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2982806
1702982807
1947年9月22日,九国共产党和工人党代表会议在波兰的什卡拉尔斯卡-波伦巴小城开幕。会议开始后,各国共产党的代表都通报了各自党的情况,马林科夫在报告中除了谈联共(布)的活动外,还提出了有必要采取明确措施,以建立各党之间经常的联系,但他没有详谈。9月24日晚,在各党代表都发言完毕后,马林科夫按苏共的计划向会议提出两项建议:第一,让日丹诺夫作关于国际形势的报告;第二,由波兰党代表作关于协调各党活动的报告。[23]马林科夫建议的实质是成立共产党情报局;苏联代表在会下积极与各国党的代表接触,推动这一计划的实现。作为会议的倡议者,波兰共产党领导人哥穆尔卡认为受了愚弄,坚决反对建立任何有组织的共产党国际中心,他说:国际工人运动迄今的实践表明,这样的中心弊多利少,各国共产党应该独立自主,同时,如果有必要,各国共产党将与作为国际工人运动的领导力量的苏联进行磋商。[24]在日丹诺夫和马林科夫给斯大林的密码电报中汇报说,波兰人对“建立公开的情报局表示怀疑和反对”。[25]在联共(布)代表的努力下,联共(布)的建议最终还是被接受了:成立了由九国共产党工人党代表组成的国际组织——情报局,它担负着组织经验交流和协调各国共产党活动的任务。九国共产党工人党代表会议最终变成了情报局成立大会,建立了新的类似于共产国际的国际中心,情报局总部设在贝尔格莱德。
1702982808
1702982809
情报局的建立,增强了苏联与资本主义阵营对抗的实力。日丹诺夫在会上所作的关于国际形势的报告(经斯大林亲自审阅和修改),是冷战开始后苏联对外政策的重要宣言,公开宣布出现了两大阵营,“如果说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主要结果是统一的帝国主义阵线之被突破,俄国脱离了世界资本主义体系;如果说由于社会主义制度在苏联的胜利,结果资本主义已不再是一个统一的、包括全球的经济体系;那么,第二次世界大战和法西斯主义的崩溃,资本主义世界地位的削弱和反法西斯运动的增强,结果就是中欧和东南欧许多国家脱离帝国主义体系”。[26]他公开指责美国,“美帝国主义者把自己看做是反对苏联、反对新民主主义国家、反对世界各国工人运动和民主运动的主要力量,看做是全世界反民主的反动势力的堡垒。因此,实际上从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那一天起,他们就着手建立一个仇视苏联和世界民主的阵线,鼓动欧洲各国的反人民的反动势力——通敌分子和以前资本家的走狗,而这些欧洲国家在从纳粹统治下解放出来以后,正在开始按照自己的选择来安排它们的事务”。他还说,世界政治形势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形成了两大阵营,“一方面是帝国主义反民主阵营,另一方面是反帝国主义民主阵营。帝国主义阵营的主导力量是美国”,“帝国主义阵营的主要目的是巩固帝国主义势力,制造新战争,反对社会主义与民主,支持一切地方反动的反民主的和亲法西斯的政权和运动”。[27]
1702982810
1702982811
随后,苏联积极支持和帮助东欧各国共产党清除对立势力,把东欧各国的多党联合政府变成了共产党一党执政的政府,从而巩固了社会主义阵营,保证了苏联有一个与西方国家隔开的“安全带”。斯大林的政策是企图使欧洲所有共产党都服从他的政策,特别是使新兴的社会主义国家的内外政策服从于苏联的政策,成为执行苏联政策的驯服工具,建立一个能与资本主义世界平起平坐的大帝国。在稳固东欧的基础上,斯大林加强了与美国的争夺,于是,出现了柏林危机。
1702982812
1702982813
英美担心统一后的德国会被苏联所控制,便加快了分裂德国的步伐。1948年6月,开始在西占区背着苏联搞币制改革。斯大林对此很恼火,便在苏占区也进行币制改革,并宣布从6月24日起封锁柏林,封锁西占区与柏林的一切水陆交通。这样,国际形势使立即紧张起来,出现了战后第一次冷战高潮。
1702982814
1702982815
为了表现自己的决心和实力,西方开始向西柏林250万居民实行空运。这是世界历史上空前规模的空运行动,总计有277728架次的飞机,空运了211万吨货物。苏联阻止建立西德国家的目的没有达到,不得不于1949年5月12日宣布解除封锁。1948年柏林危机,是苏联奉行实力政策的一次失败,“共产党人在柏林的压力不但没有如俄国人所希望的那样分裂同盟者们,相反,却促使英美,特别是法英间在解决德国问题上的矛盾得到缓和”。[28]正是在柏林危机期间,美国轰炸机开始出现在英国,之后,于1949年4月上旬建立了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1702982816
