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2981966
1702981967
[3](苏)Г · К · 朱可夫著,军事科学院外军部译:《朱可夫元帅回忆录》(上),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85年版。
1702981968
1702981969
[4](苏)亚 · 米 · 华西列夫斯基著,柯雄译:《毕生的事业》,三联书店1977年版。
1702981970
1702981971
[5](苏)Г · К · 朱可夫著,军事科学院外军部译:《朱可夫元帅回忆录》(上)。
1702981972
1702981973
[6](苏)亚 · 米 · 华西列夫斯基著,柯雄译:《毕生的事业》。
1702981974
1702981975
[7](苏)亚 · 米 · 华西列夫斯基著,柯雄译:《毕生的事业》。
1702981976
1702981977
[8](英)伊恩 · 格雷著,张志明等译:《斯大林——历史人物》,新华出版社1981年版。
1702981978
1702981979
[9]《斯大林文集》。
1702981980
1702981981
[10]《斯大林文集》。
1702981982
1702981983
[11](俄)康斯坦丁 · 普列沙科夫著、王立平等译《斯大林的失误——苏德战争前十天的悲剧》一书(宁夏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对此有详尽介绍;斯大林甚至想与德再签一个布列斯特和约,见郑异凡:《卫国战争初期斯大林打算对德媾和说辨析》,《探索与争鸣》2006年第6期。
1702981984
1702981985
[12]Лопатчиков Л. И. Война сталинская или война народная - вот о чем идет спор, www. ng. ru/ideas/2010 -03 - 17/5_ indulgy.html.
1702981986
1702981987
[13](苏)费 · 丘耶夫著,王南枝等译:《同莫洛托夫的140次谈话》,新华出版社1992年版。
1702981988
1702981989
[14]《列 · 米 · 桑达洛夫回忆录》,莫斯科1961年版。
1702981990
1702981991
[15](俄)《军事历史》1987年第9期。
1702981992
1702981993
[16](苏)亚 · 米 · 华西列夫斯基著,柯雄译:《毕生的事业》。
1702981994
1702981995
[17](苏)德 · 安 · 沃尔科戈洛夫著,张祖武等译:《胜利与悲剧——斯大林政治肖像》第2卷,世界知识出版社1990年版。
1702981996
1702981997
[18]国防部中央档案馆第3全宗,第11556目录,第9卷宗,第324页。转引自《胜利与悲剧》第2卷。
1702981998
1702981999
[19]Лопатников Л. И. Война сталинская или война народная - вот о чем идет спор, www.ng.ru/ideas/2010-03-17/5_ indulgy.html.
1702982000
1702982001
1702982002
1702982003
1702982005
苏联真相:对101个重要问题的思考 34.为什么说了解战后斯大林的政治“清洗”是认识赫鲁晓夫“解冻”的钥匙?
1702982006
1702982007
马龙闪
1702982008
1702982009
长期以来,不少人都对赫鲁晓夫时期的“解冻”贬斥有加,认为它开启的闸门,是苏联意识形态“变修”的开端,苏联由此失去控制而走向解体,等等。简直把“解冻”当成了赫鲁晓夫的“原罪”,似乎苏联日后一切“不堪”的后果都源于此。实际上,这对大部分不了解历史真相的人来说,是一种误解;对少部分人或个别人来说,则是借此大做文章,故意混淆视听,把苏联解体的一切罪责都往赫鲁晓夫身上推,以此来论证“赫鲁晓夫修正主义”论题的正确性。我们之所以说对大部分人是“误解”,盖源于他们对苏联二战后初期这段历史缺乏应有的了解,特别是对这个时期发生的思想政治运动或政治“清洗”缺乏了解,这种不了解,恰像不了解中国的“文化大革命”,就不能了解日后的改革开放那样。实际上,赫鲁晓夫时期发生的“解冻”,是扎根于战后苏联社会的思想政治土壤的,是对战后意识形态批判和政治“清洗”运动的反动,是战后苏联政治发展的历史产物和必然结果。“解冻”并不是什么人为制造的,作为社会现象,它是一种必然的历史发展趋向;作为社会思潮,它是当时人们思想政治要求的客观反映。“解冻”的出现不是偶然的,它是不满于斯大林的个人崇拜、政治专制和思想禁锢,要求思想解放,客观上反映了改革的要求,是一股打破僵化的政治现状,要求推动改革的思潮。这一思潮发源于苏联社会历史的深处,是由数十年社会政治生活条件积淀而成,并由斯大林个人崇拜筑起的高堤大坝蓄积起来的,特别是由苏联战后的思想镇压和政治“清洗”的后果直接引发的。
1702982010
1702982011
我们在此特别要提到战争的影响,战争对战后政治局面的影响,而战后政治局面又深深影响并引发了日后的“解冻”,这是一个环环相扣、不可分割的政治历史的链条。任何割断这一政治历史链条的企图,都是违背历史的,必然造成历史认识的谬误。战后政治“清洗”同赫鲁晓夫的“解冻”,就是同一政治历史链条上紧密连接的两个环节,它们是不可分割的历史因果关系,割断前者,单单拿出后者来,那是不可理解的。一些人正是如此,割断历史,单单拿出后者,并任意加以解释,这是不能令人信服的。在这里,我们正是要展示出“解冻”以前的这段历史,让人们看看“解冻”以前的那个时期究竟发生了什么事情,有多少思想批判和政治镇压发生,从思想理论到体制模式,究竟僵化到什么地步。只有这样,才能正确认识“解冻”,才能给“解冻”以正确的历史评价。
1702982012
1702982013
战时见闻和打出国门,是对苏联军民思想的巨大冲击
1702982014
1702982015
历史上任何大规模的战争,在任何国家和社会,对其政治经济的发展和社会人心的动向,都会产生极其深刻的影响。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场战争,它对主要当事国——苏联的影响,无疑是极其巨大的。战争的胜利,鼓舞了苏联和全世界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鼓舞了被压迫民族和人民的正义斗争。战后社会主义阵营的形成,殖民地半殖民地解放运动的高涨,自然都与苏联反法西斯战争的伟大胜利密切相关。这种正面的影响,人们看得很清楚,过去也讲得很多。但是,战争对苏联社会政治带来的负面影响潜藏较深,人们往往不易觉察;况且在只许高唱颂歌,不准触碰伤疤的苏联战后几十年间,战争的负面影响除经济损失可讲之外,其他问题是讳莫如深的。所以,这个问题甚至直到今天,仍然没有为人们全面、深刻地加以研究和认识。为胜利冲昏头脑,拒绝对体制进行反思;用最后胜利掩饰战争初期的惨败;用战后镇压和清洗掩盖战争中的诸多问题;由战争影响而产生的人心激荡和社会思潮,在社会深层吱吱发酵,等等,——所有这一切,都长期不许人们思考和谈论。实际上这些都是值得深入探讨的重要问题;不了解这些,就无法深刻理解1953年以后苏联社会的变化,无法理解苏联社会的“解冻”,也无法理解苏共二十大和它所开始的新的历史时期;不了解这些,甚至也理解不了日后各种社会政治思潮的根源。
[
上一页 ]
[ :1.702981966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