425
1702981426 [5]据塔斯社莫斯科1992年1月23日电。
1702981427
1702981428 [6]《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1702981429
1702981430 [7]《斯大林全集》第7卷。
1702981431
1702981432 [8]《苏联共产党决议汇编》第一分册,人民出版社1954年版。
1702981433
1702981434 [9]《赫鲁晓夫言论》第2集,世界知识出版社1964年版。
1702981435
1702981436 [10]张岱云等译:《赫鲁晓夫回忆录》,东方出版社1988年版。
1702981437
1702981438 [11]张岱云等译:《赫鲁晓夫回忆录》。
1702981439
1702981440 [12]《苏联共产党决议汇编》第二分册,人民出版社1964年版。
1702981441
1702981442 [13]《苏联共产党决议汇编》第二分册。
1702981443
1702981444 [14]《列宁选集》中文第3版,第4卷。
1702981445
1702981446 [15](俄)布拉诺夫著,张志强等译:《被篡改的列宁遗嘱》,新华出版社1999年版。
1702981447
1702981448 [16]《苏联共产党决议汇编》第二分册。
1702981449
1702981450 [17]《苏联共产党党章汇编》,求实出版社1982年版。
1702981451
1702981452 [18]上海国际问题研究所等译:《最后的遗言》,赫鲁晓夫回忆录续集。
1702981453
1702981454 [19]上海国际问题研究所等译:《最后的遗言》,赫鲁晓夫回忆录续集。
1702981455
1702981456 [20](苏)麦德维杰夫著,赵洵等译:《让历史来审判》上册,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
1702981457
[ 上一页 ]  [ :1.702981408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