1702982817
苏联及其盟国则在1949年1月成立了经济互助委员会,形成了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相对抗的苏联东欧经济集团。
1702982818
1702982819
1949年中国革命取得胜利,鉴于当时已经形成的冷战格局,新中国宣布站在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一边,大大加强了社会主义国家的力量。但是,亚洲的形势并没有像欧洲那样稳定下来,南北朝鲜的存在成为新矛盾爆发的一个焦点。1950年6月25日朝鲜战争爆发,斯大林支持北朝鲜完成祖国统一。但是,美国决心干预,以联合国的名义组织了联合国军,开赴朝鲜,并凭借其实力,扭转了战争开始时的不利局面,于10月19日占领了北朝鲜首都平壤,把战火烧到了中国的家门口。斯大林不敢冒与美国开战的风险,苏联不准备提供直接的军事援助,只能提供武器装备。为了保卫国内的和平建设环境,中国于10月25日派出志愿军入朝作战,扭转了战局,把敌军赶过了三八线。最后,美国只得在它没有取得胜利的停战协定上签字。亚洲的冷战格局也稳定下来了。
1702982820
1702982821
纵观冷战的形成与发展的过程,我们看到,苏联并不是一个被动的迎战者,美国把苏联当成对手,要对它进行遏制;苏联也要尽力扩大自己的势力范围,在实力所及的范围内,与西方国家相抗衡。如果说,美国是冷战的发动者,那么斯大林则为这一政策呐喊助威,因为这一政策也是符合斯大林逻辑的。
1702982822
1702982823
[本文是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基地重大项目《文明模式与俄罗期外交》(08JJDGJW260)的阶段性成果。]
1702982824
1702982825
[1]参见(美)保罗 · 肯尼迪著,王保存等译:《大国的兴衰》,求实出版社1988年版。
1702982826
1702982827
[2]《国际关系史资料选编》下册,武汉大学出版社1983年版。
1702982828
1702982829
[3]关在汉编译:《罗斯福选集》,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由于罗斯福于4月12日逝世,该讲稿未及发表。
1702982830
1702982831
[4]《斯大林文集》,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1702982832
1702982833
[5](英)温斯顿 · 丘吉尔著,斯祝译:《第二次世界大战回忆录——胜利与悲剧》第6卷(第2分册),商务印书馆1975年版。
1702982834
1702982835
[6]张盛发著:《斯大林与冷战》,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
1702982836
1702982837
[7]《德黑兰、雅尔塔、波茨坦会议记录摘编》,上海人民出版社1974年版。
1702982838
1702982839
[8](苏)费 · 丘耶夫著,王南枝等译:《同莫洛托夫的140次谈话》,新华出版社1992年版。
1702982840
1702982841
[9]《档案披露的秘密》,莫斯科1991年版。
1702982842
1702982843
[10](美)沃伊捷赫 · 马斯特尼著,郭懋安译:《斯大林时期冷战与苏联的安全观》,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1702982844
1702982845
[11](苏)费 · 丘耶夫著,王南枝等译:《同莫洛托夫的140次谈话》。
1702982846
1702982847
[12](苏)费 · 丘耶夫著,王南枝等译:《同莫洛托夫的140次谈话》。
1702982848
1702982849
[13]《斯大林文集》。
1702982850
1702982851
[14]《斯大林文集》,第472。
1702982852
1702982853
[15]《斯大林文集》。
1702982854
1702982855
[16]凯南的电报和诺维科夫的报告均可见(俄)《国际生活》1990年第11期。
[
上一页 ]
[ :1.702982806e+09 ]
[
下一页 ]